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热播剧《老中医》您看了吗?第一集男主角翁泉海(陈宝国饰)就因为一个“医疗事故”惹上人命官司,被送上了法庭。可罪魁祸首并不是翁泉海开的药方,而是病人家属没有遵医嘱,让病人同时喝了两个医生开的药,违背了配伍禁忌,也就是剧中赵闵堂(冯远征饰)所说的“十八反”“十九畏”,究竟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何谓“十八反”“十九畏”?中药是中医辨治病证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药物相配伍而治疗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强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或禁忌,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中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谓之“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药物之间能产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谓之“相畏”。
对于中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传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此两说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在金元时期编成了口诀,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
1、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释义: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歌诀,明代永乐太医刘纯所撰的《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喜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煿莫相依”。
(释义: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在目前临床用药中,十八反、十九畏仍是必须遵守的用药准则,中药从业人员必背,药房调剂人员甚至有权限制医生使用或拒绝发药。
相反相畏药临床上是否绝对不能用?“十八反”和“十九畏”达成共识后,历代大多中医遣方用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
而这相反相畏药在临床上是否就绝对不能合用?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这些相反相畏药是古代医家几千年临床经验教训的总结,中药之间只有合理配伍,才能产生的良好疗效,如触犯配伍禁忌,轻则误病,重则害命,须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认为,古人只说“十八反”,并没有大量的病例来论证是否正确,“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其余配伍皆为有毒中药之间相配,其产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药本身所致,还是二者配伍后毒性增加所致,并无详细的定论,不足为凭。
“十八反”“十九畏”古今应用不胜枚举然而古今不少医家,对相反相畏药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视病证复杂多变的现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禁律,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并据证联用相反相畏药辨治疑难重症,屡获奇效。
1,临证善用相反之药者,首推东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留饮欲去证的甘遂半夏汤,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势利导攻逐祛饮。《金匮要略》治疗寒饮腹痛证的赤丸方,乌头与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饮降逆。
2,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和《千金要方》中,用“反”药的处方达数十个之多。如“风缓汤”之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之乌头与白蔹同用,“茯苓丸”之大戟与甘草同用,“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
3,宋代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定坤丹人参与五灵脂同用。这一对“畏药”古今同用者最多,且多有独见。如:《张氏医通》曰:“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畏而不畏也。”
4,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5,明代吴昆《医方考》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
李可全国名老中医
6,当代老中医李可临证也善用相反相畏药,其创制的“三畏汤”(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相畏之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气活血,启脾进食,温肾止久泻、久带,消寒胀,宽胸利气,定痛散结消癥。
他说:“三对畏药,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俱则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疾,一经投用,便入佳境。”
朱良春首届国医大师
7,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病证从来都是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其从医六十年来,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以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等,皆获佳效,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堪称善用相反相畏药的高手。
以上所引,皆古今著名医家,他们并没有将“十八反”、“十九畏”视为戒律,而是该用就用。
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应当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症)。
辨证论治才是中医之精华,证药相合,毒药亦可救人;药证不符,虽寻常之药,亦可致人于不救。实际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与辨证不准,治疗不对证(症)有关。再则,也与盲目使用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久,或炮制不当有一定关系。
临证用药,要胆大心细,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用药时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来纠正人体生病时的阴阳寒热不协调、不平衡状态,使之趋于“阴平阳秘”,平衡谐和,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是集疗效与毒副反应二者于一体的双刃剑,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当会伤人。
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
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上文如涉及到方药,仅供参考,请勿擅自煮服或服用,中医看病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机和证候,中药治疗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临床表里、寒热、虚实等证候表现,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方药!
编后语:“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既非绝对禁忌,也非随心所欲,用药时采取审慎的态度,应当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症),临床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本期指导专家介绍林双盛老中医
从事中医门诊近五十年,对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有丰富经验,在治疗肝病,慢性胃肠病,痹证方面效果颇著。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中医五行学说,妙用人体先天五行筛查,治疗人体先天五行失调,脏腑失调的疑难杂证取得显著疗效。对脏腑失调导致的慢性鼻咽,慢性湿疹,复发性痤疮,顽固慢性寻麻疹等皮肤病有独特的方法。
擅长:内科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妇科常见病、痹证等方面效果颇著,尤其在皮肤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特的方法。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14:30—18:30)
—END—
猜你喜欢●子宫肌瘤别急于“一刀切”!我院专家运用“经方”治愈鸡蛋大小子宫肌瘤!
●针到病除,一把小小针刀治愈15年顽固性头痛!
●减肥是一场修行!这个方法不节食,不运动3个月瘦15公斤你想试吗?
●肝硬化离肝癌有多远?逆转甚至大部分修复,中医药能做到!
●中医是癌症最后“救命草”?不要到晚期才想起中医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别好了伤疤忘了痛!想治好痛风不只是忌口、限嘌呤降尿酸那么简单!
●男病多虚肾无实证!男人壮阳比滋阴重要?你可能做错了很多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