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ldquo我们研制出了世

40年改革开放故事

——寻找故事中的你(十八)

航天六院生产的18吨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

“这是啥?”

  12月28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波澜壮阔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上,一个管路密布的银灰色物体引起了参观者的兴趣。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好奇地问。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这是航天六院生产的18吨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大家熟悉的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系列运载火箭,都使用了这种液氧煤油发动机。”前来观展的陈晖、王玫夫妇主动当起了“临时解说员”。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夫妇俩之所以这么了解这台发动机,是因为他们与它打了20余年交道了。漫步展厅,40年峥嵘岁月历历在目,两人的思绪也被拉回到研制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那段日子。

  当年,我国火箭中所使用的发动机推力小、循环方式落后、性能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航天要想在未来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尽快研制出新一代火箭发动机。这个重任落在了位于陕西的航天六院身上。

航天六院

  20世纪80年代末,航天六院开始了对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初步探索。“那个时候,电脑还未普及。遇到技术难题,设计人员只能去图书馆和高校查阅书籍,用手抄的方式积累资料。”回忆起以前的日子,陈晖感慨不已。

  “当时,相关资料非常稀缺,别说单位的图书馆没有,就是找遍陕西省内的图书馆,也无法查询到有用的资料。我们常常借着去北京开会的机会,拿着介绍信到相关单位查询。”陈晖说,“每次带回了有用的技术资料,就像带回了‘宝贝疙瘩’,大家能高兴好几天。”

  很难想象,一开始航天六院的研究条件有多简陋。王玫告诉记者:“就说画图吧,起初,大家只能用丁字尺、三角板等一步一步在图纸上勾勒。直到年,一个研究室终于分到了一台电脑。”

  尽管过去了20多年,王玫仍清楚地记得,当第一个涡轮泵设计思路经计算机拟合CAD成图后,大家左看右看,愣是看不够。“那幅图在办公室墙上挂了很长时间,几乎每个人都用手摸过,真的是‘爱不释手’。那可是设计手段的一次大飞跃。”王玫感叹道。

  年,航天六院建立了数字化设计平台。发动机设计手段从之前的小编程和一维成图,逐渐演变为二维设计、三维成形和三维仿真。“比起当年,现在航天六院的设计、生产和试验条件,就像坐上了自己研制的火箭,一路飞驰啊!”陈晖激动不已,“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我们研制出了世界一流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改革开放40年来,航天六院享受发展红利,充分利用陕西人才、经济、科教、工业等资源,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擎起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大旗。目前,航天六院研制了余种不同推力和功能的发动机产品,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一个个崭新的高度飞跃,为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日报记者刘居星

三秦都市报记者石喻涵

来源: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日记(陕西日报新媒体)

编辑/张平

欢迎访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6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