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品种繁多,包括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而这些药物都是原生药,大都附有各种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有的甚至具有毒性,且各种药物所含成分并不一定符合治疗疾病的要求,为了减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和增强药物的疗效,采用适当的方法加工炮制。中药炮制是尊古延续下来的制药方法,在中医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中药炮制的理论,历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说,前人也做出过整理和研究,现在我们摘其要,论述如下:
一、炮制适度
炮制适度是指应用炮制技术对药物进行炮制时,药物的炮制程度不可太过或不及,必须达到适当的程度炮制的药物才可获得需要的炮制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一个“度”字,中药炮制也不例外。如火力火候的表述,有文火、中火、武火等。其中文火适宜于炒黄药材,也适宜于酒炙、醋炙等药材炮制方法;中火则适宜于将药材炒焦,取其焦香健脾之效;武火则对炒炭类药物炮制适用。不同火力火候可以达到炮制适度的要求。炼蜜要注意适度,太老质稠不易炒拌,色泽不艳;太嫩则水分不易干燥、药物易粘手。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适,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历代医家都强调炭药需要烧炭存性,勿令太过。陈修园《女科要旨》“今药肆中只知烧炭则变为黑色,而不知存性二字大有深意,该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
中药的毒理成分,往往也是药理成分。对于有毒药物,炮制应当适度,不可太过或不及。如巴豆制霜,应保留脂肪油在18%~20%左右;马钱子砂烫,其士的宁生物碱含量应在0.8%左右。含量偏高,容易中毒;除去或破坏太过,疗效难以保证。
(炙马钱子)
二、炮制药性变化
炮制药性变化理论表述的是炮制可以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增强药物的不足之性,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有的甚至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产生新的功效。徐灵胎在其《医学源流论》的制药论中提出:“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者有利必有其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修事指南》所说“煅者去坚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和中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浸者去燥烈之性,蒸者取味足。”这说明,如果药物炮制得当,可以矫正药物的偏性,缓和其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适应治疗要求。如苍术性燥而烈,现在多用麸炒的方法炮制,去其燥性,同时增强其健脾益气的作用。再如黄连,生用清热解毒,经姜汁炮制后取姜的协同功效,能够清胃止呕,而用酒炮制后,则借助酒引药上行之功,重于清上焦热症,可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之证。
临床使用党参、甘草、黄芪等多蜜炙,因为蜜味甘、甘味属土、味甘入脾,故“蜜炙药物补脾益气、增益元阳”,可增加补脾益气作用。
麻黄,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经蜜炙后发挥宣肺平喘之效,制成麻黄绒则适应用于体虚患者的解表散寒,麻黄绒再经过蜜炙,则适用于表症已解而咳喘未愈的患者。
(蜜炙麻黄)
三、炮制解毒
炮制解毒理论是指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达到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古代中医称中药就是毒药,自从出现中药炮制之后,炮制解毒一直是中药炮制的主要作用,贯穿在中药炮制技术的所有方面。《本草蒙筌》:“黑豆汤、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后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大戟、芫花、甘遂、商陆、马钱子、巴豆等药具有毒性,经过炮制后,则可消除或降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半夏毒性最大,蒸、漂、姜浸半夏仍有毒,而白矾制半夏则无毒。肉豆蔻含大量脂肪油,刺激性强,有滑肠副作用,挥发油中含有肉豆蔻醚,能使人惊厥,但经煨制后,上述成分均有一定减少,增强了涩肠止泻作用。
(肉豆蔻)
加热炮制可以降低毒性,用加热破坏毒性成分或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如乌头、马钱子的减毒),利用加热炮制使毒性蛋白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如苍耳子等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火制后其毒性蛋白会变性而减毒)。水处理毒性成分,对某些水溶性毒性成分,如朱砂、雄黄等,使毒性降低或减少,保证用药安全。
四、辅料作用理论
辅料作用理论是指在炮制药物过程中,加入不同性味的辅料进行炮制,利用辅料的性味相辅和相制药物的性味,使炮制的药物达到调整药性,引药入经,影响药物的作用趋向,增强疗效的目的。陈嘉谟《本草蒙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比如柴胡其主要功用为清热退烧,和解表里,次要功用为疏肝解郁。医生在临床治疗时,为了使其引药入肝,功专疏肝解郁,常用醋炒柴胡。另外,凡疏肝理气之品多用醋制。如醋香附、醋青皮等。再者,活血行瘀之品也多用醋制(因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如醋莪术、炙乳香、炙没药、醋炒五灵脂等。
(醋炒柴胡)
五、生熟异用
生熟异用理论是指药物的生品饮片炮制为熟品饮片后产生与生品饮片不同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依据不同病症需要选择生品和熟品,达到不同治疗目的。主要有:
生泻熟补:一些药物生品寒凉清泻,通过炮制加热,加辅料炮制成熟品以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如何首乌。
生峻熟缓:药物生品药性峻烈,炮制成熟品后作用缓和,如大黄。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缓和,如肉豆蔻。
生行熟止:生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用强,炮制成熟品偏于收敛止血止泻,如木香。
生升熟降(生降熟升):药物生、熟与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也有一定关系,经炮制后原来趋向于升浮的药物可以转为沉降,也有使原来趋于沉降的药物转为升浮。这里我们仅举莱菔子一例,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后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莱菔子)
六、炭药止血
炭药止血理论是认为药物经过炒炭后成为炭黑色,具有止血作用。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血红属火,炭黑属水,水能克火。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便有将人的头发烧成血余炭。
葛可久《十药神书》“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夫血者,心之色也,血见黑则止者,由肾水能止心火,故也”,还推出了著名的十灰散。十灰散为理血剂,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由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烧灰存性,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血热妄行者。
炭药止血机理尚存在争议,经过临床应用实践和现代研究发现,炭药止血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中药,也并非所有止血药均需炒炭后应用。
—end—
末雨末雪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