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医院毛喆医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对。

1太子参配薏苡仁

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生津,用于脾肺气阴两虚。其性略偏寒凉,药性平和,属于清补之品,补而不滋腻,气阴兼顾,又不滞气。《江苏药材志》:“补肺阴,健脾胃。”以太子参来补益脾胃气阴。薏苡仁甘淡,性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为清补淡渗之品。《本草新编》论其:“薏仁最善利水,又不损耗真阴之气。凡湿感在下体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本草述》言其“除湿不如二术之助燥。清热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薏苡仁功效较多,可以用于各种疾病。《本草衍义》:“凡用之,须倍于他药。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薏苡仁不仅具有健脾利湿,还能防癌,抗突变。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癌药物,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血管生成,增强放射敏感性等多种途径抗癌防癌,最重要的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两者一同应用增强益气健脾的作用,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2仙鹤草配黄芩

仙鹤草苦辛平,具有健胃补虚,清热止血,止痢的功效。主要用于中焦有湿热。《百草镜》云:“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仆,吐血,血崩,痢疾,肠风下血”,《本草纲目拾遗》:“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现代研究药理研究仙鹤草具有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黄芩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尤长于清上中焦湿热。《神农百草经》言其“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药性伦》论其:“治肠胃不利”。同时黄芩还能抑杀幽门螺旋杆菌。《名医别录》言其“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利小肠”,常用黄芩来清脾胃湿热。两者相伍清泻胃中湿热热,同时仙鹤草具有健胃补虚的作用,防止黄芩苦寒败胃之弊。

3黄连配苏叶

黄连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长于清中焦湿热。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廦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本草新编》云:“止吐利吞酸,解口渴,安心,除痞满”,《别录》也述其有:“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的功效。黄连不仅对普通细菌有抑制甚至杀灭作用,其对特殊细菌也具有抑制甚至杀灭作用。苏叶辛温,行气宽中,和胃止呕,《日华子本草》言其“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本草纲目》言其“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黄连,苏叶这两味药是连苏饮的组成,是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所创立,是用来治疗湿热证,肺胃不和证的。两者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此二位乃和胃良方。

4麦门冬配半夏

麦冬甘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临床主要用于胃阴虚证,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其具有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之功效。《本草正义》言:“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补胃阴佳药。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本经》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具有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止呕。二者取麦门冬汤之意,麦门冬少佐半夏则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两药润燥相宜,养胃生津,降逆止呕。《本草从新》:“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麦冬用量大,方能使效。

5枳壳配白术

两者相伍,取枳术汤之意,“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心下坚都能消除,何况胃部胀满不除,只要见到脘腹胀满的患者都会用这两味药,基本上白术之量比枳壳量大,原本是用枳实,因其破气散结之力过强,改为枳壳。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描述枳壳具有:“健脾开胃,下气,止呕逆,消痰”的功效。其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用。《本草汇言》云其“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医学启源》也描述其具有“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四肢困倦,不思饮食,止渴,安胎”的功效。枳壳以走泻为主,白术以补守为主,两者共奏健脾理气,消痞散结之功。

6旋覆花配代赭石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之功,《本经》记载其:“补中,下气”。《本草汇言》言其“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症”。代赭石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之功。《长沙药解》云其“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每遇胃气上逆,导致呃逆,噫气,呕吐的患者都会加上旋覆花配代赭石这两味药,其意取《伤寒论》中旋覆代赭汤治疗心下痞梗,噫气不除之意,两者共凑重镇降逆止呕之功。

7莱菔子配决明子

莱菔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之功,《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决明子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现代社会常用之来减肥,就是利用其具有通大便的作用。《本草正义》言:“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为义,是培本之正治”,同时决明子具有补肾气的作用,肾气足下焦运化之力足,大便可通。临床上每遇便秘的患者都会在辨证的基础上加这两味药,不轻易使用攻下的大黄。两者配伍下气润肠通便不伤正。

8海螵蛸配浙贝母

其两者相配就是乌贝散,主要用于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海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的功效,《现代实用中药》言其“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山东中草药手册》言其“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9三七配白及

三七有活血止血,化瘀止痛之功,《玉揪药解》言其“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三七同时具有补益的作用所以又称作参三七。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日华子本草》言其“血邪,症结,肠风,生肌止痛”,而《本经》云其“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此药质极黏腻,性极收涩。三七能散,白及能收,二者相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共奏活血化瘀,收敛生肌的作用,同时二者合用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更强。

10蒲黄配五灵脂

蒲黄,五灵脂相伍,名曰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蒲黄止血,化瘀,通淋,《本经》谓其“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本草纲目》言其“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具行血祛瘀的功效。五灵脂功专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本草经疏》:“其功长于破血行血,故凡瘀血停滞作痛,瘀血心胃间作痛,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其还具有行气止痛之功。二者相伍,通利血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力量增强。

临床上运用中药,大都有一定的配伍,既不是几味药的偶然罗列,亦不是无重点,无组织的见症付药,而是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的配伍运用药物。其有相互协助增强药力者,有相互制约消不良反应而展其长者,有两味合用而另生其他作用者,有为沟通之作用。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白斑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