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醋制法的分类及炮制作用简介“中药醋制法是一种以醋为辅料将中药炮制至规定程度的炮制技术。传统理论认为醋与药物相须配伍炮制,可以引药入肝经,增强散瘀止痛、疏肝行气功效。因而应用历史广泛。”
1.醋制法的分类与沿革
用醋炮制中药的历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即载有:“取商牢(商陆)渍醯(醋)中……”《伤寒论》中治蛔厥证,以乌梅丸主之。方后云:“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这些均为醋制药的先导。
醋制的应用范围较广,应用数量较多,据统计,历代中药醋制品种共种,其中采用的醋制方法有17种,大致可分为醋浸、醋炙、醋蒸、醋煮、醋燀、醋淬等操作方法。
1.1醋浸
醋浸,指取净药材置醋溶液中浸渍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如“取商牢渍醯中,以熨其肿处……旦取蜂卵一,渍美醯一杯,以饮之”。《雷公炮制论》曰:“白花蛇苦酒浸。”
1.2醋炙
醋炙,系指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醋炙可分为两种炒法:一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晾。这种方法优点是能使醋渗入药物组织内部,多用于植物类药物如甘遂、商陆、芫花、柴胡等。二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锅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动物粪便类)时,喷洒定量米醋,炒至微干,起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放晾。因树脂类和动物粪便类药物若先用醋拌润,就会粘结成块,炒制时受热不均匀,影响疗效,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1.3醋蒸
醋蒸,系指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适量醋溶液,稍闷,蒸至醋被吸尽的方法。该法始见于《伤寒论》中治蛔厥证,“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1.4醋煮
醋煮,指取净药材置醋溶液中,共同煮至药物达到炮制要求。该法始见于《五十二病方》,“以醯、酉(酒)三乃煮黍稷而饮其汁”。
1.5醋燀
醋燀,将净药材置煮沸的醋液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五十二病方》中记载:“黑菽(豆)三升,以美醯三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复炊,三沸止。”这种方法与现今燀制是一致的。
1.6醋淬
醋淬,取净药材置耐火容器内,武火煅至红透,投入醋液中淬制,反复煅淬至质地酥脆。首见于《五十二病方》,“燔小椭石,淬醯中,以慰”。
1.7其他制法
除了上述制法,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对硇砂的炮制记载了“二两,以醋一盏化去夹石”,与现今精制法类似。
现代常用经醋处理的药物主要有三棱、大黄、大戟、川乌、乌药、丹参、甘遂、白芍、半夏等。
2.醋制的作用
2.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醋与药物相须配伍炮制,可以引药入肝经,入血分,增强散瘀止痛、疏肝行气功效。这与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所述“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的说法一致,代表药物有柴胡、香附、三棱、莪术等。
2.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醋制峻下逐水药,不仅可以增强利水作用,而且还可降低毒性,如甘遂、芫花、商陆等。
2.3矫臭矫味
醋能和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结合成盐而无臭气,故可除去药物的腥膻气味,达到矫臭、矫味的作用,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2.4疏松药物,利于煎煮
一些动物、贝壳、矿物类药物,经醋淬制后,质地疏松易碎,如鳖甲、自然铜等。
2.5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
如延胡索中所含的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经醋炮制后,生物碱和醋酸结合生成可溶性的醋酸盐,易煎出有效成分。
2.6杀菌防腐
醋具有杀菌防腐作用,它能在30min内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菌、赤痢菌、好盐性菌等。
(文/刘驰;编辑/翟勇聪)
本文章搜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