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
人参,我是谁?1各家论述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2人参的功效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3人参的作用1.治营卫气虚四君子汤: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2.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25克,熟附子50克。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3.止血后此药补之独参汤:大人参(去芦)克,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4.治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15克。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15克。(《经验良方》)
5.治肺脾心肾气虚症人参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千金方》)。
6.治消渴引饮无度玉壶丸: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7.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小地黄丸: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8.脾虚食少,倦怠无力,腹泻的人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对重病、久病后体力恢复卓有成效。
4人参的禁忌1、实证、热证忌服。 2、服人参当天或24小时内忌萝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4、《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5、《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6、《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7、《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8、《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9、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每天一道健康知识,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