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本草原始》)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和青蛤的贝壳。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沿海等地。多为野生。春、秋季自近海泥沙中捕捞。药材性状:气稍腥,味淡。均以光滑、洁净者为佳。去肉,洗净,生用或锻用,捣末或水飞用。
海蛤壳之名源于海中之蛤壳,正如李时珍所说:“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此外,本品亦有海蛤、文蛤(《神农本草经》),蛤壳(《本草原始》)等名称,皆以外形、颜色为名。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其“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及“主恶疮,蚀五痒”。在此基础上,《名医别录》又谓其治“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疗阴萎”,基本概括了其常用的主治范围。唐?《药性论》又提出本品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项下瘿瘤”,《四声本草》日其“止消渴,润五脏”,更进一步丰富了其临床应用。宋?《日华子本草》明确提出其“治妇人崩中、带下病。”《本草纲目》在前人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本品能“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治口鼻中蚀疮。”至此,对海蛤壳功效和临床应用的认识已基本趋于完善。现在对本品功效的认识除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外,在治疗胃酸过多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咸,寒。主归肺、胃经。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
一、痰热咳喘证
本品性寒入肺,能清肺热,味咸而有软坚化痰之功,具有清肺化痰之效,治痰热阻于肺中,气急升降失常,而致咳嗽气喘,痰稠黄黏,不易咳出,配桑白皮、海浮石等;如肝火犯肺,咳痰带血,胸胁疼痛,可用青黛配伍本品(1:10),此即青蛤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临床报道,用海蛤壳粉、粳米各g,杏仁40g川贝母60g,共研成末,每次5g,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服用1~2个疗程。治疗2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中痊愈21例(75%),显效5例(17.9%),有效2例(7.1%)[中国民间疗法,,(11):45]。
二、瘿瘤,瘰疬
本品味咸,软坚散结消痰,可用于痰火阻于经络,结聚成块所致的瘰疬、瘿瘤等。治疗瘿瘤可与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等同用,如《验方新编》记载的消瘿五海饮。临床报道,将40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其中治疗组20例加用含有海蛤壳成分的内消瘰疬丸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医药论坛杂志,,(8):]。
三、水肿
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在《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均有其能“下小便”、“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等记载。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配葶苈子、防己、苦杏仁、桑白皮等(《圣惠方》);治头面浮肿,四肢无力,小便涩,可配消石、葶苈子、苦杏仁等(《圣济总录》)。
四、胃痛泛酸
指肠溃疡等病所致的疼痛泛酸,可单用研末服用,也可配伍香附、五灵脂等理气活血药同用。
五、湿疹,湿疮,外阴溃疡
本品锻后外用有收湿敛疮之功,可用于渗出性湿疹、湿疮等。治黄水疮,烂流黄水,瘙痒干紧,可配煅石膏、轻粉、黄柏,研末干敷或香油调敷患处,共奏清热燥湿、收敛之功(《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外阴溃疡、阴道糜烂,可配樟丹、冰片等,研末外敷,起到止痒生肌的作用(《医院制剂规范》)。
10~15g;蛤粉宜包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脾胃虚寒者慎用。
一、关于海蛤壳品种的讨论
本品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分为海蛤、文蛤两条。此后很多本草书籍均延续了这一区分,将两者分为两种药物记载。海蛤、文蛤外形不同,如《日华子本草》言“有文彩为文蛤,无文彩为海蛤”,这是其分而列之的可能原因。而《本草纲目》云:“海中蛤蚌,各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分别也”,这说明两者均为海中贝类,其性味、功用大致相同,故两者应统一为海蛤壳的药用来源,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亦将两者合并为蛤壳。
二、关于海蛤壳毒性的讨论
《药性论》谓:“味咸,有小毒。”但绝大多数本草书籍均未标明其毒性或标为无毒,如《名医别录》、《本经逢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亦未说其有毒,且至今未见有临床报道其毒性,故应认为其为无毒之品。
一、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碳酸钙、甲壳质等。
二、药理作用
具有消炎、利尿、止血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前列腺增生用海蛤壳、鳖甲、泽兰、鸡子壳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g,开水冲服。1个月为1个疗程,患者服用2个疗程。共治疗62例患者,显效29例(46.8%),有效25例(40.3%),无效8例(12.9%),总有效率为87.1%[四川中医,,(9):25]。
2.慢性宫颈炎用蛤壳粉g,雄黄、黄丹各g,冰片g,制没药、制乳香各g,硼砂g,共研细末,洒在宫颈红肿区域或糜烂面上,一日一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治疗60例宫颈糜烂患者,总有效率为86.7%[中国民族民间医药,9,(3):37]。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