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布固定,隔日一换。此法对肿瘤转移脑部之头痛亦有效果。
3.全蝎、蜈蚣
用量:全蝎、蜈蚣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1?3克(按年龄、病情增减用量),一日2?3次,开水送服。
功效:息风、定痉、止痛。
主治:偏头痛及各种痹痛、痉挛、抽搐。
按语:实验研究证明,两药对中枢神经兴奋剂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经常发作者,持续给药,可减少或制止其发作。临床实践证明,对小儿乙脑或高热惊搐,辨证用方中加用两药,有止搐缓惊作用。
4.人参、五灵脂
用量:人参6克,五灵脂10克。
功效:益气活血,行瘀止痛。
主治:气虚血瘀,虚实互见之证,如冠心病心绞痛之胸痹,溃疡病、萎缩性胃炎、肝脾肿大属气虚血瘀者。小儿疳积亦可选用。
按语:两药属传统“十九畏”中配伍禁忌之一。久病多虚亦多瘀,胃脘久痛者,恒虚夹瘀之证,脾胃气虚,故症见乏力,面苍,空腹时则痛,得食可暂安;瘀血阻络,故疼痛较剧。人参和五灵脂相伍,一以益气,一以化瘀。
5.五灵脂、蒲黄
用量:五灵脂10克,蒲黄25克。
功效: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气血瘀阻之胸胁痛、胃脘痛、腹痛等。
按语:此两味合用为《局方》失笑散,历代用其治疗瘀血内阻之多种病证,殊多佳效。过敏性紫癜腹部剧痛,用此两味有殊效。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亦可用为主药,其中蒲黄宜重用至30克。
6.瓜萎、红花、甘草
用量:全瓜蒌15克,红花10克,甘草4克。
功效:消痰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痰瘀互结之胸胁痹痛,如冠心病之胸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之胸肋痛、带状疱疹后胸肋部神经痛等。
7.乳香、没药
用量:乳香、没药各10克。
功效:散瘀止痛
主治:血气瘀滞之胸痛、胁痛、脘腹痛、痛经、顽痹疼痛和跌打损伤疼痛。
按语:两者均能辛香走窜而入血分,唯乳香侧重行气,没药功擅行瘀,两者相伍,止痛力强,故用于治疗各种血气瘀滞之痛证效果良好。
8.血竭、三七
用量:血竭6克,三七3克。研末,分2次吞。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痛经、崩漏属血瘀者,以及冠心病心绞痛、外伤性头痛和胁痛等。
按语:血竭散瘀止痛,三七活血止血,合用之化瘀而不伤正,止血而不留瘀。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主编/方邦江、周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