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雪楠史凯悦吴倩文
指导教师:侯英慧教授
姨妈痛
姨妈痛,其实就是痛经。一说到痛经,很多女性朋友一定感同身受,苦不堪言。具体一下,什么是痛经呢?其实啊,痛经是月经期女子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
月月痛,年年痛,痛的腰酸背痛。然而,现在多数女性要么选择“忍”,要么选择吃止痛药。这样是非常不好的!一是容易耐药;二是西药有副作用,长期严重的痛经可能导致不孕;三是吃止痛药容易影响其他疾病的诊断。对于“姨妈痛”的治疗,现在西医没有很好的方法。然而在这方面,中医却具有良好的治疗的优势,不仅副作用微乎其微,还能根除痛经。话不多说,接下来就从中医方面给大家分析分析。
总的来说,痛经的发生常由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或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致使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因不通而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因不荣而痛。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气滞血瘀: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冲任气血运行受阻,影响经血的正常排泄。所以好生气的姐妹容易发生痛经。
阳虚内寒:素禀阳虚,阴寒内生,冲任、胞宫失于温养而凝滞,不得畅通。所以怕冷的姐妹容易发生痛经。
寒湿凝滞: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潮湿之地,或外伤风冷寒湿,寒湿客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痛。所以湿气重的姐妹容易发生痛经。
湿热下注:素有湿热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运行;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稽留于冲任、或客居胞中,与经血相搏结而痛。所以有内热。且容易长痘的姐妹也容易发生痛经。
气血亏损:脾虚胃弱,气血化生不足;或大病久病损伤气血,经行气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痛。所以贫血的姐妹容易发生痛经。
肝肾虚损:素体肝肾亏虚,或因多产房劳等损伤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行之后更损精血,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痛。所以容易腰膝酸软的姐妹也容易发生痛经。
除此之外,有经行腹痛史,或有精神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过食寒凉,或有不洁房事等情况,或者有盆腔炎症病史及妇科手术史等都有可能导致痛经的发生。
病因诸多,咱们最重要的还是说说中医是怎样辩证分型的解决这恼人的“姨妈痛”吧!
1、肾气亏虚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方药举例:调肝汤(肝肾双补)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甘草、山药、阿胶2、气血虚弱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方药举例: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怡糖3、气滞血瘀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药举例:膈下逐瘀汤(少府逐瘀汤→寒凝血瘀,侧重于化瘀)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牡丹皮、甘草4、寒凝血瘀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方药举例: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牡丹皮、甘草、牛膝5、湿热蕴结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举例:清热调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牡丹皮、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元胡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想告诉所有的女性朋友们,不要把痛经不当回事儿,一定要及时找医生调理,因为它不只是疼痛,很可能是在提示你,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另外,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保暖工作,不要穿露脐装和露着脚踝的裤子,为了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应该做好一切防护工作,防患于未然。
健康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