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恩师叶秉仁遗著胃痛12法

胃痛治疗十二法

胃脘当心下,其中脏器主要是胃。胃主受纳水谷,与脾共司中焦运化。卫气营血之所自生,脏腑四肢百骸的营养物质,悉所仰给焉,故称后天之本。若烦劳过度,饮食失调,致气血痰食停瘀作痛;或忧郁恼怒,肝气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皆能致病。其症与心痛或胆痛容易混淆,但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嘈杂、泛酸、嗳气、呕恶、纳呆等见症,与心痛专在包络,胆痛放射至肩背者有别。现将本人对胃脘痛辨治的肤浅体会作一简介,仅供参考。

一、理气和胃法

理气和胃法是选用辛香理气之品,主要适用于胃气郁滞的证候,临床辨证需掌握疼痛的性质和部位。疼痛一般常局限于胃脘部,且以胀痛为主,很少波及两胁,亦少嗳气、呕恶等胃气上逆之症,更无化火伤阴之象。《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集录治疗胃痛之大量医方,多采用辛燥之品。

我常宗其法,临床上喜用苏梗、香附、陈皮、佛手、木香、香橼等,与近代名医董建华之经验方“苏香理气汤”不谋而合。其中苏梗、香附、陈皮取《局方》“香苏散”之意,功能理气解郁和胃;木香长于行肠胃滞气;香橼皮与佛手伍用,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能。如兼有食滞,则合以保和丸消导行滞。然本法偏于温燥,对气郁有化火之趋势者要慎用,以免助火伤阴。另外,我常配用酸寒之白芍以制燥,使刚柔并济。

二、疏肝行气法

疏肝行气法主要适用于肝气郁滞而致胃气失和者。胃痛的部位虽在胃,而与肝脏的关系至为密切,肝属木,其性刚,喜条达,主疏泄,若郁思恼怒,情怀不悦,或由它病或脏腑病理变化而致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脘痛的发生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临床上虽亦以胃脘胀痛为主,但常表现为攻撑不定,或痛连两胁,善太息,发病常与情志因素有关。与理气和胃法之别在于一以胃气滞为显,一以肝气滞为著。运用疏肝行气法,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之意。

在治疗上,我非常注意气机的升降调节,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气血并调的治疗原则。

在选药上,常喜以柴胡配枳壳,柴胡升发肝郁,枳壳宽中下气,一升一降,调节肝胃正常之升降功能;枳壳配白芍,枳壳能改善胃的肌张力及加强蠕动度,白芍对胃有弛缓肌张力和抑制蠕动作用,二药动静结合,相反相成,使胃之张力及蠕动复常;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柔肝以和胃,程钟龄《医学心悟》云“本方止腹痛如神”,沈自尹氏亦云“溃疡病基本表现为肝胃不和……芍药甘草汤可作为基本方”;香附配川芎,香附为气中血药,川芎系血中气药,因肝之气血相依,行气勿忘调血。选药之旨,实取《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饮之意。

三、降逆顺气法

《灵枢》称:“胃者,太仓也。”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若各种因素所致胃失和降这一正常生理功能时,就会出现胃脘疼痛及恶心、呕吐、呃逆等一系列胃气上逆的见症。而降逆顺气法正是调整这种升降平衡失调的治疗方法。我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沉香降气散加减治疗,本方以沉香降逆行气止痛为主,香附疏肝解郁、砂仁和胃化滞为辅,佐以生姜止呕,甘草和中。程氏《医学心悟》载其方加川楝子、延胡索,亦同其名,二药同用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金铃子散,专治肝郁有热之脘腹诸痛,与沉香、砂仁、生姜等药同用,一则可制其辛温香燥,二则能加强止痛之效,足见刘河间用药匠心独运。

若胃阴不足,肝气亢逆,胃气失降而致呕恶、呃逆、口苦,舌红苔剥者,我常以沉香配石斛,降肝逆以护阴,滋胃阴而顺气,或以丁香伍生地、半夏配麦冬、生姜佐芦根,下气止呕,养胃滋液。

四、调肝实脾法

调肝实脾法为治疗胃痛属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若情怀不畅,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生化之源匮乏,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常见脘痛及胁,头晕目眩,神倦肢软,纳少便溏,苔薄白腻,脉虚弦等症。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可疏肝解郁,是实土御木的常用方剂。方中辛温之煨姜与辛凉之薄荷二味,一为温中和胃,一为疏郁散热,虽为使药,但临床验之,可以去除胃肠道气体,不可忽视。

五、行气解郁法

行气解郁法主要是疏畅气机,适用于气机郁滞而致血、痰、火、湿、食诸郁等症,故适用范围较理气和胃及疏肝行气法略为广泛。《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阐述详明:“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

我常以丹溪“越鞠丸”为基本方,根据其气、血、痰、火、湿、食诸郁之偏盛而化裁变通,收效良好。

临床上对确诊为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隐痛,嘈杂灼热,纳少脘胀,嗳气泛恶,而以舌苔厚腻为特征者,往往采用本方加蒲公英、蛇舌草。方中苍术苦温燥湿,其性刚烈,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中焦无湿浊内阻,则苍术不可轻投,以免伤及胃阴,变生他证。

舌苔为脏腑之镜,应用本方重在辨苔。

蒲公英、蛇舌草二味清热、消炎、防癌,而无苦寒败胃之弊。西医学所谓之胃窦炎、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或巨大溃疡等均有恶变之可能,医者不能见病治病,还当预防转化,亦所谓近人提出的“截断”之说,临床验之,不无道理。对此,我还常选用土茯苓、八月札、生苡仁、莪术、菝葜等品,以防治恶变。

六、泄热清中法

泄热清中法适用于肝胃郁热型胃痛,所谓“热者寒之”。其所致原因有三:一为气郁日久,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尤以肝火最为横暴;二为寒邪久郁也可转化为热;三为积滞日久,变生湿热。故此类胃痛,痛势急迫,且可兼见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肝胃火炽之象。

此时用药慎用香燥,叶天士有“忌刚用柔”之戒,实为中肯。

我常用《医学心悟》之清中饮加减化裁治疗肝胃郁热之胃脘痛。本方由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陈皮、川连(姜汁炒)、黑栀、甘草等组成,其中金铃子、延胡索即金铃子散,前已谈及,川连、山栀清胃泻火,香附、陈皮理气和胃,稍佐姜汁,或用吴萸,是辛开苦泄之意,俾郁散热泄气顺,则疼痛自愈。

七、温胃散寒法

温胃散寒法适用于寒凝气滞之胃脘痛。大多由于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阳气被寒邪所遏,胃失通降,故发寒痛。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张介宾论胃痛之病因时指出“因寒者常居八九”,确是经验之谈。寒痛的临床见症,我主要掌握“喜温熨,思热饮”这个特点进行辨治。

选方可以《良方集腋》之良附丸为基本方,高良姜暖胃祛寒,香附行气解郁。而《验方》所载良附丸,又加入青皮、沉香、干姜、当归四味,组方更为合理,以良姜得干姜,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姜丸,温寒之力加强,香附配青皮、沉香,则理气解郁之功倍增,当归养血,以防伤肝。如寒邪偏胜,疼痛较剧者,还常用荜澄茄、荜拔二味,其温中止痛之效更为理想。

另外,应根据病因作适当加减化裁,如外寒内侵,有表证者,常配苏梗、生姜;寒湿阻滞者,配以健脾化湿药;食生冷积寒者,配以温中消导之品。

八、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适于血瘀胃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特别是其“久痛入络”之说,别开生面,正如邵新甫按所总结的:“习俗辛温香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又云:“厥气乃散漫无形,瘀伤则定而有象。”更扼要明确地指出了气滞与瘀阻的临床指征。我遵其旨,主要是以病程的长短,痛处的有形与无形,固定与散漫,作为辨证的依据,其舌紫脉涩等变化亦可借助于诊断。

选方常以《医林改错》之膈下逐瘀汤加减。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去生地之滋腻,白芍易赤芍以活血化瘀,并加消癥通脉之五灵脂,凉血散血之丹皮以加强散瘀止痛的作用;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于用活血化瘀的同时,加入香附、枳壳、延胡索、乌药等行气之品以佐之。此外,我常喜用血竭、参三七二味,等份为末,1日2次,每次2.5g。如病理检查发现多发性息肉,或假息肉形成,也可认为是络损血瘀,可于辨证施治的方药中,选加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往往可提高疗效。

九、化瘀止血法

化瘀止血法适于因瘀而见出血者。若瘀痛日久,损伤络脉,血不循经,上溢则为吐血,下溢则为便血。临床上根据其出血量多少不等,分为轻、

中、重、极重四个类型:轻型小量出血,常不被病人所觉察,实验室大便隐血检查可资借鉴;中型出血较多,可表现轻度虚弱,头晕、四肢乏力,尔后发现黑便;重型则失血量多,面色黄白无华,舌淡脉细,或现芤脉,柏油样大便,而血压尚可;极重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耳聋、失音、冷汗淋漓、脉象微弱,虚脱休克者是也。对于出血病人,当辨寒热虚实分别治之。如系郁热迫血妄行者,我常用单味大黄末吞服,此法各地报道尚多,临床有苦降泻热,化瘀止血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谓本品能“下瘀血,血闭寒热……推陈致新……安和五脏”确是精辟的见解。

如脾阳虚而不能统血者,可予温脾益气摄血,《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所载断红饮于此甚为合拍。本方由阿胶、侧柏叶、当归、川芎、炮姜、蒲黄炭组成。若出现虚脱之危殆征象者,可予参附龙牡,温阳补气固脱。

另外,我常用参及散救急,方以参三七、白及按1∶3比例研末备用,一日3次,每次3~6g,温开水调服。参三七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白及含白及胶质,有收敛、止血、生肌作用,能促进红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

十、健脾和中法

健脾和中法是适于中虚气滞型胃脘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不愈,累及脾胃,或用药不当,均可损伤脾胃。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绵绵,或胃脘不适,饥则甚,食则胀,面黄无华,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脉弱等。另外,如用一般理气和胃剂而无效者,亦为使用本法的重要依据。

朱丹溪云“诸痛不可补气”,未免以偏概全。李中梓《医宗必读》有所启迪:“愚再按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以为不易之法。不知形实病实,便秘不通者乃为相宜;或形虚脉弱,食少便溏者,岂容混治,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这对指导治疗中虚胃痛者,是很有见地的。

健脾和中,我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本方以四君健脾和胃,合之夏、陈、香、砂,补中醒脾快胃,有助于病变组织的逆转和修复。

若中气不足,出现脘腹坠胀疼痛,内脏下垂等气虚下陷之证,可予补气升陷法,方以补中益气汤,众所认可。我在临床上应用本方治疗胃下垂,恒以炒枳实、炒枳壳、沉香化气丸同用。气虚下陷,宜升补,非补不举;胃气宜降,下行为顺,宽中下气之品,可使胃内容物及时排空,俾升者自升,降者自降,于是脾胃升降平衡协调。据现代药理报道,枳实、枳壳具有增强肌张力作用,故两者治疗胃下垂更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十一、温阳建中法

温阳建中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常用方为黄芪建中汤。

其用方标准是:病程较长,胃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空腹痛甚,遇热及进食痛缓,舌淡苔白,脉虚缓或虚弦。

消化性溃疡,多见此证。方中含有芍药甘草汤,甘草的主要成分,除甘草次酸以外,尚有甘草黄素。日本藤养昭氏认为甘草确有阻止溃疡发生的作用,是治疗溃疡病的一味理想药物。酸敛之白芍,能和中缓急,尤长于解痉止痛。桂枝辛温,含挥发油,具有扩张血管之效,与倍量酸味之白芍配伍,相互制约,调和营卫,畅通溃疡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并能使黄芪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桂枝合生姜,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食欲,并能抑制肠内细菌异常发酵,促进气体排除。大枣、饴糖补虚养胃缓中。组方严密,亦与现代药理不悖,为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方剂。

十二、养阴益胃法

养阴益胃法适用于治疗脾胃阴虚胃痛者。若胃痛日久,因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长期使用温燥药物,或阴虚阳亢,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反复发作,口干纳少,大便干,形瘦,舌红苔少等。正如唐容川谓:“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萎缩性胃炎多见此证。我常喜用《温病条辨》之沙参麦冬汤去桑叶加白芍。若脘痛而见舌光红无苔者,宜加生地、石斛,再酌加佛手花、绿萼梅、代代花、玫瑰花等轻灵之品,养阴清热而不滞气机,芳香理气而不伤阴液。若大便干燥难解,用决明子30g润肠通便,平稳有效。

(张馥南协助整理,年1月载于《春申医萃》,江阴市中医学会编)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叶秉仁医论医案》//叶秉仁著;黄煌主审;陈祥生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hq/4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