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中药都是如何命名的

  《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名词(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就多达种,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物达种,这些中药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中药称谓虽属神奇,但考究其名的来历,都有它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中药命名的主要方法有11种,今天就带大家来共同学习了解一下

以中药生长和采收时间命名

  如迎春花,因早春开花,故得其名。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天无,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季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故得名“夏天无”。夏枯草每至夏至而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

以产地而命名

  在药名前标识产地、生长环境等字样。如代赭石,《名医别录》曰:“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时珍云:“赭,赤石也。代,即雁门也。”

  其他如巴豆生巴郡川谷,阿胶出山东东阿,党参出山西上党,信石出于信州,象贝产于浙江象山,苏合香产于古苏合国,常用药物川芎、川乌、川贝母等,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陈皮、广木香皆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等,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记。又如水苏、水蛭、水浮萍均生于水;海藻、海马、海螵蛸皆产于海;石韦、石斛、石菖蒲都长于石;地栗、地榆、地肤子并生于地,这些药物都具有生长环境的标记。

以人名而命名

  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贱时于山中砍伐荻草,遇一大蛇而射之,蛇遁去。明日往寻之,闻榛树林中有杵臼声,见青衣童子数人在捣草药,且云其主被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上前叱散之,收取草药而返。后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事见《南史?宋武帝本纪》,《本草纲目》卷十五“刘寄奴草”亦收录。

  又如驱虫药使君子,相传北宋年间,潘州郎中郭使君,精通医道,乐于救助穷苦百姓,无意中发现这种果实能治疗小儿虫积、疳积,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还有如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皆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似此以最先发现或使用者的姓名作为药名的中药还有不少,如徐长卿、杜仲等。

以形态而命名

  如牛膝,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又如贯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此草茎叶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又如狗脊,唐代《新修本草》云:“根长多歧,状如狗脊。”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黄色柔毛,故又称金毛狗脊。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苓,其根块黑如猪屎,故有其名。

以颜色而命名

  中药各自具有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就成为药名的来源。

  如漏芦,《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如青色的有大青叶、青蒿、青黛、青果、青礞石等;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红枣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蒲黄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以气味而命名

  按气命名者,如木香原名蜜香,《本草纲目》云:“因其香气如蜜也。”而臭梧桐、鱼腥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得名。

  据味命名者,有酸味的酸枣仁,苦味的苦参,甜味的甘草,辣味的细辛,咸味的咸秋石等,皆以味而得名。又有五味子,《新修本草》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据气、味命名者,如豨签,《本草纲目》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麝香、沉香、茴香、藿香及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

  中药“金牛胆”,形似牛胆,色金黄,味甚苦,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

以入药部位而命名

  植物以根入药的有葛根、山豆根(根及根茎)等;

  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大血藤、夜交藤、鸡血藤等;

  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等;

  以皮入药的有陈皮、五加皮、地骨皮等;

  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

  以花入药的有菊花、玫瑰花、旋覆花等;

  以种子入药的有马钱子、葶苈子、白芥子等;

  以矿石入药的如朱砂、赭石、滑石等;

  以动物某部位入药的有蝉蜕、地龙、鳖甲、龟板、鹿茸等。

以特性功用而命名

  按特性命名者,如凤仙花子,又名急性子,因其结荚成熟后,稍加触碰,即果荚迸裂,褐色细子蹦出,状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

  按功用命名者,如益母草,清张秉成《本草便读》:“益母草消疥化水,是其所长。以产妇必有癖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他如寻骨风祛风邪,伸筋草舒筋络,决明子明眼目,合欢安神志,防风御风寒,皆以功用得名。

  按特性、功用命名者,如王不留行。此药通经下乳之力特强,李时珍释曰:“性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但王不留行还有敛、守之性,《本草经》言其有“止心烦、鼻衄”之功,《名医别录》称其有“主金创、止血”之效。可见其兼有活血、止血的双向性功能。故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云:“命名之义亦奇,吾身有王,所以主吾身之气血及主气血之留行者。气血之留,王不留,则留者行矣;气血之行,王不行,则行者留矣。顾血出不止与难产无乳者,两可用此,其义自见。”如此,药名涵义当为“王不留”、“王不行”,分别针对经闭、乳少、难产与鼻衄、金创出血,则药之双向“主治功力,其可迎刃而解”。此说较为确切地诠释了寓于药名中的特性及双向治疗作用,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认识的进步。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经文人学者加工后,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医药学家又将其采入医药著作,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

  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相传与大禹有关。《本草纲目》卷十引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禹余粮,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余粮者,本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传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又如蛇衔,《本草纲目》卷十六引刘敬叔《异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一蛇衔一草着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也。”姑且不论故事传说的真实与虚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以外来药物而命名

  不少传入中国的外域药物,往往冠以外域的标记。

  从其“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外域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

  冠以“胡”字的药物,多为两汉、西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豆、胡麻(即今之芝麻)、胡瓜(即今之黄瓜)、胡荽、胡芦巴等。

  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如海棠、海枣、海风藤、海桐皮等。

  冠以“番”字的药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鳖、番泻叶等;有时冠以“舶”字,如舶硫黄、舶乳香等。

  冠以“洋”字的药物,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如洋参、洋姜、洋葱、洋芋等。

以避俗雅化而命名

  古代讳饰文化对药物命名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少药物因避俗语秽词而雅化其名。中药多为天然物品,取材范围甚广,一些日常废秽之物亦常取之入药。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曾说:“牛嫂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然而此类药名若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故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雅化其名。如鸽粪,因其屎皆向左盘曲,而称作左盘龙;人乳,因道经称久服可以成仙,故名为仙人酒、蟠桃酒;人粪,经加工后是救治温病高热神昏的要药,便据其色、依其形,而美其名曰金汁。其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鼯鼠屎唤五灵脂,鸡蛋膜谓凤凰衣,人尿曰轮回酒、还元汤等,还有人中黄、人中白皆属此类。

  另外,有些中药的别名也很耐人寻味。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国老,故又称“国老”;大黄泻下作用猛烈,功大力专,好似勇猛无敌的将军,故也称“将军”。

                                      

==================================

热文推推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年12月前文章总排行(一)

年12月前文章总排行(二)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







































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2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