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龙涎

《竹涧焚香图》,马远[南宋]

《新纂香谱》·龙涎香

作者:[南宋]陈敬

叶庭珪云:“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人见乌林上异禽翔集,众鱼游泳争噆[1]之,则殳[2]取焉。然龙涎本无香,其气近于臊,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

《潜斋》云:“龙涎如胶,每两与金等,舟人得之则巨富矣。”

温子皮云:“真龙涎,烧之,置杯水于侧,则烟入水,假者则散,尝试之有验。”

注释:

[1]噆「cǎn」:叮咬。

[2]殳「shū」: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选自《新纂香谱》,[南宋]陈敬,中华书局

-《新纂香谱》-

又称:《陈氏香谱》,共四卷。南宋陈敬撰。翔实记载了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同时收录了与香有关的文人创作。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古人的香品

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武侠小说里听到这个词:龙涎香。

这个名称听上去颇有传奇色彩。其实在古代,的确有这种极其珍贵的香料,而且因为价值千金,所以龙涎香常常仅供皇家内院使用。

煮茶、吟诗、焚香、抚琴,是古人风雅生活的一部分。在很早之前,佩戴香草就已经是君子的象征了。屈原在《楚辞》里就不止一处写过自己身佩兰草、杜若,以示高洁的品格。如《离骚》中就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样的诗句。而直到现在,我们也会在端午节时悬挂艾草、佩戴香包。

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代银制镂空纹花香球。内置薰香,始终保持水平不倾。古代富贵人家也有焚香薰染衣被寝具的习惯。《红楼梦》里就有写道,刘姥姥吃醉了酒倒头歇在宝玉房里,被袭人发现了,连忙又重新收拾寝被,还用薰香将衣被重新熏一遍。

《新纂香谱》中介绍了上百种香品。“龙涎香”这一条中说,古人认为龙涎香是海中栖息在大石上的龙,睡着之后吐出的龙涎所制成的。龙涎极其珍贵,甚至达到与黄金等价的地步。所以在古代是禁榷之物,仅供皇家,民间不得交易。

但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所谓“龙涎香”就是抹香鲸肠胃中的一种分泌物。经过海水冲刷之后,由黑变白。白者为上品,需要经过百年以上的海水浸泡才能将杂质全漂出来,成为细腻白净的龙涎香品。而黑色就次一等。

古人焚香自有一套方式,也就是香道。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起。燃香渐渐就与士人儒道相关联。隋唐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燃香的风俗逐渐多元。宋元明清,燃香渐渐成为儒家理学、士大夫个人兴趣的象征。各种专门研究香品、香具、香料来源与典故的小品文集逐渐盛行。

焚香所用的器具

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诗《香》,借焚香一事抒情: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烟煖玉楼春。

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诗中的“博山”就是古人常用的香具“博山炉”。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古人燃的香按照形状也有不同的名称,一般有我们常见的线香,也有塔状的香塔。还有印香,也就是篆香。宋代词人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著名词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说的就是这种制成心字形状的篆香。

不同形状的香品

文/子之

-《让经典说话》古诗词栏目正在更新-

「为你读诗」×卫东特别推出

更新长达一年的古典文学会员专栏合集:

《让经典说话——中国古典文学篇》

由深受大家喜欢的卫东老师献声朗读。

共包括《诗经》《楚辞》

《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

《人间词话》《一生最爱纳兰词》

《经典文言文》8个专栏

目前《诗经》《楚辞》

《宋词》《人间词话》《古诗十九首》

已经完结

《唐诗》《纳兰词》正在更新

《经典文言文》即将上线

订阅全部《让经典说话》8个专栏

仅需元

每个专栏均可单独订阅

新项目内容,均和以前的课程内容重复

长按识别下图







































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甘露聚糖肽胶囊零售价格元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2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