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着一体两面的属性,所以我们需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去看待。再好的事情,未必十全十美;再坏的事情也未必十恶不赦。就拿本草来说,比如人们都认为的“百草之王”人参,也有误服致死的情况;又比如被誉为“药中国老”的甘草,也曾有毒死人的事情发生。这些都是在人们心目中十分美好的本草,也不能十全十美,人参出现在“十九畏”中,不能与五灵脂一起使用,在“十八反”里,人参不能与藜芦同用;而甘草则出现在“十八反”里,不能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都不能与甘草同用,而且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甘草不宜与“河豚”同用。还有一些本草,对人们来说印象不好,比如被民间称之为“醉心花”的曼陀罗花,曾是“蒙汗药”的主药之一,但是它却有定喘、止痛的作用,还是“麻沸散”的主药之一。又比如,砒霜,曾是宫廷毒药“鹤顶红”的主药,但却是外用治疗恶疮的良药。还比如,令人们“深恶痛绝”的罂粟壳,但它也是治疗久泻、久痢、久咳的良药。提到罂粟壳,几乎所有人对它都是“嗤之以鼻”,是的,历史的教训不得不让人对它“深恶痛绝”。原本,罂粟是一种很漂亮的植物,叶片苍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在没有“坏人”将它用于“歪门邪道”之上,它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花神”。然而,随着“鸦片”带给人们的创伤后,罂粟就被人们称之为美丽的“恶之花”。但是本草无罪,有罪的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其实,罂粟壳并非十恶不赦,即便是现代的很多成药里也有罂粟壳的身影。虽然,罂粟被人们称之为“恶之花”,但是它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依然是很大的,并不能因为它被坏人利用,就否定它的功绩。罂粟壳是罂粟壳植物罂粟的干燥果实,秋季将已割取浆汁后的成熟果实摘下,破开,除去种子及枝梗,干燥后即可入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罂粟壳味酸性平,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定痛的作用,适用于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心腹筋骨诸痛、滑精、多尿、白带等病症,一般用法是煎汤内服,常规用量为0.8~2钱,也可入丸、散剂。罂粟壳对于久泻、久痢和久咳的效果是很不错的,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说道,“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宋代医学家王硕在《易简方》中说,“粟壳治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呕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法矣”,由此可见,即便被誉为治疗泄泻痢疾的“神药”,也要配伍和使用得当,才能发挥到理想的效果。在运用罂粟壳治疗久咳的时候,需要用蜜炙,而且在煎服的时候,最好加上乌梅同煮,或者加上陈皮(炒)和甘草(炙);在治疗久泻久痢的时候,罂粟壳需要炒制或者蜜炙,也需要加上乌梅、大枣等中药同煮,也可加入厚朴、诃子等中药同煮。在使用罂粟壳的时候,一定要是久病,咳嗽、痢疾、泄泻等病初起的时候并不适宜,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曾这样说道,“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同”。对此,《滇南本草》也认为,“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而且一般需要炮制和配伍,尽量不要单独使用,由于罂粟壳容易使人成瘾,不要大剂量或者长期使用,儿童禁用。虽然,罂粟壳既是一种有瘾毒的植物,同时也是治疗久咳久痢久泻的良药,但是它的用法和用量也是需要严格控制的。然而,也有一些不法商人将罂粟壳放入食品的调料中,这是十恶不赦的,也是严令禁止的。所以,罂粟虽好,但不可乱用!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