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新刊预告老鼠中的

老鼠一直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也是许多动画角色的原型。

深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米老鼠,其创作灵感就源于常见的小家鼠;《料理鼠王》《精灵鼠小弟》等电影中的主角则来自另一种家栖害鼠——褐家鼠;而“金丝熊”“布丁”“奶茶”等宠物鼠则属于仓鼠类。

经过六千六百万年左右的演化后,老鼠拥有了多种生存技巧,外貌特征也多种多样,生存本领五花八门,似乎无所不能。

水豚

最大的老鼠——水豚

世界上有多种啮齿动物,你能猜出来世界上最大的老鼠有多重吗?1千克?5千克?10千克?

No,No,No!

现存的啮齿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是水豚(Hydrochoerushydrochaeris),属于啮齿目豚鼠科水豚属。它们的体重最高可达50千克,相当于一名青少年的体重!

水豚主要分布于除智利以外的南美洲各国,它们最喜欢生活在热带水草丰美的湖边、河流和沼泽附近的密林中。

水豚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通常情况下10~20只成群生活。旱季水域萎缩时,最多可聚集形成只以上的群体。

水豚喜食各种水生植物,但馋嘴的它们偶尔也会偷吃人们种植的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危害。

水豚漂亮的皮毛、鲜美的肉和可以入药的皮下脂肪,都使它们成了人类猎捕的目标。本来喜欢在早上和傍晚活动的水豚,不得不转到夜间活动。

作为啮齿动物家族的一员,水豚也具有很高的繁殖力,虽然雌豚每年只能生1胎,但是每胎最多可以产8只幼崽,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类捕猎导致的数量减少,也是它们虽遭受过较为严重的捕猎,但仍未达到濒危程度的主要原因。

目前,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保护这种可爱动物的必要性。水豚在南美洲多地已被人工饲养,人类与水豚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

然而,在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鼠中,水豚还只能算“小个子”。

化石证据表明,在万—万年前的上新世到更新世早期,南美洲的乌拉圭曾生活着一种更大的“老鼠”(Josephoartigasiamonesi),它们形似水豚但体形巨大,仅头盖骨就有半米长,肩高可达1.5米,身长更是超过3米,平均体重接近1吨,真是不折不扣的鼠中巨无霸!

虽然它们长着10厘米长的巨大门齿,却和水豚一样是地地道道的素食主义者。可惜的是,由于不适应气候的变迁,这种巨鼠在约万年前灭绝了。

黑龙江的巢鼠

最小的老鼠——侏儒跳鼠

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鼠是侏儒跳鼠(Salpingotulusmichaelis),也叫俾路支侏儒跳鼠或侏儒三趾跳鼠。成年雌鼠的体重仅有3.75克,相当于一枚5角钱硬币的重量。这种老鼠数量很少,仅生活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沙漠中的沙丘和沙砾中。

生活在我国的多种老鼠中,最小的是巢鼠(Micromysminutus),体长仅5~8厘米,体重4~11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南及东部沿海地区,在欧洲也有分布。

在秋季收获小麦和燕麦时,人们常常看到巢鼠在麦秆顶部编织的球形巢穴,因此它们也被称为“收获鼠”。

除了会编织漂亮的树屋,巢鼠的另一绝技是利用灵活的尾巴在小麦或者芦苇的丛林中自由地攀缘和活动,简直就是老鼠界中的杂技高手。

巢鼠皮毛柔软,毛色为灰色、金黄色或淡红色,还长着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非常可爱。它们喜食种子和昆虫,也吃花蜜和水果,因此在农业上往往被视为害鼠,数量较多时会形成灾害,所以控制它们的数量还是非常必要的。

橙色小鼯鼠张开四肢,利用四肢及尾部之间的皮膜滑翔(黄耀华摄影)

最会飞的老鼠——鼯鼠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鼠是众所周知的掘土打洞能手,其实,有的鼠还能上天呢,这说的就是鼯鼠。

鼯鼠,又称飞鼠或者飞虎,隶属于啮齿目鼯鼠科,全世界共有15属44种,我国有7属16种,包括3个我国特有种。鼯鼠并不能像鸟儿那样飞行,而是借助前后肢相连的、由皮肤特化而成的宽大翼膜在树林间滑翔,最长滑翔距离可达90米。

它们大多夜间活动,食性很杂,水果、种子、嫩芽、花朵、节肢动物,甚至蘑菇、小鸟、鸟蛋和树汁都在它们的食谱之上。

鼯鼠还有个特别“有教养”的习惯——把粪便排泄在固定的地方。可不要小瞧这些粪便,它们的用处可大着呢!

在中药里,鼯鼠的粪便被称为五灵脂,分为灵脂米(又称散灵脂,为分散的粪粒)和灵脂块(又称糖灵脂,成团的粪、尿与少量砂石)两种,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可抑制结核菌和癣菌的生长,甚至对蛇虫咬伤也有功效。

在我国古代,人们只能系上绳子在悬崖峭壁间寻找鼯鼠那状如鸟巢的窝,据此寻找和采集五灵脂,有时采集者会因绳子被鼯鼠咬断而命丧悬崖。

鼯鼠还有个别称——寒号鸟,五灵脂又被称为寒雀粪、寒号虫粪。我们曾经熟知的《寒号鸟》的故事,说的就是鼯鼠。

橙色小鼯鼠(黄耀华摄影)

鼯鼠也常被用作教育的反面典型,被视为典型的多能而不精一技。《荀子·劝学》中就讲道:“鼯鼠五技而穷”,即“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以此告诫后人学习要深入而扎实,而不要“门门过目,样样稀松”。

分布最广的老鼠——褐家鼠和小家鼠

老鼠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此“家族势力”庞大,数量众多。其中分布最广的是褐家鼠和小家鼠,在全世界都有分布。褐家鼠在我国除西藏地区是否具有定居种群尚存争议以外,其他所有省区均有分布,而小家鼠则遍布全国各地。

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别名褐鼠、大家鼠、白尾吊、粪鼠、沟鼠、挪威鼠和街鼠等。

褐家鼠还有一个别名——挪威大鼠,这是因为在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贝克恩霍特(JohnBerkenhout)在《大不列颠自然纲要》中认为,褐家鼠是18世纪从挪威入侵英国的。但其实,当时褐家鼠还未曾抵达挪威本土,可能只是随挪威货船进入的。

化石证据明确表明褐家鼠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种,起源于我国云南地区,后扩散至亚洲大陆。再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褐家鼠扩散至欧洲等其他大洲,并快速定居繁衍,从而成了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害鼠。

褐家鼠

褐家鼠为什么分布如此之广,又如此难以防治呢?

首先,它们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褐家鼠喜欢与人类为邻,可以轻易地获得充足的食物。这种便利的生存环境允许它们全年繁殖。

孕期只有21天,雌鼠产仔后可马上再次交配怀孕,一次最多可产18只幼鼠,2—3个月即达性成熟,寿命3年左右。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褐家鼠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群出现几何数级的疯狂增长。

其次,褐家鼠对杀鼠剂可产生抗药性。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后,不到10年的时间就在英国发现了抗性鼠。之后抗性种群的报道在欧洲此起彼伏,这迫使人们不得不研发更多的新型杀鼠剂及毒力更强的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

但是,时至今日,抗性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只能采用一二代抗凝血杀鼠剂轮换使用的方式防止抗性鼠种群大规模发生。

再次,褐家鼠具有非凡的环境适应能力。它们是游泳高手,既可横渡米宽的水域,也可捕食一些小型的水生动物。它们还是攀缘高手,会爬房顶、走电线、钻管道,可以说除了飞不上天,在地面上几乎无孔不入。

提到褐家鼠为害,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鼠疫。人类历史上有几次重大的鼠疫大暴发,褐家鼠是最大的“嫌疑犯”。这几次鼠疫的暴发导致死亡人口达到数亿之巨。

其中,离我们最近的第三次鼠疫于19世纪末发源于我国云南,波及亚、欧、美、非等四大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近1万人口,是历次鼠疫中传播最快、范围最广的一次。

小家鼠(Musmsculus),别名鼷鼠、小鼠、小耗子和米鼠仔,体形较小,成年鼠体长不超过10厘米,体重不超过50克。小家鼠与褐家鼠同样是家野两栖型害鼠,食性杂,喜食植物籽实,也吃昆虫。

小家鼠

小家鼠繁殖力很强,全年可以繁殖6~8胎,每胎4~8只,最多可达10只以上。

虽然小家鼠体形较小、食量不大,但是它们对杀鼠剂具有很高的耐受性(约为褐家鼠的10倍)。在大面积灭鼠之后,小家鼠往往可以幸存下来成为优势鼠种,之后可能会大面积暴发。

新疆曾经在年、年、年和年发生过4次小家鼠大暴发事件,严重时造成农作物完全绝收,村中物资尽毁,甚至发生农民逃荒避难。

小家鼠的天敌之一就是前文所述的褐家鼠,褐家鼠可以捕食小家鼠,所以在有褐家鼠的地方,就不会再有小家鼠的身影了。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小家鼠很难防治,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它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褐家鼠和小家鼠的驯化品系——大白鼠和小白鼠——是人类医学实验研究中最好的模式动物。

在评估食品、化妆品、生物医药和工业产品的安全性、毒性和效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文为《大自然》杂志原创,将刊发于年第4期

欢迎收藏和分享,请注明文章出处!

王大伟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
甲氧沙林搽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2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