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中医世家。年起随父从师学中医,年行医乡里。年报考卫生部“中医研究人员”班录取后,学习5年毕业,医院(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工作迄今。现系主任中医师、教授。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擅长诊疗内科脾胃(消化系统为主)病症及疑难疾患,为国内著名的脾胃病专家。在医疗工作基础上,兼教学、科研任务。发表以脾胃病为主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参编医著十余本,专著《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出版于年。获科技进步奖4项。年被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江苏省名中医,年敬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兼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医杂志》特约编审,《江苏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等职。
徐景藩:学向勤中得术以济世良
学医经历
我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一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均是当地名医;小学毕业后,随父徐省三学医。黎明即起抄书,上午侍诊录方,下午读书。以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渐进,曾诵读《药性赋》、《汤头歌诀》、《舌苔大全》、《脉诀》等启蒙医书。继而诵读《内经知要》、《金匮》、《伤寒论》、《温热经纬》等书。由父亲按进度先讲解正文。读自己用毛笔写的小楷手抄本,读熟一本,再读第二本。与此同时,参阅相关的医籍。第3年随父下午出诊,到镇、乡病家诊疗重病人,读书时间以诊余和夜间为主。诊病录方,从不马虎,并摘记父亲诊疗经验。年拜师江浙名医朱春庐门下,续学3载。门诊出诊,老师口授我书写脉案方药后,随即速记留底并记录医话。三年将治验病案处方,用毛笔正楷书写整理,计9万字装订3册,朱师喜而亲笔提名《验案集萃》,另有个案详录诊录内容,均保存迄今。三年内还读了有关《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诸家注释,学习历代各家论著。七年后,尽家父及宋师真传,并开始了自己的悬壶生涯。行医之初,能坐得住,坚持自学。解放后,在业余时间自学中学外文、数理化等课程。正如宋·朱熹所云:“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人的一生,贵在自学,一心学医,恒心不移,自加鞭策,珍惜寸阴。这是我对学医治学的深刻体会。故尔,我的座右铭是“认真诊疗,潜心研思,议病议药,提高疗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廉洁行医,奉献一生”。
学术思想简述
我从医65年,医院48年,其中病房一线工作30余年,侧重脾胃(消化系)疾患的诊疗研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一)食管疾病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诸凡气郁、痰滞、里热、血瘀等病理因素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潰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止病贵在早期发现、及早诊治,治之之法,实则疏瀹(理气、解郁、化痰、清热、行瘀)虚者润养,虚实兼夹者,宜疏润合法。临床一般所见、气郁证治宜理气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证宜清泄肝胃。佐以降逆。痰气交阻证治,宜理气化痰散结。气滞血瘀证治宜行气化瘀。凡用汤剂,采用一日多次服法。散剂可用噙化之法,亦可佐用代茶频饮之法。个人常据证而配用一些宣通之品,如母丁香、鹅管石、娑罗子、通草、橘络、威灵仙、王不留行、急性子等,择其1—3味,可增其效。从医数十年来,因思利于药达病所,创“糊剂卧位服药法”。根据辨证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二煎各煎成毫升左右,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食匙(如无藕粉,暂可代以首乌粉或山药粉或糯米粉),充分调匀,文火为加热,边煮边搅,煮成薄糊状半流液。盛于碗中,置于床边,病人卧床服药糊,服毕漱口吐出,卧于床,稍稍翻身,睡半小时。若是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润而粘,兼能“护膜”。若患者诉胸骨后有痛感,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2克。疼痛显著,食管炎症较重者,加入云南白药,每次0.5克。以上2种药末,一般每日2次。如诊断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线摄片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室突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如憩室较大而呈囊状下垂者,30分钟后转向对侧卧30分钟,此时抽出枕头,使头部位置稍低,20分钟再加用枕头。这样,可使药物先作用于憩室部,再使之流出,勿使残留过久。按上述方法服药,对食管炎症、潰疡等疾患,可以提高治效。若厌药苦,可以放少许白糖或冰糖溶入,但糖量不必过多,如苔腻胸闷较著,有痰咯出者,不必加糖。
关于食管疾病的诊疗经验体会,曾于年第一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年6期《中医杂志》撰文介绍。藕粉药糊服法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年2期以后,曾有不少同道反馈信息,言及运用此法不仅治疗有效,还可用于胃镜检查后食管受损、出血的防治。
(二)胃病个人认为,胃的生理功能和特点:①主纳,能磨谷,②体阳用阴,多气多血。③上清下浊,主降宜和。临床辨证应辨别脏腑病位,重视气血辨证,分清虚实,辨别湿、热、食滞、痰饮。诊查时必须运用腹诊,从而积累了诊查经验,特别是腹部分部的重要意义,既利于辨证,又利于辨病,避免误诊误治。
胃脘痛或胃痞,经常发作,确诊为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或慢性萎缩性),胃、十二指肠潰疡者,临床甚为多见。本人从千例的观察研究中,按主证和兼证分证治疗,效果良好。三个主证,亦即病机归纳且持续存在较久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气虚(简称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阴虚气滞证,分别占49.3%、38.2%、12.5%。尚有兼证如血瘀证、湿阻证可兼见于三类证型,胃寒证多见于中虚,胃中郁热可见于肝胃不和及阴虚气滞证,食滞在慢性患者的病程中均可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经治疗并注意饮食后,食滞可得缓解。唯有血瘀和湿阻可见于三型且持续时间久,因此,常为主要的兼证。按上述辨证,中虚气滞证治以健脾益气,佐以理气。肝胃不和证治当疏肝和胃,阴虚气滞证应予养阴理气。对出现的兼证,分别随证予以化湿、行瘀、清热、温中、消导等方药。
妇女更年期慢性胃痛、胃痞,以肝胃不和占多。且多气郁或兼营卫、冲任之失调,当全面诊查、随证治之,注重解郁、调营、调冲等治法。老年人气血不足,阴液易亏,既患胃病,胃气易虚,胃阴亦每不足,脾胃功能受损,易兼痰、湿、热、食滞、血瘀。尚有肺胃、胆胃、心胃等同病。治疗常须气阴兼顾,然益气勿过温补,养阴勿过滋腻,化湿勿过辛燥,清热勿过苦寒,重视护膜宁络,防其损络出血。
现在,残胃炎证就医诊治者不少。早期胃癌、潰疡经久不愈或合并消化道出血,经胃全切除,胆汁、十二指肠液易返流入残胃腔内,破坏胃粘膜的屏障作用,故多数患有残胃炎症(包括吻合口炎症)。经百余例诊治观察,其病机多数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治疗大法有四,即益气和胃、降胆疏泄、化瘀泄热和化湿消滞,根据证情,随证选药。自拟一常用方,姑名为“残胃饮”。药用炒白术、炒枳壳、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柿蒂等。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制川朴,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血瘀明显者加丹参、制军、桃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石斛。
上述胃病证治先后曾撰文发表于医刊(如《中国中医药学报》6:43,,《中医杂志》12:37,;3:27,;12:1,,《中医药研究》1:5,等。)
(三)肝、胆、胰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已故名医邹良材主任指导下,曾抢救治疗肝性昏迷,运用中医中药按热郁、湿蒙、痰闭、阴虚辨证治疗,药经鼻饲,汤、散、针刺并进。抢救成功4例,撰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年4期。对阴虚证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根据“真水虚,邪水盛”的病机,拟订养阴利水方,治疗40例取得良好的经验体会,撰文发表于《江苏中医杂志》年12期。
常见病胆囊炎症、结石,临床观察以肝胆湿热导致发作症著者60%,慢性期一般有肝郁气滞或脾虚肝郁而兼湿热。肝宜疏,胆腑宜通,湿热应及早、持久予以清化,脾虚宜运宜补。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素体脾阳不振,易生内寒,与湿相合或因在病程中曾用过苦寒药物,脾胃受损,阳气内虚,升降斡旋失常,肝胆经络阻滞,认证为湿从寒化,运用温通之法,药如制附子配柴胡、白术、姜黄,见黄疸者,制附子配茵陈、鸡金、海金砂,上腹右胁痛位广者,制附子配苡仁、败酱草,大便不畅,腑实内寒,寒热兼夹者,制附子配大黄。结石未排出者,制附子配皂角刺、路路通、三棱、赤白芍等。治胆病按“腑宜通”,“胆随胃降”的原则,常配用大黄,一般汤剂用5—10克,后下或开水泡焖后,取汁与另外所煎之液相合而服。如大便次数不多,疼痛未消者,另加大黄粉,每次1—2克,装入大号胶囊吞服每日1—2克。但若属于脾虚肝郁证者,当健脾运脾,运中有通,不用大黄,防损脾气。若胆总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者,在辨证施方的基础上,酌配皂角刺、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当归须、泽兰等。
有关诊治胆囊炎症、结石的临床总结和经验体会,曾撰文发表于《中医杂志》22:7,,12:13,,《中医药研究》5:10,等医刊。
急性胰腺炎在住院或急诊过程中,重症一般均采取中西药兼用之法,个人体会,一是清化通腑消滞法为基本治法,禁食期间,也可服汤药小量(30—50毫升)每6小时一次,及时服药可以提高治效,缩短疗程。二是配用外治法,芒硝打碎,每次50克,布包外敷上腹,每日一次,敷20小时,稍稍清洗皮肤,歇3—4小时再敷,连用7天,颇有良效。至于慢性胰腺炎或伴假性囊肿,上腹时有隐痛,脾虚肝胆湿热之证者,治以健脾疏肝利胆清化之剂,但不可苦寒过度。脾虚内寒者,同样也应加入制附子,与白术、淮山药、苡仁、良姜、败酱草等同用。治疗胰胆之疾,当认真辨证,若确有内寒,必须“温通”“温化”,及时用附子。关于胰腺炎的诊治体会,早在年第一期《中医药研究》杂志上作过介绍。
(四)慢性泻痢慢性结肠炎、潰疡性结肠炎症状有泻有痢,但有时并不典型者,按《金匮》所称诊断为“下利”,似较恰当。久泻脾必虚,脾虚肝易侮,脾虚可及肾,故治当从脾、肝、肾三经考虑。脾虚生湿,湿郁可以成热,并易兼从口而入之湿热病邪,治宜重视清化为法。此外,顽疾久泻,可及于血,可配加行瘀,若腹痛痛位较固定,大便中夹有暗红血者,配加赤芍、紫草、三棱、地榆等品。个人常用苦以燥湿,寒能制热的黄连,配加补骨脂温肾止泻,对久泻腹痛不著者颇有良效。自拟“连脂治泻汤”,治疗潰疡性结肠炎,辅以“菖榆煎”保留灌肠,临床有较好疗效。结合实验室研究,有关总结及经验,撰文发表于《江苏中医》年9期,《中医杂志》年5期等医刊。
汉·杨雄《法言·学行》尝云:“务学不如务求师。”上述个人对脾胃(消化系统)一些常见疾病的点滴体会和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是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工作与学习中积累的,受益于父亲启蒙传授和朱师的教诲,学习前辈医家李杲、喻嘉言、叶桂、张聿青、费伯雄、马培之等医著并加以分析、研究,并得益于我院已故当代医学家张泽生、颜亦鲁、马泽人、曹鸣高、邹良材等上级医师早年的指导。如今,自已也步入望八之老龄,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限于篇幅,谨以片面点滴之意见,就正于医界同道,供参考而请多指正。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奇文/柳少逸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年7月第一版。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
柳少逸老师论《黄帝内经》针灸“应脏五刺法”
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柳少逸
郭振球:精诚敬业不倦自强----谈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宋祚民:杏林耕耘朝华夕拾——我的中医生涯
柳少逸老师论《黄帝内经》针灸“三部刺法”与“三变刺法”
李今庸:济时之道去疾之功——我的中医之路
王月松:《伤寒论》中的易学思想
柳少逸:从物候节律看五运六气的周期
刘玉贤:传岐黄仲景心法广柳氏医派应用
柳少逸先生论“刺络泻血法”
徐志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的成才之路
柳少逸老师谈《灵鸟赋》
周颖:“我的人生因您而精彩”
李振华:学在于勤知在于行——医林跬步概述
王静安:通古知今慈幼惠众
柳少逸先生谈中国象数医学的概念
何炎燊:黄卷青灯七十年
薛坤会:中药贴敷治哮喘
周颖:又是一年梨花开
黄崙:求学不止奋斗不息
蔡锡英:中药苦参合剂治阴痒
柳少逸:胆柏膏外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朱良春:岐黄生涯七十年的回顾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概况
柳少逸:壬寅年运气概况
柳少逸:壬寅年运气致病之治
徐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柳少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效方—柳氏家传阳和通脉方
胶东柳氏医派中医传承工作室贺年词
柳氏陶刻文欣赏
柳氏文创作品欣赏
柳氏红陶作品欣赏
柳氏彩陶欣赏
柳氏黑陶作品欣赏
蔡锡英:论柳少逸对医经学派的研究及其传承轨迹
柳少逸老师之书迹手泽刻镌作品选
柳少逸老骥伏枥笔不辍
王永前: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史略
柳少逸:学深为师,德高为范--张奇文先生医绩概述
柳少逸:传承岐黄术深心托豪素——我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柳氏复健儿童脑瘫技术入选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库
前进中的胶东百年柳氏医派简介
蔡锡英:胆系疾患的脂餐疗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