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
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
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
(1)气虚发热
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2g,陈皮6g,柴胡6g,人参10g,甘草6g,升麻6g,当归10g。
(2)肝郁发热
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各10g,甘草6g,薄荷3g,煨姜6g。
(3)瘀血发热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当归10g,川芎6g,红花10g,生地黄10g,五灵脂10g,枳壳6g,赤芍10g,柴胡10g,桔梗6g,川牛膝10g,甘草6g。
(4)血虚发热
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白术10g,人参10g,黄芪20g,当归10g,甘草6g,茯神15g,远志6g,炒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10g,生姜5g,大枣10g。
(5)阴虚发热
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滋阴清热。
清骨散加减。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知母、青蒿、秦艽各10g,鳖甲15g,甘草3g。
(6)阳虚发热
发热欲近衣,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寐,腰膝酸痛,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
温肾助阳,佐以育阴。
右归丸加味。肉桂6g,炮附子10g,鹿角胶10g,熟地黄、山药各15g,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各10g。
(7)痰湿郁热
身热不扬或午后低热,身重倦怠或头昏沉,嗜睡,或汗出而黏,口干不欲饮,纳食不香或脘闷不知饥,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清热利湿。
三仁汤加减。杏仁10g,白蔻仁6g,生薏苡仁20g,半夏10g,厚朴6g,通草5g,滑石10g,竹叶10g,黄连6g,黄芩10g。
4、单方验方
(1)黄芪15g,当归10g,大枣5枚,共煎服。可用于治疗气血虚发热。
(2)熟地黄、白芍、当归、黄芪各10g,水煎服。可用于血虚发热。
(3)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各适量,水煎服。可用于治阳虚发热轻证。
(4)秦艽、地骨皮、鳖甲各15g,水煎服。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5)藿香、佩兰各10g,生薏苡仁30g,柴胡10g,共煎服。用于治湿郁发热。
5、针灸疗法
阳虚发热者,针刺百会、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痰湿发热者,针刺阴陵泉、丰隆、外关等穴。血虚发热者,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阴虚发热者,针刺太溪、复溜、三阴交等穴。气郁发热者,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
护理
患者应注意休息,安心养病,高热者宜卧床,减少活动。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饮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根据患者发热及一般情况,予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当进食水果。忌烟酒、辛辣、肥腻黏滑等食物。
预防
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伤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劳,注意调节饮食,保护脾胃功能,均为预防内伤发热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病后期,热退后可行康复疗法,主要从药物、食疗及自我保健3方面着手。
近期热门课程
白癜风、青春痘、斑秃、牛皮癣、缠腰蛇、黄褐斑....
北京唯一针药双高职称专家逯俭主任“微针强通法”传承班
私密理论、技术实操、私密销售、私密风水、阴道排毒。
徒手壮阳、阳痿早泄、前列腺、激活yin茎二次发育。
静松灵能量治愈医学能量功法亲授秘传
中医免费成套资料(视频课)点击『分享』转发至您的朋友圈
在点下方‘再看’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