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兴教授专栏本草纲目补气药摘编上

《本草纲目》补气药摘编(上)

人参

草部第十二卷“人参”条

甘,微寒,无毒。

《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黄帝、岐伯:甘,无毒。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杲曰: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藜芦一钱,其功尽废也。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藜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

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别录》

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

止烦躁,变酸水。李珣

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

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

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运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弘景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

杲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张仲景云: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

好古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黄芪

草部第十二卷“黄芪”条

甘,微温,无毒。《本经》白水者冷补。《别录》

元素曰:味甘,气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之才曰: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鲜皮。

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经》

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别录》

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甄权

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痰嗽,头风热毒赤目。《日华》

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元素

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好古

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痈肿。

藏器曰:虚而客热,用白水黄芪;虚而客冷,用陇西黄芪。

《大明》曰:黄芪药中补益,呼为羊肉。白水芪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赤水芪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木芪凉无毒,治烦排脓之力,微于黄芪,遇阙即倍用之。

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好古曰: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杲曰:《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芪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震亨曰:黄芪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

宗奭曰:防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杲曰: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汤,缓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汤气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杲曰: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呕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芪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芪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

机曰:萧山魏直著《博爱心鉴》三卷,言小儿痘疮,惟有顺、逆、险三证。顺者为吉,不用药。逆者为凶,不必用药。惟险乃悔吝之象,当以药转危为安,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此方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血,其证虽异,其理则同。去白芍药,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险证者,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浆长光泽顶陷不起也,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浆行色灰不荣也,浆定光润不消也,浆老湿润不敛也,结痂而胃弱内虚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后生痈肿也,痈肿溃而敛迟也。凡有诸证,并宜此汤。或加芎藭,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

嘉谟曰:人参补中,黄芪实表。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吐泄怠卧,胀满痞塞,神短脉微者,当以人参为君,黄芪为臣;若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者,当以黄芪为君,人参为臣,不可执一也。

白术

草部第十二卷“术”条

甘,温,无毒。

《别录》曰:甘。权曰:苦、辛。杲曰:味苦而甘,性温,味厚气薄,阳中阴也,可升可降。好古曰:入手太阳、少阴,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六经。之才曰:防风、地榆为之使。权曰: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嘉谟曰: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脾病以陈壁土炒过,窃土气以助脾也。

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本经》

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别录》

治心腹胀满,腹中冷痛,胃虚下利,多年气痢,除寒热,止呕逆。甄权

止反胃,利小便,主五劳七伤,补腰膝,长肌肉,治冷气,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大明》

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除胃中热、肌热。得枳实,消痞满气分。佐黄芩,安胎清热。元素

理胃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好古

好古曰:《本草》无苍白术之名。近世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芪同功。

元素曰: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凡中焦不受湿不能下利,必须白术以逐水益脾。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故枳术丸以之为君。

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王玉兴教授每周一下午看诊,请提前预约!(复诊患者请带好之前处方,自拍舌苔照片)

亚医院,预约治疗,无需等待。

欢迎广大患者致电咨询

详情-

地点: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号干部俱乐部燕园别墅独体2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rs/8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