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丸
十个女人九个瘀
最早出处:清代《医林改错》
使用时间:年
主要成分:当归、蒲黄、五灵脂(醋炒)、赤芍、小茴香(盐炒)、延胡索(醋制)、没药(炒)、川芎、肉桂、炮姜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活血逐瘀,袪寒止痛。用于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典型征象: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质暗,有瘀斑
这个方子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王清任是中医里的“改革家”,因为他在没有解剖学的中医里,第一个接触了人体解剖——他是通过在乱坟堆里观察尸体的状态推演出人体结构的。因为了解了人体结构,对瘀血的定位也清楚,所以他最著名的五个方子都是和瘀血有关的“逐瘀汤”,分别能清除五个不同部位的瘀血。“少腹逐瘀汤”是其一,现在药店里卖的“少腹逐瘀丸”是后来改良的剂型,主要是妇科用的,因为少腹这个位置是妇科问题的“集散地”。
王清任对这个药的主治有过详细描述,“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和现在妇科病联系起来,最适合用其治疗的有两个病,一个是“子宫肌瘤”,一个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都是子宫里有实质性病变的病,也是不折不扣的血瘀。
十个女人九个瘀
女性,特别是青春期之后,性发育成熟的女性,有瘀血是常事。说“十个女人九个瘀”一点都不为过,只是瘀血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其中表现在月经问题上是最多见的一种。
月经有血块儿,或者颜色发黑,痛经,来得不痛快,时间拖后,这是最常见的血瘀表现。一般情况下,这种瘀血可能是因为受凉或者流产手术的后遗症,可以通过药物,比如少腹逐瘀丸,甚至身体的自我调节而恢复,未必伴随始终。但是,如果痛经逐渐加重,而且结婚之后始终没怀孕,那就要去查一查是不是瘀血“扩大化”,有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的问题了。如果之前还做过流产,这种可能就更大了,假如真是“异位症”的话,想做母亲就有点难了,这也是现在导致女性不孕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一女孩子,一直没怀孕,有一阵突然便血,去医院一检查还真的发现直肠里有异常。几乎就要被诊断是直肠癌的时候,医生突然想到了“内膜异位”,再一查才避免了误诊,她的便血实际上是内膜长到了直肠里,引起的按月经的规律出血。但遗憾的是,虽然没因为癌症切除直肠,但还是因为严重的“异位症”把子宫摘除了……
有几个特点可以帮你判别是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首先是痛经。往往是以往正常,没有痛经史,突然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了,而且逐渐加重,甚至需要卧床或用药止痛,而且月经量多,经期延长。
王清任对“少腹逐瘀汤”的论述中还写道,“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傍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这个描述很是符合现在“子宫肌瘤”的特点,而肌瘤的治疗要么是手术,要么是中药化瘀,这要视肌瘤的大小和生长的位置而定。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正好是发生在少腹的症结,都属于典型的血瘀,如果确实不适合手术或者不需要手术,少腹逐瘀丸应该是这两种疾病保守治疗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