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长期难愈,久治不效之ldquo

:高良姜9克、香附9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砂仁6克。如病程较长,或舌上有瘀斑或痛处固定不移,可再加炒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布包)。: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疗胃痛药物无效者,胃脘善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干或便溏,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虚实寒热症状夹杂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3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再加上失笑散就组成了“四合汤”。(1)寒凝为主,遇寒疼痛加重,得暖则好转,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5克。(2)兼有胸腕发闷,泛恶心吐水,喜干食,不爱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2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3)兼有右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欢长吁短叹,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轻者可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4)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数,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黄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掉砂仁。(5)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消化缓慢,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浸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6)兼有大便黑色,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20克,茜草炭12克、减高良姜为5克。(7)舌红无苔,口干,喜欢喝稀粥等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疼,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减高良姜为3克,去掉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1)兼有呕血、便血者,需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次冲服)、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香附需要炒黑,去掉砂仁。(2)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灵芝炭,再加白芨、乌贼骨等。其余加减同三合汤。:张某,女,49岁,公司高管,患有胃痛6年,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渐渐消瘦,面色萎暗,舌苔根部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热则减轻,脘部发堵,腹部发胀,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可。右手脉象细弦,左手脉沉细。于10月4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多发性溃疡,医生给开的药和以前用过的药几乎一样,所以放弃了西医治疗,通过朋友介绍前来我处就诊,根据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并见痛处固定,腹腕胀堵,右脉弦细,诊断为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根据其喜按喜暖,兼有虚寒。治法采用温肾调肝、行气活瘀之法。以四合汤加味。处方如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吴茱萸6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茯苓15克、木香6克。14剂,水煎服,一日两次。二诊(11月15日):服上药后,胃已不痛,精神好转,右手之脉已不细,弦意已退。仍感觉胃部发堵,但已不发胀。在守上方,乌药改为12克、檀香改为8克、砂仁改为6克、五灵脂改为10克、加桂枝9克、苏梗10克。14剂。三诊(11月20日):近日因生气,又有胃痛,但较以前轻了很多。改檀香为9克、桂枝6克、加白芍12克,7剂。11月28日,自觉症状消失,停用中药,医院做胃镜检查,检查结果:10月4日所见之溃疡全部愈合。

  本人公开的所有秘方、偏方、效方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很多疾病本身就是比较难以治愈或者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当今社会世风日下,碰瓷、医闹者层出不穷。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故本人声明,凡是私自服药期间出现任何“意外情况”,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服用!

灵台秘典偏方秘方馆

.12.7

寻医问药

←猛戳左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hq/5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