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高良姜,这一姜科山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拥有着丰富的别名,如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及海良姜等。其茎干细长,覆盖着绒毛,呈现出深绿色的椭圆形;叶子则小巧精致,多边形绿色叶片上同样覆盖着绒毛;而花朵则以伞形姿态绽放,颜色淡黄或洁白;果实球形,颜色从红色渐变到紫红色;种子细小,黑褐色,表皮坚硬。高良姜的花期跨越4月至9月,果期则从5月延续至月。
据《本草纲目》记载,高良姜原名蛮姜,其种子被称为红豆蔻。相传这种姜最初产于高良郡,因而得名。高良姜起源于中国,如今在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它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如丘陵、缓坡、荒山坡、草丛、林缘及稀林中等地。这种植物既耐湿又耐热,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但在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最佳。繁殖高良姜主要以播种方式进行。
此外,《本草从新》中还提到高良姜具有暖胃散寒、消食醒酒的效用。经过化学分析,我们发现高良姜含有挥发油和高良姜素等成分,这些物质赋予了它镇痛的效果。同时,高良姜的花朵娇艳欲滴,绿叶如扇,整体株丛繁茂,若盆栽种植还可进行矮化处理,非常适合摆放在厅堂、走廊或阳台等处,既具观赏性又不失药用价值。炮制高良姜,首先需将原药材中的杂质彻底清除,接着用清水洗净,再稍加润透。之后,将高良姜切成薄片,晒干或采用低温进行干燥处理。高良姜的性味特点为味辛且性热。在《别录》中,它被描述为“大温”,而在《本草拾遗》中,则提到其“味辛,温”。
归经:高良姜主要归属于脾、胃经。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它被明确指出入脾、胃二经,而《本草新编》则进一步指出,高良姜还入心与膻中,以及脾、胃四经。
功效:高良姜具有显著的温胃、理气、止呕和散寒止痛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以及冷癖等病症。在多部古典医籍中,如《本草汇言》、《本草纲目》等,都对其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高良姜还能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并除瘴疟,且其温散之性使其能辟外寒之气。但需注意,体虚者不宜单用,且不宜与番泻叶、乙酰胆碱、组胺等药物合用。
应用:高良姜在中医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治疗胃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常与炮姜一同使用,如二姜丸中所载。同时,高良姜还能治疗心腹绞痛、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等症状,与厚朴、当归、桂心等药材同用,效果显著。此外,高良姜还能治疗心脾痛、胃寒呕吐、饮食不化等病症,方法多样,如与陈皮等分为末,炼蜜成丸服用。
此外,高良姜还能治疗脾胃俱虚导致的胀满哕逆,与木香一同捣罗为末服用。它也能用于治疗霍乱吐痢腹痛,只需将高良姜火炙后煮酒服用。同时,高良姜还能治疗风寒湿气导致的腰脚疼痛,与防己等分为末,捣大蒜和为饼,按痛处铺艾灸之。
另外,高良姜还能治疗霍乱呕吐不止,只需粗捣筛后煎服。对于诸寒疟疾,良姜与白姜各等分火煅后为末服用。它还能治疗风牙疼痛和腮颊肿痛,将良姜与全蚂焙干后为末,点药擦齿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良姜具有诸多功效,但体虚者不宜单用,且不宜与番泻叶、乙酰胆碱、组胺等药物合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要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功效。一两高良姜,与半合陈米同炒至黄,去米后研末;再与半两陈壁土同炒至黄,去土后继续研末;接着与三十四个巴豆同炒至黄,去豆,并与三十四个斑蝥同炒至黄,去蝥后研末。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与高良姜一同再炒,然后共研为细末,以浸吴茱萸的酒为赋形剂,调药成丸,丸子大小如梧子。
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时用姜汤送服。此方名为高良姜丸。
还有另一方:高良姜三钱,配以六钱五灵脂,共同研为细末。每次服用三钱,用醋汤调服。此方养脾温胃,能去除冷气、消痰,并有助于宽胸下气。
此外,还有以高良姜和干姜为主要成分的丸剂,炮制后研细,加入面糊制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用十五丸,饭后用桔皮汤送服。但需注意,孕妇忌服此药。此方适用于脾虚寒疟(症状为寒多热少、不思饮食)。
还有多个治疗心脾痛、胃寒呕吐、饮食不化等病症的方剂,均以高良姜为主要成分。如治疗心脾痛时,可将高良姜细锉后微炒,再杵成末,用米饮调服;治疗胃寒呕吐时,可与陈皮等分为末,炼蜜成丸服用;治疗脾胃俱虚时,可与木香一同捣罗为末服用。
此外,高良姜还可用于治疗头痛。使用时,只需生研后频吹鼻中即可。但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