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写在河洲杏林之开篇:今天是“河洲杏林”的首次更新,不得不说适逢其时。就在上周,全国中医药大会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中医药传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久不衰,凭借的就是确切的疗效,即使在西医学日益发展普及的今天,中医药治疗在相当多的病种领域,仍有现代医学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倡导中西并重,对所有中医人来说都是大好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医治疗效果是核心关键,河洲杏林致力于与同道及中医爱好者一起,重温经典,致敬中医临床大家,借助医案讨论,在中医优势病种,如妇科之痛经、闭经、乳腺增生、不孕等,肾病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等,以及其他杂病领域,着重探讨中医辨证思路,坚持中医思维,让“国粹”传承不走样,最终提高疗效,造福病患。
I导读:中医《十问歌》中有这么一句:“妇人尤必问经期,经带胎产全占验。”一般这句话常被看作是妇科病的问诊要点。其实不然,对于中医内科医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文中四个内科医案,通过对患者月经情况的问诊,结合症状、舌脉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病机关键,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
妇人杂病有特点,经带胎产需占验
作者/毛以林
病案1尿频一痛经案
李某,女性,24岁。年3月29日初诊:来诊的时候主诉是尿频已久,每日10余次。尿频最常见的病机有肾阳不足、脾气下陷、湿热下注、肾气不固等,所以问诊,要将每一型的特征性症状问到,也就是说,通过问诊,做出证候鉴别诊断,判定病机。通过交流,患者说尿频不痛,一年四季很怕冷,扪之四肢冰冷,视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诊其脉沉细。四诊合参,基本上可以断定是肾阳亏虚,肾失封藏。患者就诊时,不停地皱眉,皱眉常常提示身有所苦。《十问歌》里有句话:“妇人尤必问经期,经带胎产全占验。”这一句话很多人理解为妇科病的问诊要点,其实不然,作为内科医生,若是妇人诊病,亦需注重。因为,人是一个整体,通过妇科的问诊,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为我们进一步断定病机提供佐证。未想一问妇科情况却得到以下信息,患者正值经期,少腹冷痛,经色暗,有大量瘀血块,伴腰痛,且每月经行均如此。这组症状的病机很显然是寒凝胞宫。是外寒直中胞宫,还是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呢?足少阴肾经起于胞中,肾司二便,少阴阳气不足,则气化失司,故尿频;肾阳亏虚,易致宫寒,故有痛经。结合前面问诊所得,可以判定是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胞宫所致。所以可以更进一步断定,尿频系肾阳不足,肾失封藏。该如何治疗呢?《内经》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痛经为目前最痛苦的症状,尿频为久病,故分层而治,先温阳散寒、调经止痛。
用方如下:制附片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10g,鹿角霜30g(先煎),桂枝10g,当归15g,细辛3g,香附10g。7剂。方用四逆汤散少阴寒邪,加鹿角霜、细辛入肾督温阳,桂枝通阳化气,当归、香附理气和血以止痛。
年4月7日二诊:诉服上方2剂,痛经即止,腰腹痛除,畏寒明显减轻,尿频依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芡实、金樱子各10g。7剂。
年4月14日三诊:尿频除,已不畏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前方守7剂。诊重在调经,二诊合水陆二仙丹固下焦。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也。
病案2偏头痛痛经案
艾某,女,27岁。侧偏头痛,反复发作5年,医院,病情不能有效缓解,年6月18日经人介绍来诊:诉两侧偏头痛,胀痛,几乎每日必发作1~2次。问之纳可,口不干,二便可,经行腹痛,经量少,色黑多瘀块,经前乳胀。视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无典型病象。柴胡10g,枳实10g,白芍30g,炙甘草10g,陈皮10g,川芎20g,香附10g,蒲黄10g,五灵脂10g。7剂。
年6月25日二诊:诉服上方,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久病入络。上方加蜈蚣1条(研末吞),全蝎3g(研末吞)。7剂。
年7月19日三诊:诉服上方5剂后,头痛未再发作,15日来月经,小腹疼痛较以前经行明显减轻,乳胀也减,经量仍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柴胡10g,枳实10g,白芍30g,炙甘草10,陈皮10g,川芎20g,香附10g,蒲黄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7剂。嘱每月经前7天服用上方,连用3个月经周期。
辨证思路:患者就诊时诉两侧偏头痛,胀痛,几乎每日必发作1~2次。问之纳可,口不干,二便可,似无证可辨。然两侧偏头痛,从经络辨证说一般病在肝胆。妇人以肝为先天之本,《十问歌》云:“妇人尤必问经期,经带胎产全占验。”看内科病,作为医者不可忽视妇科情况的问诊。人是一个整体,当人体的功能失调,往往其病证可以以多种形式、在多个病位上表现出来。一问就问出了很多辨证的要素,经行腹痛,经量少,色黑多瘀块,经前乳胀。痛经与头痛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存在内在的联系。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说,神经血管性头痛、痛经好像是互不关联的两个病症。然中医根据四诊合参,把两侧偏头痛,经行腹痛,经量少,色黑多瘀块,经前乳胀进行综合分析,即可得出偏头痛的病机就是肝郁气滞,血脉瘀阻。神经性头痛、痛经就中医来说,都是肝郁血瘀表现在外的征象。因此,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两诊5年头痛得愈,且经行腹痛亦减,即为明证。
病案3右半身畏寒
王某,女,40余岁。年6月20日初诊:病发左半身热、右半身凉十几年,久治不效,求中医诊疗,入住我科。长沙是有名的“火城”之一,时在6月,查房的时候,病人右半身盖着被子,左半身在被子的外面,管床的医师给予静滴血塞通(三七总皂苷),但怎么开方子,就不知怎么入手了。左半身热,右半身凉,这样的病我行医快30年了,也未见过。根据四诊的要求一一问来,始终未得要领。最后问到生育史的时候,病人说出了患病的原因,是在生完小孩后,喜将小孩放在身体的左侧,怕挤着小孩,常常把自己的右半身移到了被子的外面,于是感寒,留下了这病根。除此症外,并无其他病苦,纳可,二便调。视其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桂枝10g,生白芍10g,白术10g,防风6g,生姜3片,大枣10枚,鹿角霜15g,制附片6g,生黃芪30g,当归15g,活血藤15g,鸡血藤15g。8剂,十余年之痼疾若失。
辨证思路:很显然这是个寒邪客于半身的疾患,寒邪外客,温散寒邪当是不移之大法。人之身体左右有阴阳之分,半边热半边寒,乃左右阴阳不和,治当调和阴阳,取桂枝汤法。又思王清任治半身不遂,认为是左右气血不周流,故参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之灵机,与此左右寒热不均颇有病理相似之处,故方中复入王氏之法。方以桂枝、白芍调和阴阳,生黄芪、当归、活血藤、鸡血藤益气养血和血,联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伍鹿角霜、制附片温阳散寒。方药对症,数年之疾,8剂而愈,可谓效若桴鼓。
病案4顽固性失眠
董某,女,47岁。顽固性失眠3年,长期服用安眠药“阿普唑仑”1~2mg,每夜睡眠不足4小时。后曾多次就诊中医,疗效也不明显。视其曾用方,有温胆汤、酸枣仁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可以说常用的安神剂基本都用过了。年7月1日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中医内科学》将失眠分为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五大证型。当时啊,我就按这几个证型一个一个的详细问诊,结果是即无寒热、饮食、二便之变,更没有以上几个证型的特征性症状,视其舌象亦无明显异常,诊其脉小弦,似无证可辨。可能读者在临床上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很多临床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开出张所谓的经验方打发病人了,反正长期失眠的病人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对吧?!呵呵,要是这样做,那可是对病人不负责了。
无证可辨,每每系问诊没到位,很多疾病,常常是“独处藏奸”,若能抓到其“藏奸之处”,则疑难之处便可随之而解。苦思良久,就想到这《十问歌》中的“妇人尤必问经期”。未想就问出了疾病的症结所在,病人说每月月经提前5~7天,经行前两天彻夜失眠,月经量少,经来时乳胀,小腹痛。中医说“肝藏魂”,肝失调达,魂魄不藏,就能导致失眠。同时啊,中医也认为“肝藏血”下注血海以化为月经,如果肝失疏泄,就会有月经病变。综合舌脉,很显然,患者的病机关键就是肝气郁滞。病机即明,治疗也就很简单了。当以从肝治,调理肝气,交通阴阳。于是开出了很简单的一个处方:柴胡10g,当归20g,白芍10g,白术10g,香附6g,百合30g,生地黄15g,合欢花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这方大家一看便明白,以“逍遥散”作为基本方疏肝理气,佐入合欢花解郁安神,半夏、夏枯草交通阴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肝郁易化火,故入百合地黄汤甘寒滋阴,以防其变,治未病也。
病人复诊时告诉我的疗效是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说服药的当天就美美地睡了10小时。服药7剂期间,失眠质量是非常的好,为巩固疗效,同时撤掉西医的“安眠药”。继进7剂,3年的顽疾也就痊愈了。可见,对于妇人内科杂病诊治来说,问月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步入中医之门5疑难危重症辨证论治24讲》,人民军医出版社。本文作者/毛以林。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白癜风是缺少铜吗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