鍘诲摢閲屾不鐤楃櫧鐧滈 http://pf.39.net/bdfyy/
去年10月,位于青岛莱阳路8号的中国海军博物馆来了一位新成员,它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艇,从研制、服役到退出现役后的处置都充满了神秘。
近日,半岛记者首度独家走进这艘核潜艇……↓↓↓
独家体验
远远望去,青岛的海边像有一只“大鲸鱼”
4月14日是个好天气,天空湛蓝、微风拂面。
当天上午,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记者来到海军博物馆,出现在眼前的是清新美丽的前海一线风景,小青岛、栈桥等景点一水相隔、近在眼前。也正是在这样美景的陪伴下,核潜艇艇静静地依靠在舰船停泊区。
从远处看到艇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只巨大的鲸鱼。走近后,却被它的庄严肃穆折服。据介绍,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它从研制、服役到退出现役后的处置都充满了神秘。
而记者此行,将独家揭开艇长久以来神秘的面纱。带领记者参观的,是陪伴了艇近30年的一级军士长肖国昌,他对这艘核潜艇上的每一个舱,每一个零件都了如指掌。
肖国昌介绍,艇内对外开放的区域有中层的鱼雷舱、指挥舱、前辅机舱、反应堆舱、后辅机舱、主机舱和尾舱7个舱室。
进出舱门不容易,艇员和鱼雷睡在一起
尽管核潜艇就在眼前,想进入它的内部一探究竟却并不容易,摆在记者眼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直径约1米的圆形舱门。与进入船上舱门不同的是,入口的舱门是倾斜的,里面有陡峭的楼梯,“这个楼梯约有60度,下来的时候最好身体面部朝上,踩下五六个台阶后再稍微抬起身子,不然容易硌到腰、碰到头。”肖国昌提醒后又亲自演示了一遍。
▲鱼雷发射管
▲鱼雷发射托架
从潜艇舰桥处的舱门下到内部楼梯上,出现在眼前的鱼雷舱。记者了解到,艇从舱艏到舱艉的7个舱室中,鱼雷舱是第一个舱室。镂空的楼梯两侧和下方是排列整齐的架子,这些都是鱼雷架,靠舱艏的位置则是鱼雷发射装置。
记者在鱼雷架上看到一些折叠起来的像是单人床一样的铁板,肖国昌介绍,这些都是单人吊床,“鱼雷舱内设有14个吊床,三人两床轮流值班和休息,可供21名艇员休息,另外可加木板作为床铺供20余人休息,舱内共可休息40余人。”
▲鱼雷舱上方是艇员的吊床
在舱顶,记者看到多个体积巨大的罐子,肖国昌介绍,这些都是空气压缩罐,是艇内抗沉设备,用来制造高压空气,保证高压气系统和应急上浮系统及其他设备的用气。此外,在鱼雷舱的右舷,还有锚装置,用来完成潜艇的起锚和抛锚,由锚和锚链、刹车装置、锚链制动器及丢锚装置等组成。
会议室也是手术室,艇员三人分两床
钻过一个圆形舱门后,记者进入第二个舱室指挥舱,靠右手边的是一间会议室,记者走进发现,会议室中间摆放着一张大桌子,两侧是固定的长凳,尽管房间内的物品陈设比较老旧,但干净整洁,仍保持完好无损。
在会议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洗手盆,难道开会还要洗手?面对记者的疑问,肖国昌笑着说,这个洗手盆不是开会洗手的,而是用来手术洗涤的。他介绍,会议室同时也是手术室,桌子上方还安装了手术用无影灯,“靠墙的这个方形设备,并不是通风扇,而是静电除尘器,满足手术时无尘环境。”肖国昌说。
▲会议室
艇内的通道很窄,宽度只有1米多一点,部分通道更窄。会议室对面的狭窄通道两侧,分布着几个住舱,四五平方米的空间里上下固定着六张床铺,很像货车的卧铺。
肖国昌说,因为艇员是轮班制,三人睡两张床,倒班回到住舱休息的艇员要睡到去执勤的艇员床铺,因此“潜艇上的床铺都是热被窝”,看似玩笑的话背后其实体现的是潜艇艇员的辛苦付出和守岗尽责。
▲住舱
在第二舱室一角的陡峭楼梯爬上去,是位于二舱上层的指挥室,这里有海图室、潜望镜、计程仪、潜艇雷达侦查设备、水声通信机等设备,同时指挥舱也是上下舰桥的地方,直径不到一米的垂直空间里,艇员要在4秒内完成下滑动作。
▲为了快速反应,在狭窄的空间内只能迅速滑落到指定位置
每个岗位都是能人,时刻上演“达人秀”
再往前走是第三个舱室前辅机舱,这里有残抛装置,艇员的生活垃圾经压实抛出艇外。此外,还有冷藏室和厨房,“艇员分批次用桶打饭,分至各艇员后在岗位上用餐,用餐时使用汤碗袋套着饭以节省用水,餐盘定时清洗。”肖国昌说。记者走进厨房看到,面积仅有六七个平方米,一侧是操作台,另一侧则是摆放着六口大锅的电力灶台,为了预防潜艇受涌流影响晃动,每一口锅都经过特殊设计,紧紧扣合在灶台上。
▲厨房
狭窄的厨房里除去这些做饭的设备外,仅剩下约1米宽的过道,而且还要再让三位在此忙碌的厨师分摊空间,一天做出四顿饭,厨师的功底可见一斑。
“别看厨房这么小,可能满足艇上多位艇员的用餐。”肖国昌介绍,厨房里还另有玄机。记者观察半天看到了正对厨房门口的一处舱门,打开一看,里面是储存食物的冷藏室。“潜艇出航时,这里能储存艇员所需的三个月的食物。”肖国昌说。
▲每一个舱门上方都标注了前进方向(红圈处)
穿行在狭窄的通道,记者看到每个舱门两侧都固定着圆形的小牌,分别写着“艏”“艉”。
肖国昌介绍,这些字是荧光字,在黑暗中发光,方便艇员在复杂的潜艇内分辨方向,“每一位艇员都要求能无光操作,在黑暗中能迅速准确找到各区域的众多开关和零件,这个挑战是严苛的。”肖国昌说,潜艇就像是一座水下科技城堡,有数千台设备、上万件仪器仪表、数千个指示灯,大小的阀门也有好几千个,机电官兵凭着对它们的熟悉和了解,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中国海军达人秀”。
▲专用电话
▲在潜艇上最直接有效的通讯方式就是通过管道喇叭口直接喊话
不少楼梯和艇内设备都是铜做的
第四个舱室是潜艇的反应堆舱,这里是最危险也是最重要的舱室,通过装载核燃料堆芯的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为潜艇提供持续可控的核动力能源。反应堆舱的过道尤其狭窄,四周密密麻麻分布着各种金属管道。“艇退出现役后,反应堆舱已经经过了彻底的去核化处理,相关指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对人体无害。”肖国昌说。
在艇内攀爬楼梯上下探索时,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不少楼梯和艇内设备都是金黄色的,肖国昌介绍,这些都是铜质材料打造的,因为在建造艇的年代,还不能大量生产不锈钢,而铜是当时最耐海水腐蚀的金属,因此在这艘核潜艇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肖国昌的带领下,记者随后进入了第五个舱室后辅机舱,这里有汽轮发电机、造水机等大型设备。记者了解到,气轮发电机能将热能转化成电能,为全艇用电设备提供充足的电能。而造水机可以为潜艇用汽设备提供软水。
▲潜艇内通行过道狭窄
主动力失效时仍能继续水下航行
第六个舱室是主机舱,在这里,通过蒸汽轮机推动主齿轮减速箱来带动轴系,为潜艇航行提供动力。“这个是主轴,通过主汽轮机减速箱与大马力配合,带动螺旋桨旋转,使潜艇前进或后退。这个是主机操控台,通过操纵手轮改变供汽方向,保证艇前进或后退。”肖国昌介绍说。
▲老兵肖国昌介绍各部件功能
“第七个舱室就是尾舱了,里面有应急电机,保证潜艇在主动力装置操纵失效时潜艇仍能继续水下航行。”记者在这几个舱室探索时发现,头顶铺设了一条条很粗的管道,而且外面包裹着厚厚的麻布一样的东西,肖国昌称,这些是蒸汽管道,外面包裹着耐火隔热的防火材料。
在即将探索结束时,肖国昌向记者提出了个问题,“你有没有感觉到不同的舱室温度是不一样的,而且空气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记者嗅了嗅没觉出异样,肖国昌却称艇内尽管不再是以前服役的情景,空气味道的差别仍很明显。“不同舱室的工作不一样,气味也不一样,以前我们一闻艇员身上的味道就能知道他是哪个舱室的。”肖国昌笑着说。
独家揭秘
潜艇里竟然也有“春夏秋冬”?这种气味上的差别记者没有很明显的体会到,但不同舱室的温度差异还是有的,肖国昌笑着解释说,尽管潜艇是完全封闭的空间,但里面也有“春夏秋冬”。
“二舱是‘春’,温度比较固定适宜,一般保持在25度左右。”肖国昌说,五舱、六舱是“夏”,因为有蒸汽管道铺设,温度也最高,一般在40度上下,此外三舱由于有厨房,做饭烹饪也导致温度较高。七舱是“秋”,温度较低,五舱的上层温度最低,是潜艇里的“冬”。
“所以我们开玩笑说,有的穿棉袄,有的穿裤衩,互相见了面谁也不笑话谁。”肖国昌笑着说,此外,艇员在潜艇内不能穿带橡胶鞋和带铁质的鞋子,一方面为避免磕碰金属设备产生电火花,另一方面避免橡胶鞋穿久发愁,在密闭空间内让空气变得更就加污浊。
▲艇艉
▲艇艏
潜艇内的氧气和淡水哪里来?在从艇艉处的舱门爬出潜艇后,记者就像站在了鲸鱼宽阔的脊背上,感慨在迷宫般的潜艇内大开眼界的同时,又有几个问题让记者感到困惑。长时间在海底航行,艇员们如何获得氧气,又如何获得淡水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肖国昌娓娓道来。他告诉记者,潜艇内各舱室有氧烛,由氧烛主体和电源箱组成,电源箱提供直流电,在氧烛主体内部点火通电,使药块中的氯酸纳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释放氧气。
而艇内的淡水则主要来自造水机,根据蒸馏法从海水中分离淡水,用来保证艇员生活用水。“潜艇出航期间,饮用水能保障供给,但生活用水限量供应。”肖国昌说,长期在海上生活,为保证造水机正常使用和减少水下航行污水排放,生活用水受到限制,规定出海时不能洗澡,每人洗涤水约为一茶缸,到航行后期缩短到洗涤不超过1分钟,饮用水也是每天定时供应。“有的艇员将舱室空调器滴下来的冷凝水或蒸馏水接到脸盆里洗脸洗手,看着漂着油花的小半盆水也会心满意足。”肖国昌说。
▲老兵肖国昌深情地看着自己服役30多年的潜艇
潜艇内如何上厕所?在潜艇内长期生活,除了饮水、用水的困难外,上厕所又是怎样?
面对记者这个问题,肖国昌说“这里面可有大学问”。他告诉记者,潜艇的厕所分为水上厕所和水下厕所。水上厕所在潜艇的舰桥处,在潜艇上浮状态时使用,当潜艇下潜时,排泄物就被海水冲干净了。
而水下厕所使用起来操作就十分复杂繁琐,因为水下厕所利用的是中压气的原理,每次上厕所都要操作六七次阀门,而且后一位如厕使用的人还要先将前一个人打开过的高压气阀调整,把大气压降低。繁琐的流程中只要有一步出错,排泄物就会在中压气的作用下逆向倒灌飞出,那种画面不敢想象。
前世今生
最初按1:1比例,用木头制作模型
据资料显示,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垄断,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独立尊严,年,国家将核潜艇列为国防工业部重大工程,开启了核潜艇事业艰苦卓越的建设历程。首批核潜艇研制人员集结了各行各业专家共29名,其中包括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和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们手中仅有的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以及一件从美国带回来的和一件从香港带回来的儿童航模玩具。
据介绍,核潜艇艇的研制最初是从模型开始的,按1:1的比例用木头制作,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腑,宛如一艘超级玩具。在拆拆卸卸、敲敲打打几个寒暑后,科学家们在纷纷扬扬的锯末与刨花中获取了大量的感性及理性知识。年11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艇开工建造,并于年4月完成了总体试水,同时陆上模式反应堆也于4月28日安装完毕,并在5月1日当天正式开始试车;7月18日模式堆启动升温升压试验,8月28日反应堆达到了设计额定功率,核动力装置成功了。
就这样,全国多个工厂、科研院所力量,在无图纸、无资料情况下,顶住压力自力更生,仅用13年时间就研制建成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艇下水,并顺利完成了各阶段二百余个项目的试验,为进一步改进、完善设计和投入定型建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资料。通过海上航行试验充分表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是成功的,质量是可靠的。
已经去核化处理,即将对公众开放
年9月,艇光荣退出现役。然而,核潜艇退役处置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先后突破多项关键性技术,攻克了核潜艇深度退役难题,成为世界上具备成功实施核潜艇安全退役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在进驻中国海军博物馆前,该艇经过了彻底的去核化处理,相关指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博物馆对外公开展览要求。这标志着我国核潜艇从研制生产、使用管理到退役处置形成全寿命保障能力。年10月,艇进驻中国海军博物馆。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停靠在海军博物馆的舰船停泊区码头的核潜艇艇,已通过海底建造固定支架等技术手段固定,工作人员正忙着焊接艇连接码头桥梁的通道,并对潜艇内进行科普知识牌的设计和安装。在忙完这些准备工作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艇还将继续发挥它的“余热”,开启它另一项光荣的使命——国防暨科普教育。并已确定将于近期正式与公众见面,接受公众的参观。届时,半岛还将持续独家跟进,让大家了解到更多的关于艇的知识。
▲“马上就要退了,我要与我的‘好兄弟’合张影。”老兵肖国昌深情地说
背景资料核潜艇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种类型,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设计的潜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年1月首次开始试航,它宣告了核动力潜艇的诞生。目前,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有6个,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潜艇最多。
由于这种潜艇的生产与操作成本极高,加上相关设备的体积与重量,只有军用潜艇采用这种动力来源。核潜艇的出现和核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装有核战略导弹的核动力潜艇,是一支水下威慑的核力量。按照任务与武器装备的不同,核潜艇可分以下几类:攻击型核潜艇,它是一种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核潜艇,用于攻击敌方的水面舰船和水下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也装备有自卫用的鱼雷,用于攻击战略目标;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用于实施战役、战术攻击;实验用途核潜艇,作为特殊作战和仪器、装备实验的平台而使用。
再过一小段时间,
青岛人就可以去大饱眼福,
亲眼看看这个“大家伙”了!
留言,就有机会赢取苏泊尔套装!hi~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