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灵脂 >> 五灵脂党参 >> 天仙子

天仙子

天仙子(《神农本草经》)

为茄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莨菪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多系人工栽培。夏末秋初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曝晒,打出种子,除去果皮、枝梗,晒干。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辛。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炒天仙子、制天仙子。

天仙子入药历史悠久,原名“莨菪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李时珍日:“莨菪……,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至隋唐时期多以“莨菪子”作为正名。“天仙子”之名始见于宋?《本草图经》,谓:“莨菪子,……一名天仙子。”此后的本草著作多以“天仙子”为异名载录。明清时期有以“天仙子”为正名组方的载录,如明?张洁《仁术便览》中的“柴苓汤”。《中国药典》(年版)在现代第一次以“天仙子”为正名收载了本药材,现代一般多以天仙子为正名。别名有莨菪子(《本经》)、牙痛子(《本草原始》)、小颠茄子(《岭南采药录》)、熏牙子(《陕西中药志》)

在本草专著中,本品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名医别录》谓“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药性论》谓“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本草拾遗》日:“主痃癣,除邪逐风。”《日华子本草》又记载了“烧熏虫牙,洗阴汗”。总之,天仙子的止痛、止痉作用较为明显。至唐、宋、明代,对本品功效的认已趋完善。藏医多用本品治疗头神经麻痹、鼻疳、虫牙、梅毒等。历代本草对天仙子的毒性、解毒方法亦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其“多食令人狂走。”《雷公炮炙论》日:“勿误食,冲入心,大烦闷,眼生星火。”《日华子本草》谓“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本草纲目》谓“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昔人有未发其义者,盖此者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一定的致幻性。

苦、辛,温;有大毒。主归心、肺、胃、肝经。

止痛,安神解痉,止咳平喘。

一、疼痛证

天仙子辛散温通,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主要用于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疼痛、胃脘痛、腹痛等。

1.风湿痹痛宜与川乌、草乌等祛风湿、散寒止痛之品配伍,以增强止痛之功。如《圣济总录》用本品与草乌、甘草、五灵脂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10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汤下,治风痹厥痛。

2.脘腹痛用本品与大黄等清热利湿药配伍,治疗赤白痢、脘腹痛、肠滑后重者,如《普济方》妙功散。

3.胃痛临床报道,天仙子、乌贼骨、延胡索、乌药、白及各0.5g,每日3次,每次6g,6周为1个疗程。用药6周后,溃疡面或龛影消失者占77.2%,好转者占21.7%,无效者占1.1%;胃痛消失者占84.3%;反酸消失者占80.07%;嗳气消失者占84.7%;柏油便者35例全部消失。93例治愈者被随访,证明远期疗效较好[第四军医大学学报,,9(5):]。

4.齿痛在《普济方》中,以本品为主治齿痛有效。

5.跌打损伤疼痛《千金方》记载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莨菪子研末敷疮上。

6.疮痈肿痛本品外用既善止痛,又能消痈散结。《千金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醋和莨菪子末调敷头上;治恶疮似癞者,烧莨菪子末敷之。临床报道,应用天仙子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根据溃疡面面积及深度,取一定数量的天仙子和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适量调匀,外敷于溃疡面上,针对II、III度溃疡的有效率分别为%和75%[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2(12):]。应用天仙子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治疗时间显著缩短,总用效率显著提高(P0.05),其疗效优于单用湿润烧伤膏组[当代护士,,(4):]。采用天仙子外敷治疗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成脓期病例例,疗效满意,与凡士林引流条引流对比,具有拔脓快、引流干净、肉芽生长快、溃口愈合快等优点[中医外治杂志,,10(3):47]。

二、癫狂、惊痛

本品有祛风痰止痉、安神之功,《名医别录》谓其“疗癫狂风痫”。治五癫,反侧羊呜,目翻吐沫,不知痛处,用本品配猪卵一具、牛黄、鲤鱼胆,桂心酒服,如《古今录验方》莨菪子散。临床报道,采用复方天仙子注射液治疗癫痫患者例,先静脉滴注6天,再颈总动脉快速推注6天,每天一次,同时内服通微灵。结果总有效率达98.52%[右江医学,,22(2):68]。

三、咳喘

本品能抑制支气管痉挛而止咳平喘。如《食疗本草》单用本品治久嗽气急,可以暂时取效。另用本品配木香、熏黄各等份,为末,以羊脂涂青纸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烧烟熏吸之(《崔氏纂要方》)。临床报道,用20%莨菪子注射液2ml(含莨菪总碱0.17~0.3mg,其中东莨菪碱、阿托品各半)加10%葡萄糖溶液至6ml,分别注射于定喘及肺俞穴,每穴3ml。治疗例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为91.7%;随访例,远期疗效为82.9%[中华医学杂志,,59(9):]。

此外,本品能缓解胃肠道痉挛而止泻,《药性论》日本品“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圣惠方》中治积冷痃癣,不思饮食,四肢羸困者,用本品配大枣49枚,以水3升相和,煮水尽,即取枣去皮核,食前吃1枚,粥饮下亦得觉热即止。

0.06~0.6g;或入丸、散剂。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烧烟熏。

1.生天仙子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使用时必须有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

2.内服需炮制,严格控制剂量,并且不宜持续服用。若过量,会出现口干、吞咽困难、声音撕哑、发热等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紧急救治。

3.本品有毒,孕妇忌用;另外本品含有莨菪碱、阿托品等成分,可加快心率、升高眼压,因此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忌用;本品性温,热嗽痰稠者慎用。

一、关于天仙子性味的讨论

现代本草著作《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等均记录“天仙子,苦、辛,温,有大毒”。而古代本草大多记载天仙子“苦(甘),寒,有毒”,如《神农本草经》日:“味苦,寒”,《名医别录》日:“甘,有毒”,《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证类本草》、《本草蒙筌》皆日:“苦、甘,寒,有毒”,《本草纲目》亦日:“苦、寒,有毒”,而《本经易读》却云:“天仙子,苦、辛,热,有毒”。天仙子是“寒”还是“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从临床应用证明性温味苦,如《和剂局方》中记载“治积冷痃癣,不思饮食,四肢羸困,用莨菪子三分,与49枚大枣同煎,食前吃一枚觉热即止”,说明了本品是温性。而本品的甘味无临床指导意义,应予否定。

二、关于天仙子易混淆药材品种的讨论

天仙子常易与下列药材相混淆,有的地区把伪品作为正品应用,在临床上造成了严重后果,必须予以注意。

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与天仙子的大小、形态、颜色都相似,有报道误将天仙子当菟丝子服用,引起急性中毒。

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与天仙子的性状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补骨脂为肾形、黑色、质地硬有油脂性、带香气,而天仙子呈卵形、棕黄色、无油脂性、香气。

常见伪品有水蓑衣子(又名南天仙子),为爵床干燥成熟种子,该种子略呈扁平心脏形,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略平滑,无网纹,基部有种脐。表面有贴伏的黏液化的表皮毛,呈薄膜状,遇水则膨胀竖立,黏性甚大。无臭,味淡而黏舌。在湖北、福建、江苏等地曾作天仙子用,但其来源、性状、功能主治均与天仙子不同,不可替代使用。

麦瓶草子(又名土天仙子)为石竹科植物麦瓶草的成熟干燥种子。在陕西、河北少数地区称土天仙子。

江苏部分地区称蓼科蓼属荭草的种子为天仙子,上海部分地区有称菊科红花属红花的种子为天仙子者,其性味、功能均与天仙子不同,不可混用。

三、关于天仙子药用部位的讨论

古代众多本草文献均记载天仙子的药用部位是种子,而少数本草亦记载以根入药,如《本草纲目》、《本草逢原》。李时珍认为莨菪的种子、根均可入药,其根苦、辛,有毒,主邪疟、疥癣、杀虫。现代文献主要以种子入药。但是国外有以带花全草、叶、种子分别入药的记载。《英国药典》以带花全草入药。

四、关于天仙子炮制方法的讨论

历代关于天仙子炮制方法的记载较多,如酒制、醋制、牛乳汁制、炒制、煮制、石灰水制、童便制等尽管古代本草记载的炮制方法各异,但多认识到天仙子生品不能内服,“炒熟方益,生则泻人”。目前对于天仙子的炮制方法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现在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炒制。

五、关于天仙子的中毒表现及救治的讨论

诸多本草著作均记载天仙子“有毒”、“有大毒”。《日华子本草》提出了解毒方法,谓:“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内服天仙子生品、剂量过大、持续服用均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口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皮肤黏膜干燥潮红,头痛,发热,心动过速、瞳孔散大,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甚者可谵妄、狂躁、眩晕、摸空动作、共济失调或表现为反应迟钝、昏迷、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等,以致死亡。

中毒救治措施:立即停药;除一般常规洗胃等对症抢救处理外,用拮抗剂毛果芸香碱5?10mg/次或新斯的明0.5~1mg/次,每15~20分钟皮下注射1次,直至口干消失为止(可参照曼陀罗中毒抢救方法)。轻度中毒可用大剂量绿豆、甘草煎浓汤,冷服。

一、化学成分

天仙子各个部位均含有托烷类生物碱,包括莨菪碱、东莨菪碱及阿托品,但以根部及种子中含量最高。此外,还含有非生物碱类成分,如芦丁、香草酸等多酣类,苷类,香豆素类,黄酮类化合物,醉茄内酯类甾体,木脂素酰胺类,留族皂苷类等。

二、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天仙子中的阿托品对汗腺、唾液腺、气管腺体有抑制分泌的作用,大剂量可减少胃液分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天仙子甲醇提取物具有降低血压、心脏抑制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天仙子降压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Ca2+的内流和释放,天仙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天仙子含有生物碱类成分,能缓解神经源性肌肉震颤,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起到镇静、抗焦虑的作用;天仙子的甲醇提取物对小鼠有抗惊厥的作用。天仙子还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松弛平滑肌:天仙子除具有抗胆碱作用外,还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有弛缓气管、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对输尿管和膀胱也有解痉作用。扩瞳:有松弛虹膜环状肌,扩大瞳孔的作用。由于扩瞳,使虹膜退向四周外缘,前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回流人巩膜静脉窦,造成眼压升高,故青光眼患者忌用。抑制肿瘤作用: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I80实体型及肝癌HAC胃壁接种模型的抑瘤作用显著,对小鼠肝癌HAC腹水量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癌细胞分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给莨菪浸膏片每日mg,分3次口服,每日递增mg,至患者出现口干、轻微复视、轻度双手震颤时的用量为治疗量,以此量治疗20天以后每日递减mg,至每日mg,以此量治疗3~6个月。治疗52例,最小用量每日mg,最大用量每日0mg。结果治愈44例,无效8例。副作用主要为口干、面部轻度潮红、上腹部轻微烧灼感,继续加量后上述症状迅速消失[山东医药,,27(9):23]。

2.治疗肾盂结石取天仙子10g研末,装入瓶内,高压消毒后备用。将天仙子末用冷生理盐水调成黏团状,其量以填入肾盂后能滑动为准,干湿度以捏在手中不会自然散落为好。肾盂切开后,用取石钳将药团通过肾盂切口向肾盂填入,略加搅动使结石被药团黏住后一同取出。必要时药团可多次重复使用,直至结石取净为止。用此法治疗多发性肾结石3例,效果良好。被黏出的结石大的直径为0.5cm,1次黏石8~25粒,患者均经X线摄片复查结石全部取尽[江西医药,,23(3):]。

3.治疗胆绞痛处方由天仙子、大黄、木香等药组成,经提取加工,制作成胶囊剂,每日1次,每次3粒,痛时服用。治疗例,显效38例,有效64例,总有效率为82.9%[中成药,,11(1):24]。

4.治疗癌痛采用天仙子、冰片各20g,研末混匀,应用时按疼痛范围大小取适量药末,用温水调成厚糊状,凉后摊于纱布上,敷于疼痛部位,每日换药1次。治疗30例,III级疼痛2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IV级疼痛5例,显效1例,有效4例;V级疼痛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湖南中医杂志,,11(2):8]。

5.治疗蝮蛇咬伤天仙子、藤黄各适量,先用水调藤黄外涂患处,再按3:1混合天仙子与中药散剂(组方:七叶一枝花90g,青木香、黄柏、生大黄各30g,白芷、黄连川芎、三七、芒硝各20g,共研末),水调外敷于蝮蛇咬伤者患处,每日2次。伤口中心用乳酸依沙吖啶纱条保持湿润引流。治疗98例,复方天仙子藤黄散治疗组在消肿止痛、消除瘀斑的临床治疗上明显优于季德胜蛇药片对照组[蛇志,,20(4):]。

赞赏

长按







































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治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2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