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应用禁忌
一、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二、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三、影响中成药的安全因素及控制措施
一、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般尽量避免配伍使用;间隔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1.降低药物的疗效2.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3.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4.加重或诱发并发症5.药物作用相互拮抗6.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7.影响药物排泄
1.降低药物的疗效 含麻黄碱——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VS降压药——降低降压作用。 含酸性药物,如六味地黄丸VS西药氢氧化铝凝胶、氨茶碱、NaHCO3、复方氢氧化铝片(胃舒平)——酸碱中和。 含多种金属元素,如钙、镁、铁等(石膏、石决明、瓦楞子、龙骨、牡蛎等)及中成药(止咳定喘丸、龙牡壮骨冲剂等)VS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利福平等——与酰胺基和酚羟基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或络合物。 含有鞣质如五倍子、石榴皮、山茱萸、虎杖、大黄等)以及中成药(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七厘散等)VS四环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产生沉淀。
2.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 含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VS酶制剂合用——硫化砷,砷抑制酶的活性。 以大黄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麻仁丸、解暑片等)VS胰酶、胃蛋白酶等合用,——大黄酚可抑制酶类的消化作用。 含黄连成分的中成药VS乳酶生合用,因为前者能使乳酶菌活力丧失,导致乳酶生失去助消化的功能。
3.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桃仁、白果、杏仁等+催眠镇静药(如氯氮平、地西泮等)——抑制呼吸中枢,损害肝功能。 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益心丹等中成药+普罗帕酮(心律平)、奎尼丁——心搏骤停。 富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保钾利尿药——髙血钾,血压升高。 银杏叶制剂+阿司匹林——增加血小板功能的抑制,出血;+对乙酰氨基酚、麦角胺或咖啡因等——膜下血肿。+噻嗪类利尿剂——血压升高。
4.药物作用相互拮抗 使药物作用降低或丧失。 麻黄碱——中枢兴奋,+镇静催眠药氯丙嗪、苯巴比妥——拮抗。 枳实抗休克有效成分N-甲基酰胺对羟福林作用于α受体,+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同用——药效降低。 含糖皮质激素样物质的中药(如鹿茸、何首乌、甘草、人参等)+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胰岛素等)——拮抗。5.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 复方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络合物。 对于高敏体质的患者,庆大霉素应避免与柴胡注射液混合——引过敏性休克。
6.影响药物排泄 尿液酸碱度会影响肾脏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排泄 山楂、乌梅等能酸化尿液,+利福平、阿司匹林等酸性药物增加吸收——加重肾脏的毒性反应;+碱性药物四环素、红霉素同用,增加排泄——疗效降低;+磺胺类药物同用,使乙酰化后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血尿、尿闭等症状。
二、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一)证候禁忌 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对于临床证候都有所禁忌,称为证候禁忌。-——辨证论治 安宫牛黄丸,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躁,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固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 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寒闭神昏者,则当禁用本药,应选用温开宣窍之苏合香丸。 (二)配伍禁忌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 中成药使用时也要注意其配伍禁忌。 两个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药合并使用——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均含有附子。 两个含有“十八反”“十九畏”药。
(三)妊娠禁忌 分为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 禁用药:大毒的药物、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慎用药: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四)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水肿不宜吃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醋,失眠不宜饮浓茶,某些皮肤疾患,如疮、疖忌食鱼、虾、羊肉等。
(五)特殊人群禁忌 儿童、老年人、运动员 儿童: 应根据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滋补类药物和注射液;尽量避免含有毒性较大成分的中成药;尽量缩短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老人避免使用对心脏、肝脏、肾脏、血管等组织有损害的药物。 运动员——避免使用含有兴奋性成分的药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年公布了“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
三、影响中成药的安全因素及控制措施 (一)与药品相关的安全性风险因素 (二)与临床应用相关的风险因素 (一)与药品相关的安全性风险因素1.中成药本身存在毒性 当组成中成药的处方含有带毒性的中药材时(如牛黄解毒片中含有毒性的雄黄)。2.中药饮片质量存在差异.3.中成药制备工艺存在差异。4.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缺乏。
(二)与临床应用相关的风险因素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第二节 用法
―、内服药用法1.直接吞服法中成药中的露剂、合剂、乳剂、酒剂、酊剂、糖浆剂、流浸膏剂等液体制剂。2.开水送服法 中成药中的蜜丸剂、水丸剂、糊丸剂、蜡丸剂、浓缩丸、滴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等多种固体制剂。3.沸水冲服法 中成药中的茶剂、饮剂均须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冲服剂(颗粒散)、膏滋剂或流浸膏剂。4.药汁送服法中成药中的一些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盐水、醋、黄酒、白酒、蜜水、竹沥汁、姜汁等送服。5.煎服法茶剂中的午时茶等还须用水煎煮去滓取汁服用——固定处方的汤剂。
6.舔服法中成药中温胃止痛的散剂。如胃活散——使药物在胃部多停留,服后1小时再饮水。7.调服法矫味,也可用于吞咽闲难者。儿童常用,用乳汁或糖水将散剂调成稀糊状喂服;丸剂也可掰开加水研成稀糊状服用,习惯称研服法。8.含化法用治咽痛、喉痹、乳蛾、口糜、齿痛等疾患,如六神丸、喉症丸等。
9.炖服法胶剂如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阿胶等单服时均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烊化后服下。10.吸入法一些开窍醒神,辟秽化浊的散剂如通关散、避瘟散等也可直接吸入鼻窍中给药;一些止咳平喘的烟剂如定喘烟,辟秽解毒的香剂如苍术艾叶香等。11.鼻饲法神志昏迷或因口腔疾患不能口服的患者。如常用治中风痰迷、热病神昏、小儿惊风等急重病证的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局方至宝丹等。 一般宜空腹服用。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二、外用药用法1.撒敷法 散剂。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布患处,可用消毒敷料或外贴朱砂膏固定。生肌散、提毒散、珍珠散等。2.调敷法散剂或锭剂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茶水,醋,黄酒,花椒油,香油或蛋清。3.涂敷法中成药外用的油膏剂、水剂等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于患处的方法、如紫草膏、生肌玉红膏、擦癣药水等。4.吹敷法五官科常用。锡类散吹喉治咽喉肿痛;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痛龈肿;用红棉散吹耳治耳道流脓。5.点入法是指将中成药眼用散剂用原所附的消毒玻璃棒蘸水点于眼角内。
6.贴敷法黑膏药加热烘软后贴敷患处的方法。橡胶膏剂则不用加温烘软可直接贴敷患处。中成药膜剂贴敷口腔黏膜、眼结膜、阴道黏膜等患处表面,如养阴生肌散膜等,是贴敷法的新剂型。 此外,洗擦剂为煎汤熏洗患处,如骨伤科洗药;栓剂、坐药为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待药物融化吸收后,发挥治疗作用,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线剂为结扎痔核瘘管时用的剂型,条剂用于痈疽化脓引流,钉剂插入痔核枯痔,属肛肠科外用法的给药形式。
九博教育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