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丨何任醫案墨跡選六案

(案:)

何任醫案墨跡選

(六)

醫案①唐男,四十七歲,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四日。脘腹脹滯,食後為甚,自覺按之有堅實感,大便欠調,或難下或溏洩,苔厚脈澀。宜健脾胃消脹滿。枳實十二克,土炒白朮九克,補中益氣丸十五克包煎②;拾劑。唐男,四十七歲,十二月十五日。上方服用三劑後,脘腹脹滯即感輕減,大便日下,已成形,服完十劑,甚感輕舒。驗不變法,效不更方③,原方再續柒劑。枳實十二克,土炒白朮九克,補中益氣丸十五克包煎。按語

按此例醫院診為胃下垂,胃腸功能混亂,審其脈證,大便欠調,脘腹脹滿,食後更甚,乃屬脾虛氣陷,脈見澀象,是氣虛氣滯所成痞症④。《金匱》有:“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枳朮湯主之”⑤之論,此例頗類之,故以健脾消痞合益氣。

註解

①此醫案為《何任醫案墨跡》中的脘腹脹(胃下垂)案。

②(周錫龍)丸劑(亦稱丸藥)系我國古老藥物劑型之一,在藥性和臨床上具有特殊意義,常以治療慢性病和調和氣血之用,長期以來中醫臨床習用于湯劑配伍包煎,入湯劑配伍煎煮,中醫認爲增強臨床療效,因其種類繁多,制備方法不一,崩解時間差異大,在煎煮過程中發現丸藥包煎對成分的浸出影響頗大。對某些有效成分遇熱不穩定,甚至生産毒副作用的藥物,若合和湯藥,反失其效。研究認爲,除了中醫臨床特殊需要配伍的丸劑外,一般應以口服爲宜,不宜加入湯劑中包煎,這樣有利于發揮傳統丸劑的特有功效。(雷永仲)自古以來,對于中藥丸、散的服用方法,一律均爲吞服,或以黃酒送下,或以鹽湯、米湯送下,或以水送,但從未見有煎服者。至于丸、散入藥包煎,實爲近代之事,究始于何時、何人,很難查考。目前應用者甚爲普遍,其用意何在,根據片面了解,大體有下列幾方面:一、某些病人吞咽丸、散有困難。二、由于某些藥物一時供應斷檔,而醫生又不願以他藥代用,乃想出一個妙法,由于丸、散中含有該味藥物者借用之。對這些理由,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很值得商榷。丸、散入藥包煎是完全不符實際的,特別突出的是劑量問題,如越鞠丸的方子是香附、蒼朮、川芎、神曲、栀子、五味各等分,麯糊爲丸。按照曆代的用法,一般是每日吞服三錢左右。今人則多用三錢包煎,如此,則五味藥物均只用到六分,事實上除掉麯糊還不足六分。假使醫生開湯藥的話,想必用量不會小到這種地步。筆者對照了許多丸、散,如果按三錢包煎計算的話,則劑量太少,如金鎖固精丸中的龍骨、牡蛎就均只有三分七厘;川芎茶調散中含量最多的荊芥、川芎,都也只估五分左右,其他丸、散亦是如此。總之,古代制定丸、散,本來是爲吞服而設,如果病人吞咽困難,可以改用煎劑,而不必硬以丸、散包煎。至于藥物因故斷檔時,還是可以選用他藥代替。利用丸、散代替入煎的作法是會造成浪費及耽誤病情。

③何(任)老認爲,用經方欲得效者,大致不出三方面:一是按仲景原旨,辨證准確,方證相合;二是方證即對而藥味、用量不隨便增損,以免離開原方原旨;三是對仲景用藥之藥性的真正領悟。有此三項,用仲景方自多捷效。故每于臨診療疾,一經辨證確切,凡方證相符者,何老多予仲景原方取效。

④痞症指胸腹部痞滿,按之不痛的證候。《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又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痞。……宜半夏瀉心湯。”《醫學原理·痞滿門》:“痞之爲患,乃胸中之氣不得通泰之謂。……內覺痞悶,外無脹急之形。”《赤水玄珠》:“劉宗厚曰:痞之爲病,由陰伏陽蓄,氣上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然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爲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爲痞;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爲痞。”⑤(黃煌)此為何任先生用枳朮湯治療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症的案例。除了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症容易出現胃排空減慢外,胃石症也是因素之一。如邱德澤曾用本方治療一脾積的患者,因食牛肉而致上腹部有一包塊,疼痛、嘔吐不能進食,鋇餐檢查報告:慢性胃炎、胃內蛔蟲、胃石症。超聲波探測到劍突下稍偏左有一前後徑5cm×6.5cm×6.5cm的包塊。處方:枳實24g,白朮15g,山楂30g。服一劑,痛減嘔止,六劑後胃疼大減。後于方中加半夏、槟榔配服“驅蟲淨”,排出蛔蟲十余條。再于初診方中加蒲黃、五靈脂,二十劑後,諸證若失。超聲波複查證實包塊消失。另外,原南陽認爲酒客容易出現本方證,他說:“心下有大結塊,如盤,如覆杯,水飲作也。此爲仲景之所論者。凡酒客惡酒,並忌聞酒氣之後,其心下必成如是之症狀。此因酒病所致,初起用中正湯等,即可治之,已成水腫,則死。若用枳朮湯,與甘遂丸一下,而治如柴胡或柴胡加芒硝之腹證多者,可十痊三四(《業桂亭醫事小言》)。”《方機》載本方主治心下痞堅,小便不利者或心下滿痛,小便不利者。因爲排空減慢而影響水分的吸收,所以還可以見到小便少的伴隨證。本方爲小方,臨床上多加味使用,如《醫方集解》載本方(指枳朮丸),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若改湯爲丸,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脾濕停痰,及傷冷食。淋者加澤瀉一兩。若加橘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飲食不消,氣滯痞滿。若加橘皮、半夏,名橘半枳朮丸,健脾消痞化痰。若加木香、砂仁各一兩,名香砂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強脾胃。若加神曲、麥芽各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內傷飲食,或泄瀉。若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曲、橘紅各一兩,名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熱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若加茯苓五錢、乾姜七錢,名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呃逆。《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載趙海仙治療一五積患者,乃心之積也。因在臍上,大如杯,上至心下,宜伏梁丸法。處方:于朮,枳殼,洋參,制半夏,醋泛爲丸。並載王九峰治療積聚一案,經口:肝之積名肥氣,脾之積名痞氣。此左脅心下俱有形,大如覆杯,按之則痛,彈之有聲。中虛木旺,健運失常,升降失司,血凝痰阻。擬枳朮法加減,助坤順之德,益乾健之功。處方:枳殼,冬朮,人參,橘紅,青皮,木香,紅花,炮姜,水泛丸。近賢田宗漢先生用本方加半夏,名白朮半夏枳殼湯,用以治療各種痰飲。言可調理脾肺,通利三焦。主治痰飲爲病,咳逆喘滿氣促,頭腦眩悶,背搏脹痛,心下堅,胸脅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善太息;或關節痛煩,口燥嗌乾,喜熱飲,語音不宣,飲食減,肌肉消,皮膚不澤,善忘。以上諸症,但見一二即是,不必悉具。方取生白朮、姜半夏各三錢,麸炒枳殼一錢。長流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滓,乘溫頓服,日二服,夜一服,以愈爲度。(《田宗漢醫學研究》)。本方雖然只有兩味藥,但適證運用,效果一般都很突出。尤其對于胃下垂、胃炎等疾病的療效更優。但針對一些複雜疾病的治療,宜參衷後世醫家的經驗,改湯爲丸,或加減使用。《外台秘要》之“茯苓飲”就是本方加茯苓、人參、生姜、橘皮而成。對于胃下垂、胃潰瘍及慢性胃炎的心下痞硬、外形如覆杯、納少等,具有“消痰氣,令能食”的作用。現代常增加枳實的劑量來治療各種內髒下垂症,一般效果很好。此處往往不能因枳實除痞破氣一概而論。但編者認爲在臨床上,對于枳實藥證不甚突出的體弱及年老病人,方中枳實的劑量還是小于白朮爲妥。也可把枳實易成枳殼,這樣療效也很好。總之,可根據臨床具體見證和病者體質,適時地在攻補之間調換二藥的比例。

相關閱讀

註解丨何任醫案墨跡選(一)(案:)註解丨何任醫案墨跡選(二)(案:)註解丨何任醫案墨跡選(三)(案:)註解丨何任醫案墨跡選(四)(案:)原註丨何任醫案墨跡選(五)(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5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