师传弟子承万老论述中药品质十一

[按]为系统学习万老的学术思想,“师传弟子承”栏目将以万老对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为主线的学术观点、理论进行分期介绍,以便于弟子们领悟、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上期推介了万老论述中药品种,这期将介绍万老论述中药品质(十一):

中药品质理论

06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

06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

《本经》序录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宋代《太平圣惠方》谓:“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明代《本草蒙筌》谓:“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李东垣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充分说明,先民们已认识到药物除与自身(遗传)的特性外,立地条件、加工炮制和用法等均会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发挥,并在人工干预下进行中药品质的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改变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加工炮制和用法必然影响中药的品质。我们把通过农艺措施、采收、加工、炮制、用法等人工干预中药品质过程,归纳为“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

1

农艺措施对中药品质的调控

我国先民在发现和应用药物防治疾病的同时,就开始了中药栽培的实践。如《诗经》记载在多年以前人们已种植了枣、桃、梅等药用植物;公元前年前后,在长安建立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齐民要术》记载人们已种植了地黄、红花、吴茱萸、姜、胡麻、蒜等20余种。在公元年前后就有了种植药物的著作问世,如唐代《千金翼方》十四卷记载有百合种植法:“上好肥地加粪熟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得所,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既灌水,三年后其大如芋。然取食之。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迟,不如种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麦冬、荆芥等种中药的栽培法。

药用植物栽培是通过协调和改善植物营养结构组成、创造植物优生优育的环境、控制植物营养代谢水平和源-库关系,达到有效地调节、保持中药优良品质的目的。然而人工干预对中药品质的改善作用是以宏观生态因子处于适宜状态为前提的,即人工措施干预调控中药品质存在客观可能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人工栽培后,由于水、肥条件发生变化,人工干预的力度增大。因此,中药栽培后的品质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其一产生了较野生者优良的品质,如地黄、牛膝、川芎;其二栽培后其品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如丹参、防风、人参、天麻等;其三栽培品与野生品的性效差异明显,如芍药的野生品的根为“赤芍”,经栽培后为白芍,前者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后者长于“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⑴适应型措施的影响

在中药的长期栽培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已发现中药的繁殖材料和播种时间等对中药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如川芎采用“山区育苓,平坝栽种”的方法保证其品质,即川芎药材生产在坝区种植,而“苓子”(繁殖材料)则需在海拔~m的山区培育。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从坝区挖出部分川芎的根茎(抚芎)运至山区培育苓子。抚芎必须是正山系苓子培育的,才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7月中下旬,当茎上节盘膨大,略带紫褐色,茎秆呈花红色时,择阴天或晴天早上釆收。挖取全株,剔除病株和腐烂的茎秆,去掉叶子,割下根茎。将所收茎秆,捆成小捆,置阴凉小洞或室内贮藏。立秋后陆续取出,按节切成3~4cm、有突出节盘的短节,即为“苓子”,供大田繁殖材料用。

⑵补给型措施的影响

肥料的应用:因中药材的品种不同,在其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的养分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养分的吸收强度都不相同;养分的可利用状态(土壤肥力、肥料的种类、肥料配比、施肥时间等)均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影响中药材品质。因此,中药栽培中必须注意合理施肥。一般而言,多年生,特别是根及根茎类中药,如白芍、大黄、党参、牛膝、牡丹等,以施用充分腐熟好的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配合使用化肥,以满足整个生长周期对养分的需要。全草类中药可适当增施氮肥;花、果实、种子类中药则应多施磷、钾肥。药用植物在生育前期,多施氮肥,使用量要少,浓度要低;生长中期,用量和浓度应适当增加;生育后期,多用磷、钾肥,促进果实早熟,种子饱满。同时中药栽培中应注意“以氮肥为主,磷钾肥配合施用;以基肥为主,配合施用追肥和种肥;以农家肥为主,农化肥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

施肥的影响:研究肥料对栽培中药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几种不同的肥料配比对产量和指标性成分的影响方面,如丁平等考察不同生物有机肥料对巴戟天中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HPLC法)和低聚糖、多糖(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的影响,认为含有生物菌肥的有机肥料效果最好。高静等以甲基壬酮(GC法)和水分、灰分及浸物的含量为指标,考察肥料对鱼腥草品质的影响,认为钾肥较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小;施用农家肥有利于提高鱼腥草品质。我们的研究表明,微肥对川明参药材中多糖含量影响是硼>锰>锌,而总香豆素含量是锰>锌>硼;远志药材的形成中磷肥的贡献率较氮、钾肥大,氮肥次之,因而远志生产中应适度多施氮、磷肥,同时配以钾肥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由上可见,合理施肥可以保证中药的品质。目前中药栽培中主要研究肥料配比与产量和指标性成分的关系,并以此制定最佳施肥方案。而忽视了改变传统的施肥种类和方式后引起药材中成分的变化,如新的产物和有害物质的出现等,虽然施肥方案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实验数据,但偏施或滥用氮肥造成蔬菜品质恶化已是公知的事。在大多数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土壤特征不明的情况下,不当的施肥方案肯定将改变中药品质。

⑶调节型措施的影响

中药常只是植物的部分器官药用,因而在中药栽培中通过一些农艺措施,进行人工干预,诱导药用的部分器官向高品质转变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中药栽培实践中,总结出许多保证中药品质的调节型农艺措施,长期以来使用行之有效。如附子栽培中采用两次“修根留绊”和现蕾时“打尖、除芽”,“修根留绊”第一次在春分至清明时进行,第二次在夏至前后进行;通过这些措施保证附子发育肥大,保证附子的品质。川芎栽培中“冬至”前要随时打净老黄叶,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虫危害;在春分前后间1次苗,人工采摘嫩川芎尖等。通常对于地下部分药用的植物,通常采用疏苗、叶、打尖、摘花蕾等方法使养分集中,供根部生长;以及通过培土的方法增加地下部分的生物量。药用植物栽培中通过修枝、修根、打尖、摘蕾等农艺措施来保证药用部位的品质。

2

采收与加工对中药品质的调控

⑴采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中药栽培的目的是获得有高品质的药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采药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率无裨益,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我国数千年的医疗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季是药,过季是草”的谚语,都说明了中药适时采收对保证中药品质的重要性。

适时采收可提高性效品质: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有关物质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以及其比例所决定的。这些成分均是植物代谢过程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因此各种化学成分在植物体内均有其自身的产生和消减的过程。如集安人参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随参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以红参总皂苷含量为例,4年生平均为1.95%,5年生平均2.36%,6年生平均为2.79%;在不同的采收期,人参皂苷的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基本上从5月份开始呈逐月增加趋势,到9月达到最高,随后地上部分的枯萎、地下根的干物质开始消耗,人参皂苷含量随之降低。

适时采收可提高产量品质:采收期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如湖北兴山天麻基地天麻在5~9月份生长迅速,从10月下旬开始逐渐停止生长,进入11月份天麻产量达到最大(红天麻10.5kg/㎡,乌天麻3.8kg/㎡,红乌天麻9.2kg/㎡,乌红天麻11.3kg/㎡);而红天麻中11月时天麻素含量0.%,12月份最高为0.%。同时也可看到最大产量和最高有效成分的含量釆集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确定最佳采收期应进行综合评判,权衡利弊。

⑵产地加工对中药品质的影响

中药采收后,鲜品药材因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价值降低或消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步加工。因此,产地初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药材品质稳定、均一的有力措施,也是防止霉烂、虫蛀、变质的有效举措。

保持稳定的药材性状:一些药材在采挖后常要去皮。如山药采挖时除去泥沙、须根,刮净外皮,用水浸漂后,硫黄柜内熏至透心,再用清水过洗,晒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身条肥大、均匀、顺直的晾晒至表面出现白霜,干湿适度、软硬适宜时用板搓圆切去头尾,再晒至足干,打光即为“光山药”又如知母挖取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泥土,保留黄绒毛及叶痕及茎痕,晒干后商品称“毛知母”;而趁鲜时用刀刮净外皮晒干,称“光知母”。

此外,过去有的药材,如白芷、山药、菊花、银耳等,采用熏硫黄加工方法,用于防止药材变质,也使药材的颜色变白好看。但此方法需要改进,以保证用药安全。

保证药材品质的均一性:多数药材都有特定的药用部位,产地加工可去掉非药用部位,提高其经济价值,同时增加了中药品质的均一性。如金银花是干燥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产地加工时去掉叶、梗和盛开的花。山茱萸是干燥成熟的果皮,加工时应去掉果梗、果核。同时通过产地加工可去掉混杂的非药用品种和其他杂质。

保证道地药材的道地性:在道地药材产区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加工技术和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保证了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品质差异,形成自己品质优势。如:四川附子的加工,通过用胆巴水浸泡,然后煮沸,水漂,染色等步骤制成盐附子、黑顺片、黄附片等品种,制成的加工品毒性低,品质优。

3

炮制对中药品质的调控

炮制是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中药制药技术,也是改变中药性能提高药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指出:“有须烧炼炮炙者,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方者殃。”而在《伤寒论》的处方中就使用大量的炮制品,宋代《太平圣惠方》载:“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切注意。”明代《本草蒙筌》谓:“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泪制,去燥性和中……”清代《修事指南》在《本草蒙筌》上新增“吴茱萸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等内容。可见历代均把炮制作为人工调控中药品质,保证临床疗效的一种手段。不过,由于药物自身的特性,相同的炮制方法和辅料,对不同药物,可能产生不同效用。而且,某一具体药物的炮制,往往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又有密切的联系。现将炮制改变中药品质情况归纳如下:

⑴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破坏药物的毒性成分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该类炮制方法很多,应用比较广泛。如半夏……辛温有毒,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炮制则能减低毒性,能燥温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其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白矶制半夏长于化痰,姜制半夏善于止呕,用甘草石灰共制的法半夏则偏于治疗寒痰;半夏的95%乙醇浸提液含有两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结合的苷,口服可使咽部、口腔麻木肿痛,张口困难,甚至出现窒息;炮制时浸泡,再用高温加辅料可破坏其催吐成分,从而减少其毒副作用。川乌、草乌、附子生用则有剧毒,在浸泡蒸煮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乌头碱被水解成了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毒性成分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水解后为单酯型,毒性减小为原来的1/;当进一步水解为胺醇型时,毒性下降至最初的1/00生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平均含量为1.56%,经砂烫或油榨均能使番木鳖碱及其他生物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降低毒性成分的含量:如巴豆可通过制霜除去部分脂溶性成分巴豆毒素,口服20滴巴豆油即可致死,通过制霜除去部分巴豆油,可使其含量降为18%~20%;同时加热制霜可使巴豆素丧失毒性。加入某些特殊辅料达到降低毒性目的。常用的解毒辅料有甘草、明矶、豆腐、醋、滑石粉、砂子等,其解毒机制主要是辅料与有毒物质结合,或利用辅料消除毒物。如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易分解成为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可与多种毒性物质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

消除药物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气味或刺激性,药虽有效,但服后常致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为患者所厌恶。可通过醋制、酒制、数炒等方法,消除不良气味或刺激性,达到矫味矫臭,便于患者服用。如乳香、没药所含挥发油对胃有较强烈的刺激性,常引起恶心、呕吐,醋炙后,其挥发油含量降低,减少对胃的刺激性,不易引起呕吐,同时醋炙后能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类似的例子尚有醋炙五灵脂、酒制乌梢蛇、麸炒白僵蚕等等。

⑵稳定或增强药物的疗效

增加药物的溶岀度:一些矿物类中药质地坚硬,不易煎出;代赭石经高温燃制和醋淬后质地变得疏松,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二氧化铁,经炮制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铁,增加了药用的溶出度。贝壳类经焼制、醋淬后,可使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变成可溶性的醋酸钙,也可使其他成分因药物质地疏松和醋酸作用而易溶出。又如明代罗周彦称:“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因为种皮或果皮坚硬,生用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熟后表皮爆裂,子叶或胚乳的蛋白变性,有利于成分溶出。此外,一些含胶质的中药,煎煮时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胶,通过炒制可破坏其杜仲胶。

稳定药物的疗效:一些含苷类成分的中药,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易受其所的酶作用而分解,若苷类为其有效成分,就须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防止苷类水解而失效。如黄苓可因加工不当,其所含的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酶解有效成分黄苓苷和汉黄苓碱,产生黄苓苷元、汉黄苓素和葡萄糖醛酸,黄苓苷元本身不稳定,易被氧化变绿,而使药材变绿;故常用蒸制法来灭活此类酶。

提高药物疗效:通过炮制提高临床疗效的例子较多。常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一些辅助药料拌和,增强药物作用。如蜜炙百部、紫菟,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牛胆汁制天南星能增强息风止痉作用。

⑶改变药物性能或功用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和功效是其固有的特性。不同的药物各有其相应的性能和功效,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药物的某些性能或功效,可能与临床应用的需要相矛盾。为了适应病证的需要,常常通过炮制来改变其部分性能或功效,使之更符合病情的需要。如大黄生品气味重浊,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脾胃;临床若欲用其治火热上炎的上部病变,发挥其清导实热之功,可用酒制;一是使其更善上行清上焦之火,其二使其沉降之性减弱,泻下之力缓和,更符合病证需要。生地性寒,乃清热凉血之品,酒蒸制成熟地后,可使药性由寒转温,功能则由清转补;生地炒炭,能凉血止血,并补脾胃,可治崩漏等出血症。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用黑豆汁拌匀,高温蒸制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益精血。生姜煨制后,其发散力减缓,而温中之效增强,尤宜于治疗中寒腹痛之证。麻黄辛温,有发汗解表和平喘止咳等功效,若欲用肺热咳喘而汗出者,则其辛温发汗之力不利于病情;通过蜜炙,则辛温发汗之力受到制约,平喘止咳之力增强,更适宜于肺热喘咳的治疗。吴茱萸辛热燥烈,用于里寒证可发挥温里散寒、止呕、止痛之效;然若欲用于肝火犯胃之呕吐、腹痛等症,其辛热燥烈之性于病情不利;通过黄连水拌炒吴茱萸的方法,则可趋利避害。

此外,通过药材修制过程可以保证中药品质的均一性,同时通过一些加工方法,如蒸、煮、阴干、日光曝晒或烘烤等,可以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可见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一些药物的炮制,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炮制方法具有科学性,不仅确保了中药的品质,而且保证了临床疗效。

4

用法对中药品质的调控

中药的用法,系指从中药饮片开始到患者用药的整个过程和形式,简而言之即应用方法。药物的性能对用法起主导作用,如《本经》序录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但药物的疗效也要受到用药部位、生物因素、剂型因素和服药方法的影响。又如金元时期李东垣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又谓:“人徒知药之神者,乃要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药者之力也。人徒知辨真伪之为难,殊不知分阴阳用药之尤为难也。”充分说明药物的性能、选择剂型和用法对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其内容十分广泛,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的影响。

⑴给药途径的调控

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些中药甚至必须以某种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石膏的清热泻火,以内服为主;而收湿敛疮,必须是燃后外用。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鼻腔给药、阴道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代后,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还须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临床用药时,具体选用何种途径给药,何种剂型需依据病证与药物的性能进行选择。可见中药的品质决定了合理的给药途径,而给药途径又成为调控品质的因素。

⑵应用形式的调控

陶弘景谓:“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也。”《苏沈良方》谓:“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丸。”以上论述,说明临证用药应根据药物特性、剂型特点及病症的需要来确定药物的剂型。李东垣充分肯定了选择剂型对充分发挥疗效的重要作用。即使同为丸剂,临床应用中选择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

中医药的传统剂型很多,如有供皮肤给药的硬膏剂、软膏剂、糊剂、粉剂、丹剂、锭剂等;供插入体表病灶、疮口、痿管给药的钉剂、条剂,以及用于痔漏的线剂;供眼睑、鼻咽、口腔、阴道给药的点眼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吹喉剂等;供口服给药的汤剂、膏剂、茶剂、粥剂、露剂、酒剂、丸剂、锭剂等;供直肠给药的栓剂、灌肠剂(导药);供吸入的烟剂、香剂等,以及将药物置入鞋、帽、衣、被及香囊、香袋等日用品或佩饰物中,使之通过皮肤吸收或呼吸吸入等多种给药形式。目前已发展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流浸膏与浸膏剂、糖浆剂、气雾剂、膜剂、注射剂、缓释、控释等多种剂型。

中药剂型的选用,常依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如体虚者常用蜜丸、口服安甑、胶囊等缓和剂型;体实者用水丸、片剂;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宜选蜜丸、糊丸、蜡丸、混悬型注射剂等,以维持较恒定的血药浓度和药效;短期用药则宜选用汤剂、散剂、胶囊、水丸、片剂等,尽快使体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毒剧药及对胃肠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制成丸剂服用,可延缓吸收,减轻毒性或不良反应。

⑶煎煮方法的调控

由于汤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剂型,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发挥临床疗效的重要条件。如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煎药器皿、煎药用水、煎煮火候、煎煮次数都是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一些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一剂药一般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部分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因此,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煎制方法:①先煎:如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20~30min,然后与其他药物同煎;制川乌、制附片应先煎30min以上再入它药同煎,通过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以确保用药的安全。②后下:一些容易挥散或含不耐热组分,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钩藤等药,宜待他药煎煮将成时入煎,煮沸几分钟,即可。③包煎:有些药物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煎煮与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些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④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等宜另煎,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降低疗效。⑤烊化:胶类药物,如鹿胶、阿胶、龟胶等,容易黏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炜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⑥冲服:一些粉末状、液状类药物,如芒硝、竹沥等;或贵细药物,如牛黄、麝香、熊胆等,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服。

⑷服药方法的调控

服药时间:历代医家强调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如《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中药汤剂常分早晚两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包括清晨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特定的时间服等。

服药量:一般疾病服用汤剂,多为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h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发汗药、泻下药因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损伤正气。呕吐患者服药宜小量频服。

服药冷热: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来具体确定服药的冷热程度。一般汤剂多宜温服,若治寒证用热药,更宜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此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至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文稿参考:万德光.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M].8.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整理:李羿

审核:裴瑾

排版:陈江饶华楠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7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