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艾灸观点和病例,您真的可以借鉴下!
医生要切掉它,她用艾灸保住了它!
为什么灸后要远眺高山?后藤家族之艾灸见解~
药灸结合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观察
侯钦銮吕洪清汪慧敏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杭州
子宫腺肌症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宫腔操作术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子宫腺肌症主要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近年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成为妇科常见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流是手术切除子宫。对于小的较浅的腺肌瘤可以在宫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药物治疗首推GnRh·a及反向添加疗法,但手术切除不易被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所接受,药物治疗副作用大、效果欠佳,无法解决妇女想要怀孕的要求。
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渐进性痛经(53%),月经过多或紊乱(69.4%),下腹疼(97%)。痛经和月经过多是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两大主要的症状。子宫腺肌症引起的剧烈痛经在继发性痛经中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一般止痛剂往往不能缓解。月经过多往往造成贫血,患者无奈只得选择手术切除子宫。
笔者自年来,用中药桂莪内异消结合隔药饼灸治疗子宫腺肌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医院医院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33例,年龄在32—51岁,平均39.5岁,病程2—9年。
1.2诊断标准
①临床症状: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②妇科体征:子宫多为均匀性增大,或子宫表面不规则,呈结节样突起,质硬而有压痛。③B超检查:子宫增大,肌层肥厚,肌层中可见到种植内膜引起的不规则回声增强。
2、治疗方法
2.1中药
桂莪内异消(肉桂10g、莪术10g、香附10g、益母草20g、蒲公英15g、丹参30g、桃仁10g、当归10g、三棱10g、皂角刺10g)煎剂,每日1剂,月经来潮期间停用6天,共治疗6个月。
2.2药饼灸
将中药附子、鹿角霜、肉桂、乳香、五灵脂按5:2:1:1:1比例混合,用粉碎机打粉(60目),用时以20%酒精调制后,用模具压成直径3cm,高0.5cm的附子饼;艾绒用细艾绒,用模具做成底径2.5cm,高2cm,重2.5g的艾炷。
取穴:以关元、子宫穴(双)为A组穴位,次髎(双)、肾俞(双)为B组穴位,隔天选1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灸2壮,经期可灸,将药饼置于穴位上,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绒,药饼温度慢慢升高,如患者感觉太烫,则在药饼下垫1—2层纱布;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待温度低了,患者感到不热,再灸第2壮。治疗2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有效: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主要体征改善、子宫较治疗前缩小。
无效:症状及体征有一项改善但有反复。
3.2结果
痛经(31例):28例痊愈,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8%
月经过多(26例):10例痊愈,12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84.6%
子宫增大(33例):4例痊愈,23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81.8%
4、讨论
异位的内膜组织可在子宫肌层内弥漫性生长,亦可呈局限性增生形成团块,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宫腺肌症的一般机理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直接向肌层的浸润,某些因素如损伤、炎症或持续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可能会破坏子宫肌层的防御能力,因而促使本病的发生。由于局部反复出血,导致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病变的子宫可与周围脏器粘连。
中医学中无子宫腺肌症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太和体征当属于“痛经”、“瘕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范畴。根据其痛经、痛有定处、月经不畅、经血紫黯有块、盆腔包块、不孕及舌质瘀、舌下静脉曲张等临床特点,本病为中医血瘀证,活血化瘀为其治疗原则,由于患者多兼有肾虚肝郁情况,故治疗时兼顾补肾舒肝。
灸是一种温热刺激,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免疫防御功能。灸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既可补肾培元,温养冲任,又可调和气血,调节月经量的多少。隔药饼灸除一般灸的作用外,又能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发挥药理效应。药饼主要组成中附子、肉桂、鹿角霜温阳散结;乳香、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
用本疗法隔药饼主要放置在任、督脉的下腹部位置,均接近盆腔,借助药饼灸的温通作用,能有效改善盆腔血循环、活血化瘀。药饼灸既有全身调节,又有局部治疗作用,两者协同作用能够化瘀止痛,消散肿块,故临床上能有效控制剧烈痛经,又减少月经量,而且对子宫腺肌症引起的包块又起到消散作用,达到一般药物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药灸结合共奏化瘀止疼,消散肿块的协同作用。
本文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年,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文中提及的药方,请不要擅自服用,谨遵医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