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医内科学中方剂解析与药物组成配伍意义,有助于大家掌握机理,更快的记住这些难啃的知识点。一、胁痛
1.肝郁气滞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之胁痛。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2.肝胆湿热证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泽泻、车前子、金钱草、虎杖、木通渗湿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肝胆。
3.瘀血阻络证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日久不愈者。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之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4.肝络失养证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功用滋阴柔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二、黄疸(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本方有清热通腑、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
常用药: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苦寒以清利三焦之热,大黄通导阳明之积,使湿热从大小便而去。
2.湿重于热证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二方比较,前者作用在于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中去;后者作用在于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治的方剂。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利湿清热退黄。
3.胆腑郁热证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本方有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作用,适用于肝胆失和,胃腑结热之证。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疫毒炽盛证(急黄)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本方功能清热退黄,凉营解毒,适用于湿热疫毒所致的急黄。
常用药: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清热退黄。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本方温化寒湿,用于寒湿阻滞之阴黄。
常用药:茵陈利湿退黄;制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以化水湿,且可制茵陈寒凉之性;白术、甘草健脾胃以利湿浊。
2.脾虚湿滞证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三)黄疸后期
1.湿热留恋证
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柏清热化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分利;白术、苏梗、陈皮化湿行气宽中。
2.肝脾不调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前方偏重于疏肝理气,用于肝脾气滞者;后方偏重于调养肝脾,用于肝血不足,脾气亏虚者。
常用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养血疏肝;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陈皮、山楂、麦芽理气助运。
3.气滞血瘀证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瘀。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
三、积聚(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弱血虚之证。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疏肝解郁;香附、青皮、枳壳、郁金行气散结;白术、茯苓、生姜、甘草调理脾胃。
2.食滞痰阻证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本方具有行气化痰、导滞通便之功效,适用于痰食交阻,脘腹胀痛,饱闷气逆,大便秘结之证。
常用药:大黄、枳实通腑导滞;沉香、木香、乌药疏利气机;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山楂、神曲健胃消食。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前方疏肝行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后方偏于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阻,疼痛不适者。
常用药:柴胡、陈皮、川芎、香附行气疏肝;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
2.瘀血内结证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本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膈下瘀血积块者。可与六君子汤间服,共同组成攻补兼施之法。或服鳖甲煎丸化瘀软坚,兼顾正气。
常用药:香附、乌药、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宽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三棱、莪术活血软坚消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扶正。
3.正虚瘀结证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八珍汤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血衰少之证;化积丸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瘀血内结之积块。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地黄、川芎养阴补血;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癥;香附、槟榔行气以活血。
四、鼓胀1.气滞湿阻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2.水湿困脾证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之肿胀。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3.水热蕴结证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中满分消丸有清热化湿、行气利水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脾气阻滞所致胀满;茵陈蒿汤清泄湿热,通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4.瘀结水留证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适用于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之肿胀。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
5.阳虚水盛证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前方由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组成,有温阳健脾、化气利水作用,适用于脾阳虚弱,水湿内停者;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不化者。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温补脾肾;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利水消胀。
6.阴虚水停证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前方重在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亏虚,腰酸,低热,口干等症;后方养阴柔肝,用于阴虚肝郁,胁肋隐痛,内热烦躁,舌红苔少之症。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淡渗利湿。
五、疟疾1.正疟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两方均有祛邪截疟作用,但前方兼能和解表里,导邪外出,主治疟疾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后方偏重化痰散结,理气和中,用于疟疾痰湿困中,恶心较著,舌苔浊腻者。
常用药: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常山、草果、槟榔、半夏化痰截疟;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兼顾胃气。
2.温疟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两方均系白虎汤加味而成,具有清热祛邪作用,但前方兼有疏表散寒作用,适用于温疟而有外邪束表,骨节酸痛者,后方加人参益气生津,适用于温疟热势较盛,津气两伤,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泄邪热;柴胡、青蒿、桂枝和解疏表;常山截疟祛邪。
3.寒疟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前方功能和解表里,温阳达邪,用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之寒疟。后方具有截疟化痰、运脾和胃作用,用于痰湿偏盛之疟疾。
常用药: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皮散寒燥湿,化痰截疟。
4.瘴疟
(1)热瘴
代表方:清瘴汤加减。本方清热解毒,除瘴截疟,用于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者。
常用药:黄芩、黄连、知母、银花、柴胡清热解毒除瘴;常山、青蒿截疟祛邪;半夏、竹茹和胃化痰;碧玉散清利湿热。
(2)冷瘴
代表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本方燥湿化浊,除瘴截疟,用于冷瘴见有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呕吐腹泻者。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燥湿化浊,健脾理气;槟榔、草果截疟除湿;菖蒲豁痰宣窍。
5.劳疟
代表方:何人饮加减。本方功能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亏虚,久疟不已,面色萎黄,倦怠之证。
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补益气血;陈皮理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青蒿、常山祛邪截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