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胃病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胃痛这个病,什么是胃痛?胃痛又叫“胃脘痛”,古代文献上记载的有称作“心痛”“心腹痛”实际上多是指胃痛,如《医学正传》所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胄脘,而实不在心”至于心脏疾患引起的心痛古称“真心痛”。在《黄帝内经》就有很明确的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夊死,夊发旦死”可见胃痛与心痛不难分别,至于《黄帝内经》这样描述是指现代的心血管疾患,如:冠心病,心饺痛,心肌梗塞等疾患。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胃痛是在现代医学的:胃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埀、胃肿瘤等范畴。
是什么原因而引发胃病呢?中医认为:寒邪犯胃,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几个方面。
一:寒邪犯胃,主要是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造成寒邪积在中焦损伤脾胃,阳气因寒邪凝滞于胃而发生疼痛。
二:情志不畅,造成了气郁伤肝,肝喜条达,由于气郁伤肝,肝失疏泄形成肝气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肝郁日久化火,火灼胃阴则形成胃阴不足致胃痛更甚。
三:饮食不节肌饱无常,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胃失和降,气机受阻而发生疼痛。
总之引起胃痛的共同病机是气机不利,气滞不畅,致血脉凝滞,气血受阻,就形成了不通则痛、还有疼痛日久,气血亏虛造成了不荣则痛。本病虽然在胃,但和肝脾关系密切,所以治胃病应该结合疏肝健脾,理气和中而达到治愈目的。中医认为脾为躁土,胃为湿土,脾以升为宜,胃以降为顺,这就是中医所指的燥湿相济,升降相依。根据这个理论提示了我们治疗胃病的基本准则,简而言之:胃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但是病理变化又比较复杂,虚实夹杂常有之,在治疗原则上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下面我就根据中医辩证论治方法,详细的说说对各种胃病的辨证及治疗用
一:寒邪客胃:寒邪客胃这个寒是从那里来得呢?一有饮食之寒、就是因为过食生冷、致使寒邪客胃,二是外界之寒、天冷衣单、调摄失宜,起居不慎受到寒邪侵袭而致,寒邪直中胃腑而发病。但有的人就不会发病,为什么呢?不发病的人是素体强盛中阳健旺就不易被寒邪侵袭。寒邪客胃的症状表现是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减,喜热饮。也就是说这种胃痛发病急、有明显的寒凉病因、主要是寒邪积中、胃阳被遏、引起胃络挛急而发生疼痛。本证治法应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如果疼痛较轻可用热水袋放胃脘部也可止痛。治疗用方良附丸加减治疗:药用高良姜、荜拨、吴茱萸、香附、陈皮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如果兼有风寒表证、加苏叶、荆芥、防风疏在表之寒。这段论述是实寒胃痛。下面我们接下来讲虛寒性胃痛。
二:虚寒胃痛:虛寒胃痛是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优思劳伤过度损伤脾胃,中阳衰微、阳虚生寒而发生的一种胃痛,这种胃痛的临床表現胃痛隠隐,喜溫喜按,得食痛减、肌则痛増。由于脾胃阳虚寒自内生、胃中脉络失于温养而拘急,拘急而致经气不畅、不畅就发生了胃痛。为什么喜温喜按呢?因为用了温暖的手或物按抚则阳气得助,按抚时胃部在外因的推动经气得以运行,这样疼痛就减轻了。得食痛减、肌则痛増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飢饿时谷气不通阳气不运。当吃了温热的食物时,阳气得助,所以疼痛减轻。
治疗虛寒性胃痛是健脾益气、温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用黄芪、甘草、饴糖、大枣补益中气,桂枝、干姜温中散寒,用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还有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如果有食后胃胀可适当増加一些消食行气止痛之药。如果中焦寒邪较盛,可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去年十月我治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来诊时双手捧腹脸色略显苍白,自诉胃痛有五六年,稍吃冷食或晚上睡觉时无论天有多热都要用衣物盖在腹部,稍不注意就会胃痛,疼痛时手按减轻,多次胃镜检查确认是胃溃疡,长期服药治疗时好时痛,这次是十几天前吃了糯米粑后引发一直痛。察其舌胖润苔薄,脉诊时两手稍凉,脉虛弱。诊断为虚寒胃痛。我就根据虚寒胃痛的治疗方法开了处方:用党参、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干姜、高良姜、木香、陈皮、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五付。五付后痛减手温,前方减木香加白芨、黄芪十五付并嘱其辛辣、白酒及刺激的食物不要吃,叫他常喝点奶制品。十五付后痊愈。至今没有再复发。
这种虚寒胃痛在饮食上一定要做到不吃辛辣烟酒等刺激食物,平时适当喝点奶制品,按时用餐。注意保暖,这样才能痊愈。下面我们接着讲湿热中阻胃痛
三:湿热中阻胃痛是因湿热蕴结,气机不畅伤及胃络。主要症状特点:胃脘疼痛并有灼热、嘈杂感,口干苦,口渴不欲饮,尿黄、大便粘滞不畅,舌苔黄膩。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减:药用黄莲、梔子清热燥湿,陈皮、半夏、厚朴、苍术理气燥湿,藿香、茯苓化浊利湿,甘草和中。诸药相配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使湿去热清痛止。下面接着讲胃阴亏耗胃痛。
四:胃阴亏耗的胃痛是由于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脉络拘急所引起的疼痛。胃阴主要是指胃中津液,胃的生理特点是喜润恶燥,只有在胃津的滋润下才能使胃免受燥热之伤。本证多油胃热久蕴,胃津渐伤,或过多食用辛辣香燥之品,入胃化燥伤及胃阴。
胃阴亏耗的胃痛特点是:胃脘隐隐灼痛,肌不欲食,口干唇噪,大便干結,舌红少津,因为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胃絡失养故隐隐作痛,火盛伤津则有灼热疼痛,阴津不足,胃失濡养、故肌不欲食,阴液不足不能上承故口干唇燥。
治疗方法:养阴和胃,和中止痛。用益胃汤加减:葯用麦冬、沙参、玉竹、石斛养胃阴,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全方相配具有养阴和胃,和中止痛之功。
去年五月我接治一中年女性胃病患者,自诉她三月份因胃痛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是萎缩性胃炎。这两个多月来一直胃中隠隐灼痛,大便干结。察其舌干红少苔,舌尖略紫,脉细数无力。辨证为胃阴亏耗胃痛。仿上方养阴和胃,缓急止痛,方用麦冬12克、沙参12克、生地18克、玄参12克、石斛9克、玉竹9克、白芍15克、甘草9克、陈皮9克、半夏6克、瓜蒌9克。十付并嘱其禁食辛辣魚类。复诊时胃痛已好,舌质转润。再前方加减二十付痊愈。今年四月来我这治手关节痛,问她胃病情况她说:自服完二十付药后至今没有发生过胃痛。到现在从没吃过辣椒姜蒜。从这例看这种慢性胃病一半靠治疗,一半靠自己调理。下面接着讲肝气犯胃。
五:肝气犯胃主要原因是肝气疏泄问题,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肝气的疏泄有利于胃气的和降,胃气的通顺也可使肝气舒展,两者有互相协调关系。若肝气郁结克伐中土,这样就使肝胃不相和了,就叫肝气犯胃。木本证发生多与情志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平时很多人只要生气就吃不下饭,甚者呕吐。这些也就是中医常说:七情过度,郁怒伤肝,肝气亢盛、遇有胃气不实则乘虛克犯,就发生这种胃痛。既然肝气犯胃是由肝气亢盛而犯胃,产生了气机阻滞,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所以这种胃痛的特点:胃脘胀痛拒桉,攻窜作痛并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舒疼痛加剧,并喜噯气,大便不畅。
本证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古人说:“治肝可以安胃”也就这个意思。理气能使肝木条达,肝木疏泄则胃土不受克。这也是中医常说的五行相生相克之意。胃不受肝木克制胃自然就不痛。这种疏肝理气治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本病治疗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用柴胡、香附、陈皮、川练子、疏肝理气止痛,木香、陈皮、积壳调理肠胃之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配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女性比较多。今年一月份我接治一例中年女性患者,来诊时和她女儿一起来的,患者自诉:胃脘胀痛,她女儿说:今早她妈和她爸不知为什么吵嘴,随后她妈就没吭声回房躺床上,不久就发生干呕胃脘痛,诊其舌苔薄,脉略弦。根据证状舌脉辩证为肝气犯胃:用柴胡疏肝散去川练子加半夏、苏梗、三付,中午吃过第一次药两小时不到就疼痛缓解,三付痊愈。
从这例提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少生气,无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都要有好的心态面对,这样就不会伤害身体。下面接着讲瘀血停胃。
六:瘀血停胃是指瘀血瘀滞胃的脉络,或因胃中的痰、食、气等相互博结在胃的一种病证。胃中瘀结与气滞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則血不会瘀滞,气滞则血凝。如果肝气不舒横犯脾胃,引起中焦气机壅滞,则胃中络脉瘀阻,这样久了就瘀血形成。还有胃痛久治不愈也可致瘀血形成。正如清代王清任所说:“久痛入络”,瘀血内结,胃中气机被阻,故胃痛。
瘀血停胃因瘀血阻滞,气籶不畅故胀痛,痛如刀刺或如刀割,痛有定处。血属阴夜间阴盛,故夜间疼痛剧烈。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药用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理气止痛、玄胡、郁金增加理气化瘀之力。诸药相配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胃痛到这里全部讲完了。
总之治疗胃痛无论什么证型都要加上理气药,如果饭后胀痞可加消食行气类药物,如山楂、麦芽。如有胃下垂加积实,有胃溃疡或有黑便加白及、三七粉冲服,如有肿瘤根据体质适当配些破血药如三稜、莪术。还有虚实夹杂通补兼用。还有各种兼证,这些都要以辨证为依据,进行药物加减治之,这样才能达到药到病除。
到这胃痛全部分享完了。下期继续分享多发病常见病。
刘恒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