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释名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嘿~大家好,强行安利开场梗又来了。猜猜今天洒家(这个是自称,大家随意忽略)要和大家说的是什么中药?
是的!没错!就是它——黄芪。
黄芪功效细细数
1.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2.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和改善心功能。
3.保肝、抗衰老、抗应激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用于面黄肌瘦、疮疡溃而不敛等。
4.具有氧化性:黄芪含有黄酮、皂甙等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5.有降压的作用,调节血糖:作为糖尿病辅助用药,帮助调节血糖。
6.增强抵抗力:病弱体虚的人服用,可以增强抵抗力。(西医诊断为: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慢性胃肠炎属脾胃气虚者,不明发热属气血亏虚者,子宫功能性出血,冠心病心绞痛,免疫力低下者皆可使用。)
补气药这么多,你知道有啥区别吗?
1.生黄芪与蜜炙黄芪:历史上黄芪曾经有过清炒、米炒、酒炙、蜜炙、盐炙、麸炒、后盐汤制等多种炮制方法。至今主要以生黄芪与蜜炙黄芪为主,两者均具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
然而——
生黄芪擅长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多用于卫气不固,自汗时出,体虚感冒,水肿,疮疡不溃或者久溃不敛。
蜜炙黄芪则以益气补中见长,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者。
所以——
生黄芪以“固”为主,炙黄芪以补为主。
2.黄芪与人参:两者均为补气要药,皆具补脾益肺之功,且常相须为用。
然而——
人参补益力最强,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症抢救;又可益气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气津两伤及消渴症;尚有安神益智之效,用于治疗失眠健忘、阳痿等。
黄芪虽无大补元气之功,但擅长益气升阳,常用以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兼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又可用于卫表不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
所以——
人参重于补,黄芪重在升。
3.党参与黄芪:两者均为补气之要药,入脾、肺经而具益气、养血之功,同治脾肺气虚诸证,且常相须为用。
然而——
党参功专补中益气、益气生血,且不燥不腻,治气虚及气血两亏、气津两伤的轻证,慢性病常可代用人参。
黄芪不仅以益气升阳见长,而且能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除了主治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外,还可用于卫表不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溃久不敛等。
所以——
党参与黄芪的区别同人参与黄芪,因党参常可替代人参。
黄芪常见配伍,你不能不知道!
1.黄芪配人参:两药配伍,相须为用,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2.黄芪配白术: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乏气懒言等。
3.黄芪配当归: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劳倦内伤、积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诸气血不足等。
4.黄芪配升麻:两药配伍,可增强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这样吃黄芪,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黄芪的服用方式较多,除了入药外,还可泡茶、煲汤等,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料理方式,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1.黄芪(枸杞)饮:黄芪30g,水煎后代茶饮用。若能加枸杞子15g,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黄芪饭(粥):黄芪50g,用煎出的汤液煮饭或粥,适用于气血虚弱者。
注意:感冒时忌服,当身体感受外邪时,服用黄芪会把病邪关在体内。同理,春天主宣发,故不适宜吃黄芪。
3.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粥,撒入山药粉后食用。三者同用,能降血糖,治疗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
4.玉屏风散:黄芪g,防风,白术各g。研成细末,日服2次,每次15g,吞服。功能固表止汗,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
5.黄芪酒:取黄芪20g,直接放进高度酒中浸泡半个月服用,功能益气补气。
不仅要会吃黄芪,你还要知道禁忌?
1.黄芪恶龟甲、白鲜皮;反藜芦、五灵脂。
2.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者宜少用。
当然,也不是不能用,只是需要配伍养相应的药物。如阴虚内热者,配生、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配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配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3.有表实热证、肠胃有积滞、肝气不和者禁用。
4.感冒、经期者忌用。
5.春天不宜用。
6.最新研究结果证实:服用黄芪时,不要服用环磷酰胺(癌得星,安道生等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
那么,黄芪如何鉴别呢?
黄芪又称黄耆、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据考证,所载品种与目前所用的黄芪品种,即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及多序岩黄芪(主产甘肃,习称“红芪”)基本一致。
中医认为黄芪其性微温,味甘,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在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紫花苜蓿、蓝花棘豆、锦鸡儿、梭果黄芪及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的干燥根冒充黄芪,要注意辨别。今仅就真品黄芪和伪品蓝花棘豆根的区别分述如下。
真品黄芪
外观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30~90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整个体表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有横向皮孔,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不易折断,坚实而有粉性。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闻之气微,口尝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气味。
伪品蓝花棘豆干燥的根
外观虽也呈圆柱形,但分枝较多,尤其根的上半截短,下半截多分枝,身长多在10~40厘米左右;表面灰棕红色或棕褐色,表面皮孔少且不明显,呈灰褐色横向延长,有的栓皮易剥落;质地硬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刺状,无裂隙等特征;闻之亦气微弱,但口尝味微苦,略具刺激性,嚼之无豆腥气味或略有豆腥气,但不明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动物试验可起到增加体重、延长耐力的强壮作用,而伪品不具备上述功效,不可代替黄芪使用。
真黄芪特点:淡棕色或黄色,圆锥形,上短粗下渐细,长约20厘米~厘米,表面有皱纹及横向皮孔,黄芪质硬而有韧性,不易折断。折断后断面呈纤维状,显粉性,外层皮部黄白色,中间木部却带淡黄色,有明显的菊花心(有黄色的一圈)。
常见的黄芪假品有锦鸡儿、紫花苜蓿、白香草樨、大野碗豆、兰花棘豆、蜀葵、欧蜀葵、圆叶锦葵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形亦呈圆柱形,但个体均较小,约5厘米~50厘米长;色近似棕或深棕色;纵纹及皮孔多不全或缺少皮孔,有的根部有分叉;质或坚或韧或脆;断面多呈纤维性或刺状。
总之,在购药时仔细观察药品的大小、外形、断面,尤其是味感,就能很容易地鉴别出真假黄芪。
中药咨询,欢迎加小编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