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巧用对药治疗胃痛的临证经验

胃痛,又称胃脘痛,常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侵袭,年老体衰,久病体弱等导致的上腹胃脘部近心口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见于西医的急性和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部分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谢晶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黑龙江中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省中医消化病学重点学术带头人。谢晶日教授临证40余载,博采众长,善经方、实方之运用,长内科疑难病症诊断及治疗,常运用对药治疗胃痛,笔者多次随师出诊,亲聆教诲,现将谢师运用对药治疗胃痛经验浅析如下。

1.主要治法

1.1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临证中肝气郁滞导致的胃痛病人较多见,正如《杂病源流犀浊·胃病源流》所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此型胃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走窜痛和反酸呃逆等症状。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皆有赖于肝气疏泄,土得木则达。谢师常从肝胃论治胃痛,情志抑郁,肝疏泄不及,肝气郁滞,或愤懑郁怒,肝疏泄太过,肝郁化火,导致肝气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胃气郁滞,发为胃痛。谢师常采用以下对药。

1.1.1佛手、香橼

佛手,味辛苦温,归肝脾肺胃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正如《本草便读》谓:“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尤善理肝胃气滞,且有燥湿化痰之功效,对于肝郁兼有脾虚湿盛者尤为适宜。香橼,味辛酸温,归肝脾肺胃经,《本草从新》论其:“平肝舒郁,理肺气。”《本草便读》云:“下气消痰,宽中快膈,”善于宽中理气,二者相须为用,疏肝理气,宽中畅膈,对于肝气郁滞导致的胃脘胀满疼痛,呕逆嗳气,疗效显著。

1.1.2元胡、炒九香虫

元胡,又名延胡索,味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谢师认为元胡的特点在于止痛效果颇佳,正如《本草纲目》云:“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九香虫,味咸温,归肝脾肾经,《本草纲目》谓:“主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具有理气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二者同用,共奏行气止痛之功。另现代药理研究元胡中含有异喹啉生物碱、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等多种生物碱,有明显的镇痛止痛作用。且实验研究证实九香虫乙醇粗提取物可抑制人胃癌SGC-细胞生长,从而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1.1.3柴胡、枳实

柴胡,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在《本经》中论述到:“主心腹肠胃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说明柴胡疏肝理气,且主行胃肠气滞。枳实,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能宽中行气,破气除痞而止痛。二者同用,疏肝行气,和胃止痛功效倍增。李岩研究证明,柴胡枳实合煎对于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明显优于柴胡枳实分煎,其具有与西沙比利相似的胃肠调整作用,从而更加有力证明柴胡枳实伍用的疗效性。

1.1.4黄连、吴茱萸

黄连,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中焦,尤善清泻胃火。吴茱萸,味辛苦热,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谢师认为其特点是长于疏肝,暖肝,降逆气。二者配伍,一寒一热,一升一降,黄连清肝之火,吴茱萸疏肝之气,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见于左金丸,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者配伍能抑制胃酸分泌,对抗实验性溃疡。

1.2健脾益气,化湿和胃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躁,若脾气亏虚,易为湿所困,或湿邪困脾,导致脾失健运,湿邪阻滞中焦,影响胃受纳腐熟功能,发为胃痛。谢师常讲,若脾不健运,湿浊不化,致气机阻滞,则胃痛难消。常有化湿行气、健脾利湿和健脾燥湿之法。

1.2.1化湿行气

1.2.1.1砂仁、苏子

砂仁,辛温,专入脾胃经,温中止呕,化湿行气,尤适宜寒湿气滞者,正如《药性论》谓:"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通常采用其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但《别录》言:"主下气,除寒温中,”《本经逢源》言:"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说明苏子还具有宽胸下气之功效,这才悟出谢师将二者配伍的深意,专取苏子下气通腑的功效,配伍砂仁,尤适于寒湿困脾,脾胃气滞导致的纳呆,腹胀,呕恶,药理研究表明砂仁挥发油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和细菌增殖,对抗多种实验性胃溃疡,调整肠运动。且药理表明紫苏具有抗菌、镇痛、抗氧化的作用。

1.2.1.2白豆寇、草豆寇、乌药

白豆蔻,在《开宝本草》提到“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草豆蔻,在《名医别录》提到“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二者均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配伍乌药,行气止痛,温中散寒,对于湿邪困脾,脾胃气滞导致的胃脘胀满不舒、纳差、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疗效均佳。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二寇均含有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肠蠕动,祛除肠道积气。且乌药提取液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样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这也佐证了二寇和乌药配伍的良好疗效性。

1.2.1.3藿香、佩兰

藿香,味辛微温,归脾胃经,《本草正义》曰:"藿香芳香温煦却不猛烈,能祛除湿邪阴霾,生脾胃正气。”佩兰,味辛平,归脾胃肺经,《本经》中提到其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详,能除陈气。谢师认为二者配伍,为芳香醒脾之首药,常用于湿邪困脾,倦怠乏力,舌苔浊垢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二者均具有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的作用。

1.2.2健脾利湿

1.2.2.1泽泻、猪苓、茯苓

三者均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泽泻善利下焦湿热,猪苓强于利水渗湿,只利不补,茯苓健脾利湿,利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具有补利兼优之长。谢师常用三者治疗湿邪困脾所致的头晕乏力、胃脘阵水声、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兼大便稀溏等症。

1.2.2.2白术、薏苡仁

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正如《本草汇言》所述:“白术,乃扶植脾胃,散寒除痹,消食除痞要药。”薏苡仁,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在《本草纲目》中论述到“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谢师常将二者配伍用于脾虚湿盛之食少泄泻,水肿腹胀等。

1.2.3健脾燥湿:苍术、厚朴

苍术,味辛苦温,归脾胃经,《本草纲目》:“治湿痰留饮...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为健脾燥湿要药,兼有祛风解表功效。厚朴,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别录》:“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具有燥湿行气,消积除满的功效。二者伍用,见于平胃散,对于湿阻中焦,胃肠气滞的胃脘胀满疼痛,纳呆,舌体胖大,有齿痕,疗效显著。且李伟等观察到苍术对胃平滑肌有兴奋效应,且对胃肠运动呈双向调节作用。张启荣等证明厚朴促进胃底平滑肌运动,利于胃排空。

1.3益胃生津,降逆通腑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舒,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火,伤津耗液,胃阴不足,失于濡养,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治宜益胃养阴生津。正如叶天士所用"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之法,当以甘凉柔润为主。胃阴耗损,肠道亦失于濡润,大便秘结不通,宜润肠通腑。谢师常用药对如下。

1.3.1沙参、石斛

沙参,味甘微苦寒,归肺胃经,养阴益胃生津,谢师多用北沙参,《本草汇言》论其"治一切阴虚火炎...为烦,为渴...用真北沙参五钱水煎服”。石斛,味甘微寒,归胃肾经,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正如《本草纲目拾遗》述:"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又《本经续疏》谓石斛"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二者配伍,益胃生津之力显著增强,适宜胃阴不足,胃脘嘈杂不舒、恶心纳差、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石斛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代谢消化。沙参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力,抗肿瘤的作用。

1.3.2旋覆花、赭石

旋覆花,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肝经,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善降胃气止呕逆。赭石,味苦寒,归心肝胃经,重镇降逆,《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云“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二者同用,见于旋覆代赭汤,用于胃气上逆之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者配伍确有明显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

1.3.3火麻仁、郁李仁与榔片、大黄

谢师认为“腑气不通,阴液不生”,指大便通顺,腑气调畅,胃之阴液才可以继续化生,常用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二者均含有脂肪油,遇到碱性肠液时产生脂肪酸,刺激肠壁,使其蠕动增强。大黄常单包以代茶饮,泻下通腑,榔片行气利水通便,二者均能增进肠蠕动,抑制水分吸收,促进排便,使腑气畅通,胃阴乃生。

1.4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胃痛失治误治,病久入血入络,胃络瘀阻,不通则痛。适量运用活血化瘀药,对久病胃痛治疗尤为重要。

1.4.1三棱、莪术

二者均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二者均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王好古曾讲三棱莪术可治癥瘕积聚,所用“坚者削之也”之理。张锡纯称三棱莪术俱味微苦辛,是为化瘀行气之要药。二者合用,见于莪术散,活血消积,行气止痛效力增强,谢师常用于瘀血阻滞型胃脘疼痛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二者均有抗肿瘤、抑制胃癌前病变功效。

1.4.2蒲黄、五灵脂

蒲黄,味甘平,归心肝经,《本草汇言》论:“蒲黄,性凉而利...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即可活血化瘀,又可收敛止血。五灵脂,味苦咸甘温,归肝经,《本草纲目》曰:“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即可活血止痛,又化瘀止血。二者合用,见于失笑散。研究表明,蒲黄五灵脂合煎液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和延长凝血酶时间活性。二者合用,对于瘀血阻滞的胃痛明显显效。

1.5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当饮食不节或不洁,违背人体运化功能的规律时,就会导致肠胃功能受损,引起胃痛,谢师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是其最基本的功能,饮食水谷首先均要经过胃的腐熟作用才能进一步被人体消化,故适当加减运用一些消食导滞的药对,对于协同其它药物发挥更好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常用药对如下。

1.5.1陈皮、内金

陈皮,味辛苦温,归脾肺经,《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陈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和胃。严绥平等人研究证实陈皮提取液对离体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胃排空。鸡内金,味甘平,主归脾胃经,消食健胃,特点是消食化积力较强,并健运脾胃。鸡内金含有胃激素、角蛋白和淀粉酶等,使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增高。二者配伍,健运脾胃,消食导滞,对于饮食积滞引起的胃痛疗效甚佳。

1.5.2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山楂,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要药。神曲,味辛甘温,归脾胃经,为消化米面酒食积滞要药。麦芽,味甘平,归脾胃肝经,为消化淀粉性积滞要药。三者常用炒品,合称之焦三仙,同用见于保和丸。山楂能增加消化酶的分泌,所含脂肪酶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神曲含有酵母菌、酶类、维生素B覆合体和挥发油等,能增进食欲,助消化,还能防止金石、贝壳类药物败胃。麦芽含有淀粉酶和麦芽糖等,有助于淀粉性食物的消化。谢师常用三者入方,一因患者有饮食积滞,腐熟运化不佳症状,二为患者服药时起到“治胃不伤胃”作用。

2.小结

谢师常用药对基本均出自经典方剂,所谓方剂是扩大的药对,药对是方剂配伍的体现,每一个药对都是谢师多年临床实践中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需注意临证中定要随证加减,灵活化裁,做到因证选法,因法选方,因方加减,恰当使用药对,方能显效。









































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hq/1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