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促排卵汤炒当归、赤白芍、山药、熟地黄、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鹿角片(先煎)各10克,山萸肉6克,五灵脂12克,红花6克。或可加入川芎3~6克,山楂10克。经间排卵期,每日1~2剂,水煎分服。补肾助阳,活血化瘀,促发排卵。排卵功能不良或排卵功能障碍所致的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病证。方中用我们在经后期最为常用的归芍地黄汤,滋养肾阴,奠定和提高物质基础,即奠定和提高促发排卵、促进转化的物质基础;加入川断、菟丝子、鹿角片,补养肾阳,滋阴而又助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偏重于补阳,以适应这一时期重阴必阳的动态变化和阳长的需要;当归、赤芍、五灵脂、红花活血化瘀,以适应促排卵、促转化的需要,因为重阴必阳的转化是在血分中进行的,而排卵是卵泡自卵巢突破而出,故必须从活血化瘀入手。其中鹿角片一药,既能助阳,提高或促进BBT的高温相变化,又有助五灵脂、红花活血通络(瘀)的作用。除适用于排卵功能不良、或排卵功能障碍所致的月经病、不孕不育证外,还可用于一些功能不良所致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黄体不健所致膜样性痛经等。1.膜样性痛经可见月经失调,大都为后期、量多,行经期有大血块,呈膜样片状性大小血块,大多在行经期的第2天疼痛剧烈,伴有月经量多,膜样血块下净后疼痛缓解,腰酸,小腹冷痛,同时还有头昏、胸闷烦躁、乳房胀痛,脉象细弦,舌质偏红,苔白腻。用本方治疗时,需加钩藤15克,绿萼梅5克。2.子宫内膜异位症经确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有月经失调,行经量少,或者量多,色紫红,有较大血块,腰俞酸楚,胸闷烦躁,或有乳房胀痛,测量BBT,示低温相偏高,高温相偏短,或高温相欠稳定。用本方治疗时,尚需加入生山楂10克,石打穿12克。3.子宫肌瘤经检查和B超探查确诊为子宫肌瘤,伴有月经量多,色紫红,有较大血块,或者经行淋漓不易净,腰酸头昏,胸闷烦躁,舌质边紫有瘀点,舌苔黄白腻。可用本方治疗,着重在经间排卵期服用,并于上方中加人生山楂10克,地鳖虫6~9克;如在行经期服,可去红花、山萸肉、菟丝子,加入炒蒲黄(包煎)6~9克,炒荆芥6~9克,血余炭10克。以上方剂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