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07858.html
四气、五味、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升降浮沉、归经
1、中药的四气
①概念:即四性→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②作用
a.寒凉之性:属阴,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b.温热之性:属阳,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
c.平性:寒热不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
③主治病证
a.寒凉之性:减轻或消除阳热证。
b.温热之性:减轻或消除阴寒证。
c.平性:随配伍治疗热证或寒证。
2.中药的五味
①概念: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作用的标志。
②作用
a.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b.苦:能泄→通泄、降泄、清泄、解毒;能燥→燥湿;能坚→坚阴、坚厚肠胃。
c.甘:能补、能和、能缓→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d.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
e.咸:能下、能软→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f.淡:能渗、能利→利水渗湿。
③适应症及常见药类
a.酸:适应于各种滑脱不禁证。常见于收涩药。
b.苦:适应于便秘、肺胃气逆证、火热证;湿证;阴虚火旺、湿热泄泻。常见于清热药、攻下药、燥湿药,以及止咳平喘药,止呃逆药中的一部分。
c.甘:适应于虚证。常见于补虚药,消食药中的山楂、麦芽等。
d.辛:适应于表证、气滞、血瘀。常见于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
e.咸:适应于瘿瘤、瘰疬、痰核、癥瘕、便秘。
f.淡:适应于水肿、小便不利。常见于利水渗湿药。
特性汇总
a.苦味的坚阴效果,即为泻火存阴,主要指知母、黄柏等清虚热的作用。
b.苦味的坚厚肠胃,即为燥湿止泻,主要指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治疗湿热泄泻作用。
c.咸的泻下作用,局限于芒硝等的泻下软坚作用。
d.五味中,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3.药物配伍的”七情“
a.单行:单味药应用。
b.相须:两种药性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c.相使:两种药性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以主辅形式配伍,辅药能够加强主药的功效。
d.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e.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f.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或消失。
g.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特性汇总
①相须、相使的共性都是提高疗效,区别在于两味药物的相似程度。
a.相似度较多时就是相须,具体表示两味药协同作用,如果是相同功效的药物配伍就是相须。
b.相似度较小时就是相使,具体表示两味药协同作用,如果是不同功效的药物配伍就是相使。
②相畏、相杀论述的是相同的配伍形式。具体表现在相畏→被动句;相杀→主动句。
4.“十八反”及“十九畏”
①十八反
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a.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b.藻戟遂芫俱战草: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c.诸参辛芍叛藜芦:藜芦反人参、苦参、党参、丹参、沙参、玄参、细辛、白芍、赤芍
②十九畏
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a.硫磺畏朴硝b.水银畏砒霜c.狼毒畏密陀僧d.巴豆畏牵牛e.丁香畏郁金f.牙硝畏三棱g.川乌、草乌畏犀角h.人参畏五灵脂i.肉桂畏赤石脂
特性汇总
a.乌头包括乌头的子根→附子。
b.瓜蒌包括瓜蒌的根→天花粉。
5、升降浮沉、归经
①升降浮沉
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特点: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确定依据:
a.药物的质地轻重:质轻的多主升浮,质重的多主沉降;
b.药物的气味厚薄:气味薄的多主升浮,气味厚的多主沉降;
c.药物的四气五味:性温热、味辛甘的多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多主沉降;
d.药物的治疗效用。
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升浮药物在与较多的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亦然。
“诸花皆升”,正确吗?
花偏轻,多长在植物的顶端,作为一个自然现象,花是升浮的没错,但是作为药物的功用,其实大部分都是偏沉降的。例如,芫花峻下逐水、化痰止咳,肯定是沉降的;槐花凉血止血、清热泻火,是沉降的;款冬花止咳平喘,也是沉降的;旋覆花止呕等都是沉降的。
②归经
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理论基础: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确定依据:
a.药物特性;
b.药物疗效。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