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83930.html蔡小荪
蔡小荪是蔡氏妇科第七代传人,被医者称之为“将门虎子”,其精擅妇科。蔡氏妇科蔡小荪教授治疗月经病注重肝脾肾,治当调理气血为主,总则为以通为用,通补结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用药精而简,重视归经配伍,顺阴阳之序,适四气之和,制寒热水火之偏胜,配动静升降之合度。
学术观点蔡氏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家传,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生化,故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也。蔡氏亦颇重脾胃对元气精血的滋生作用。
认为元气精血虽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之气的不断滋养,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二者之间,脾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育,或可弥补先天之虚而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则非但脾胃之气日虚衰,即使先天强盛之元气精血,也会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调养、滋生、充实而告匮乏。
基于这种认识,蔡氏在临证治病中颇长于运用健脾益气之法安未病之地,以保证气血之源不竭,从而达到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目的。如治更年期综合症,目前中医界多从肾虚论治,而蔡氏认为:是病之肾气衰退仍生理性转变的大势所趋,任何治法药方终不能逆转此种衰变,人力药物所能挽者,只是减慢肾气的衰退速度,将由此引发的脏腑、阴阳失调缓冲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其间,补益肾气固然重要,但调理脾胃也至为关键,基于这种后天补先天的观点,蔡氏治疗本病常冶调理脾胃与补肾填精于一炉,频收良效。
从女子异于男子的生理病理言,蔡氏认为:妇人以气血为本,其经带胎产的过程往往数伤于血,数脱于气,使气血常处于相对不足状态。生理状态下,脾胃可代偿性加快运化功能以弥补气血之不足,然这种负荷运化时日渐久,就易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病理变化;若为病理性一时大量或长期失血耗气,便可削弱或影响气血对五脏六腑的推动滋养作用,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脾胃为生化之源,两虚相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故而凡病者,必有气血不足,也必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失调,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一也。
妇人阴性偏执,易于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即可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即病之后,又多担扰、思虑、恐惧心理,而此又最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使本已紊乱或不足的脾胃和气血不能修复甚至进一步加剧,导致疾病向纵深发展。固此,如何截断疾病的发展变化,脾胃功能的复旧亦是关键所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二也。
治疗疾病之药物通常首先入胃,除加重脾胃受纳运化负担外,其药物偏胜之性及副作用,首当其冲的影响脾胃。如苦寒之品易败伤胃气;滋补之品易粘滞胃气;香燥之品易却夺胃阴;温热之品易燥灼胃阴;许多西药也最易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乱等,故如何尽量避免治疗过程中,对脾胃的损伤,对疾病的转归具重要意义。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三也。
药物入于胃中,必须通过脾胃之受纳、运化、转输才能作用于患处,从而发挥治疗效能。若脾胃运化不佳,则其转输药物功能必会减弱,就可影响药物发挥正常作用。故凡病兼胃失调者,不论是病初、病中、病末,均当在治本却病同时,及时正确地调理脾胃,保证药物最大限度发挥治疗作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四也。凡此种种,可以李中梓喻概之:“胃气犹兵家之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本着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的观点,蔡氏在治病过程中,除了运用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外,每多注重兼顾调治中州的运化功能。临床处方,部分药物习惯妙用。一则藉以改善药性之偏,一则使其焦香,增进健脾之力。而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石斛、谷芽、陈皮之属,为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生化之源。特别是茯苓一药,最喜用之,几乎每张处方中均遣用。蔡氏言,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具健脾和中,利水渗湿之功,其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为防治脾胃之虚要药也。在蔡氏自拟之“孕Ⅰ方”、“孕Ⅱ方”、“内异Ⅲ方”、“化瘀消坚方”等系列方中,均茯苓列为主药。此外,蔡氏对腥臭烈气药物,如治瘀滞腹痛之五灵脂、治赤白带下之墓头回、破除症积之阿魏等药,认为有碍脾妨胃之弊,用时尤宜审慎,对脾胃失健者则应注意避免使用。
不孕症是育龄夫妇最头痛的问题,上海蔡氏女科治疗该病有独特的治疗思路,下面,我们将揭晓这一传承七代的经验,
不孕症以育肾为主,设孕Ⅰ、孕Ⅱ为基本方,模据月经周期,每于月经浄后开始服用孕Ⅰ方7剂。约至中期(排卵期)换服孕Ⅱ方8剂,经行时如有必要可随症调治。再于经净后重复使用前法。肾阴虚者在两方中加入麦冬、龟板、杞子等。肾阳虚者酌情加入肉桂、附子以及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孕Ⅰ方:云茯苓12克,生熟地各9克,怀牛膝9克,路路通9克,炙甲片9克,公丁香2.5克,仙灵脾l2克,石楠叶9克,制黄精12克,桂枝3克。
孕Ⅱ方:云茯苓12克,生熟地各9克,石楠叶9克,紫石英(先煎)12克,熟女贞9克,狗脊l2克、仙灵脾12克,仙茅9克,胡芦巴9克,鹿角霜9克,苁蓉9克。
肝郁型可守前法,酌减温阳之品,加入柴胡、白芍、香附、金铃子、逍遥丸、四制香附丸等疏理肝气。
痰湿瘀滞型可用苍莎导痰方加减,亦可守前法,去黄精、熟地等腻滞之品,选加石菖蒲、白芥子、制南星、仙半夏、苍白术、海藻、夏枯草、指迷茯苓丸等,燥湿化痰。
寒湿瘀滞型仍可守前法,去生地、女贞之类,入苍术、艾叶、吴萸、艾附暖宫丸等,温宫散寒。
湿热瘀滞型轻症尚可宗前法,去熟地、黄精等,加入败酱草、红藤、鸭跖草等清热化湿;湿热重症则另用清热化湿方,以清下焦湿热、凉血行瘀。待症状减轻或消除后,复用孕Ⅰ、孕Ⅱ方加减调治。
清热化湿方:云茯苓12克,桂枝2.5克,柴胡梢4.5克,赤芍9克,败酱草20克,丹皮9克,鸭跖草20克,金铃子9克,红藤15克,玄胡索9克,怀牛膝9克。
经血瘀滞型每因经血瘀滞,留络不去,假血成形,遂成血瘀、癥积之患,与西医所称子宫内膜异位症相类。故另设内异Ⅰ、内异Ⅱ、内异Ⅲ三方。内异Ⅰ方用于经痛剧烈者;内异Ⅱ方用于月经过多者,随症选用其一,于临经前3天起连服7剂,净后即服用内异Ⅲ方10剂,以化瘀散结。病情好转后,可按需选用孕Ⅰ、孕Ⅱ方,育肾调理。
内异Ⅰ方:炒当归9克,丹参12克,川芎4.5克,川牛膝9克,制香附9克,玄胡索9克,赤芍9克,血竭3克,制没药6克,苏木9克,失笑散(包煎)l5克。
内异Ⅱ方:炒当归9克,丹参6克,赤白芍各9克,生蒲黄(包煎)30克,血竭3克,三七末(吞)1.5克,怀牛膝9克,制香附9克,震灵丹(包煎)12克。
内异Ⅲ方:炒当归9克,丹参12克,制香附9克,桃仁泥9克,干漆4.5克,血竭3克,莪术12克,炙甲片9克,桂枝2.5克,皂角刺30克,地鳖虫9克、川牛膝9克。
凡发现患者平时少腹拘急痛,带多色黄气秽,妇检附件增厚,或输卵管通畅试验提示输卵管阻塞、不完全阻塞及积水者,可将通络方参入各型方中,通利胞络,但在月经中期以后不宜服用。
通络方:皂角刺15克,王不留行子9克,月季花9克,地龙9克,降香片3克。
为加强疗效,对湿热瘀滞和经血瘀滞以及输卵管阻塞者另行设计了灌肠方,湿热者可在此方基础上增加清热化湿之品,酌减活血化瘀之药,经血瘀滞者则与之相反。灌肠方还可用于胃虚不能长期服药者。
灌肠方:炒当归12克,丹参l5克,桂枝4.5克,皂角刺20克,赤芍12克,川牛膝12克,桃仁9克,生军9克,石见穿30,败酱草30克,莪术15克。
对痛经患者或平素少腹拘急冷痛者,可掺七厘散少许于香桂活血膏胶面中央,然后贴敷患处或关元穴。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素英等编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