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热除痹止痛

辛热除痹止痛

《中药的配伍运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老先生生前撰写的一部关于中药配伍运用要义的著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于年,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再版增订本,年又收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七辑》系列丛书中。小编最早阅读的是年的增订本,全书内容通俗易懂,颇有参考性和实用性。无论对于中药初学者还是进阶者皆有裨益。故今采撷增订本中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四气五味与药物的配伍

《四气五味与药物配伍运用》一章共分18讲,丁光迪老先生在此阐述了药物气味配伍的理论、方法、临床意义及其应用,既涵盖了诸如辛凉清热、苦温燥湿、咸以软坚等气味合和的常法,又探讨了苦酸泄热、淡以敛啬等易被忽视的气味配伍法。小杏仁们可以结合现版中药学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由此及彼,开拓思路。

阴寒痹着,阳气不通,往往有表现为痛证的,如内而心腹疼痛,寒疝诸痛,外而身体肢节疼痛,同样运用辛热药物,组成温阳散寒,除痹止痛之剂,较之温中回阳的用药,几乎相同,但具体配伍和用量方面,有其特点。而且由于这些病情,大都是卒急之变,或反复发作,用药的次数和时间,有急救,亦有较多或较长时间应用的。例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胸痹,运用乌头、附子、干姜、蜀椒等,方如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薏苡附子散。如这三方,就有三种等差。第一方伍以赤石脂,是寓涩于通,既能制约大队辛热药之过急,又是重以镇摄,能集中诸辛热药走散之力,并延长药效的作用。第二方伍以巴豆,既是备急之意,亦是针对形与气兼顾的。因为辛热药能够行气散寒,但不能去其有形之物的阻塞。只有巴豆能“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本经》)。“有勘乱劫病之功”(李时珍)。从此可知,九种心痛,一定是形与气兼病,丸方下兼治诸病,如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落马坠车血疾等,都是兼有形之滞,正说明了这一点。第三方伍以薏苡仁,《金匮要略》指出“胸痹缓急”,李时珍补出一个“偏”字。《本经》谓薏苡主“筋骨拘挛,不可屈伸。”这样。其止痛的部位和具体形证,就更明确。如此三方,实际是突出辛热止痛药的三种用法,对临床颇有启发意义。又如心腹疼痛,运用蜀椒、干姜、附子等,方如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亦均伍以中焦之药。而人参、胶饴、粳米,更是补散相合。寒疝腹痛,更运用乌头,方如乌头煎、乌头桂枝汤,亦是伍以解毒和营卫的。以上是辛热除痹止痛用于脏腑病的大略。

又如寒湿身痛,运用桂枝、附子、白术、麻黄、防风等,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历节疼痛,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上诸方,附子均炮用)、乌头汤等,就是其例。这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病,伤在筋骨形体,治以祛邪止痛为主,用药亦较单纯。又如周身麻痹疼痛,或手足麻痹,腰膝痹痛,同生川乌配伍五灵脂,威灵仙,为丸酒服,即仙桃丸。又如《宣明》桃仁丸,用生草乌头配合五灵脂、桃仁霜,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以青黛为衣,另嚼桃仁五个,以温酒下五丸,治一切风毒,偏身疼痛,四肢拘急。这是除寒止痛,又合通络活血方法。或者制川乌(以大豆同炒)配合全蝎,为末,醋调为丸,酒下,治风痹肢节疼痛等证。亦有以官桂、羌活、防风、乌头、附子等,配伍羚羊角,治行痹疼痛,肌肉关节掣引等证。这些又是除痹止痛配合解痉舒筋的方法。更有用辛热除痹止痛药配伍清热解毒药治疗热痹的,如《奇效方》之犀角散,《集验方》之小乌犀丸,是深知痹病的特点,为风寒湿热杂至之病,而用药必须各方面兼顾,纵为热痹,行经止痛,仍须用此,不嫌其辛热,亦无妨于热毒,问题在乎善为调剂而已。总之,这些用药配伍,除痹止痛,药量重而用时又久,但并不如温中回阳那么迅速见效,即使见效以后,病症仍能反复发作,这是由于痹痛的特点,损在肌肉筋骨,病情比较顽固所决定的。应该了解,药效与病情之间,有其错综复杂的情况,不能简单同一看待。

同时须加注意,辛热之药,见效迅速,亦易于消失,加用扶正药后,标本兼顾,可以加强其作用,延长它的药效。而辛热药能祛散寒邪,久事辛散,亦能够伤正气,应见效即止,不能久用(除痹止痛例外)。寒症急者,用药亦急,但寒症缓者,用量即宜减小,或者由小量开始,逐渐加重,以免发生弊端。

声明:

1.本







































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白殿风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rs/2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