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选讲57(檀香鹿角)
热性药
文末有,药性赋选讲的书籍版本可供购买
5、檀香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虎骨这味药现在已经不能用了,虽然它是祛风湿,强筋健骨的特效药,但这都已经成为历史了,即使要用现在也多用狗骨来代替。
古代最顽固的风湿痹痛,叫白虎历节,关节疼痛得像被老虎咬得那么厉害,这时为什么要用追风止痛的虎骨呢?
你在中药里头听到药性功效,有追风定痛作用的很少,非虎骨莫属。
大家想想,风气走窜在筋骨间,你如果没有用这些善于追逐风邪之药,何以能驱逐达表呢?但前提是要你气血强壮。
虎是百兽之王,古人说,云从龙,风从虎。
猛虎下山,所过之处,都会带一股刚风,甚至古人形容打拳踢腿,打得很猛烈,称之为虎虎生风。
虎性就有这股强壮追风的特点,所以善于治筋骨毒风,屈伸不利,流窜疼痛。
我们今天复习时,特别要从肩周痹痛里头来论如何辨证看待追风药。
有个病人常年肩部疼痛,有时像放电一样,非常不舒服,当做肩周炎来治疗,整个肩部扎满了针灸,那些追风止痛膏都快把肩部帖烂了,还是痹痛屈伸不利。
他就很纳闷,到哪里治疗都治不好,难不成我这一辈子都跟这病杠上了。
后来一个医生善于整骨的,一看他的脊椎便笑笑说,你这问题不在肩上,在颈部,你试着把风湿膏往颈部上面移,贴在那没有痛的地方看看。
他半信半疑,但想着反正啥招法也试了,不妨试试他说的。
想不到不试不知道,一试效果好得不得了,经常痛得睡不着觉,往上面颈椎那里贴上一片风湿膏,还真管用,居然立马不痛了。
他还以为这是偶然的,于是坚持下去看,发现果然没事了,一个月都没事了。
即使偶尔还有些不舒服,往颈椎那里再贴上也减轻好了。
这是什么道理,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位正骨医生跟我们讲课时笑笑说,痛的地方未必就是病位,就像你出问题了,可能不是你的问题,可能是上司领导管理的问题。
肩部的神经血脉是由颈部分出来的,对于颈椎侧弯,气脉不通的,容易引起手臂方面的不适,就像对于腰部压迫的病人,容易引起脚部痛,但脚不是病根,腰才是罪魁祸首。
你如果治病没有找到根由,任你用最好的虎骨追风膏,把肩膀帖烂都没效,你如果认准了病因,诊断明了,即使不用药,用手法帮他颈部按按摩,放松放松,把瘀滞粘连的肌肉理顺,那不单手臂轻松,肩不痛了,头脑也更清爽。
所以大家看完这个案例,就要有两点认识,第一祛风湿的药物很重要,第二如何辨证风湿痹痛的根源更重要。
就像我们前面跟大家讲一样,在山里刚开始学劈柴,劈了大半天,斧头劈坏了,还没劈多少柴。
为什么呢?
劈柴不对路,不怕你力大如虎。
你劈柴很讲究木的纹路,跟劈下去的精准度,如果劈不到那纹路,你在再大的力反而把斧头劈坏,把自己震伤。
你不用片面地强调我这斧头有多锋利,如果你劈柴功夫不行,那屠龙刀在你手中,你也劈不过一个用普通斧头的柴夫。
利器虽然重要,但功夫更重要。
特效药,单方妙药,稀有珍贵药虽然很重要,但辨证准确,见病知源的功夫更重要。
真正懂中医的人,都知道未议药,先议病的道理。
真正辨证高手,他不是非得用虎骨犀角鹿茸麝香这些珍品的。他照样能够打一场漂漂亮亮的正邪之战,而且可以凯旋归来。
回归传统中医,就是要回归医理医道,而不是片面强调特效药,中医讲的是功夫,讲的是思维,讲的是领导药物的能力。
为什么一个高手跟一个庸手在一起下棋,高手可以把一边的车马炮不要,照样可以很轻松地胜过这个庸手。
为什么呢?
棋差一筹,多子无益。
你如果功夫境界不够,给你再加一排车马炮,给你药柜里摆满虎骨犀角,你还是胜不了风湿,打不赢高烧,所以医理的思维很重要。
我们即使讲中药,也要以这中药为载体,进入更为宽广的医理世界,这才能真正领略中医之大美,中药之神奇。
好下面我们来看檀香这味药。
檀香一听它名字,大家就知道此类树木代谢芳香,正如木香沉香降香一样,能够以香来行气顺气止痛。
就比如大家感到有些闷胀不适时,为什么搞些带些有芳香味的风油精之类,涂涂鼻子,或擦擦肚皮,胸腹的胀气就消失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芳香行气的道理。
所以大家如果这节课学到芳香行气药,能够畅胸膈中气机,行脘腹中积滞,那么你不管是心血管里的瘀堵,还是肠腑里的实滞,你都懂得如何选药了。
-----------------------------
白痰加怕冷加久病,这是身体虚寒为主。
咳痰只是标,是水夜不气化的表现,所以这是身体的信号。
什么信号呢?
一是吃凉饮生冷的东西多了,或者吃撑了。
二是运动晒太阳少了,休息不规则了,或者房劳过度了。
至于用药思路,宜调脾肾为主,佐以通宣理肺,因为中医认为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
以前有个老人,痰多胃口不是很好,稀白痰一大堆,叫他艾灸足三里,加上在太阳下烤背,晚上白痰就没那么多了
效不更方,既然温暖脾胃有效,我们就顺藤某瓜,擂鼓再进,用六君子健脾,姜辛味散寒饮,稍微佐以温肾的锁阳,几剂药下去,痰饮得消。
像这种虚寒痰饮,都不是一般消炎哟能治好,消炎药是雪上加霜,而温阳助气化之药,才能春阳融雪。
-----------------------------
湿热或阴虚火旺,还只是外象躯壳,而阴阳二气不能对流,方是病机实质。
所以疑难杂症,久治不愈,不能够只在外象躯壳中纠结,古人讲大凡治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
所以如果站在气血的层面上去用药,就可以不用被湿热,阴虚火旺蒙蔽,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只是疾病的结果,还不是正因。
以前有个病人口苦咽干,舌苔黄腻,但腰又酸,心烦失眠,吃凉茶吃不好,吃补肾药也没用,后来用了调气的药,比如枳壳、桔梗、木香、山楂等,胸腹气机一理顺,湿热消,阴虚得补,火旺得平,自然好了。
所以中医治病,有时不仅要跳出病名框架,还要跳出病机框架。
调其气。
因为舌象有时也会骗人,病症表象更加不足为凭。
现代的病很多都很复杂,因为生活习惯乱了,不规律了,心也乱了,气场更乱。
所以如果没有先理顺气机,就想直接辨证论治,会觉得中医很难用好。
这也是不少老中医越来越困惑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的理气药上品檀香。
在《本草备要》中说,檀香能调脾肺利胸膈为理气要药,由于檀香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种挥发油极善于畅达人体气机,所以心肺胸膈得到这股气机就会开朗,瘀滞之处,为之宣开,通则不通。
而肠腑失调,一派紊乱,得到这股气机,也容易理顺。
故《药性赋》用一句话把檀香善于理胸腹上下气机都概括进来: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
什么是霍乱呢?
形容起病急骤的上吐下泻消化系统疾患,一般是指现在的急性胃肠炎。像这些心腹冷痛,急性肠胃病,身体因为有瘀积,亟待排出去。
中医不去关门留寇,而去选择一些温通行气之品,帮助理顺气机排出瘀滞。
著名的沉香磨脾散里头,就有檀香配丁香、砂仁、白豆蔻等著名的南方药材,起到温中行气,散寒止痛的效果。
所以腹肠方面的疾患,只要是气机紊乱,我们都可以用这香类药,帮忙顺气。
下面是腹部,中间是胃脘,胃脘部的冷痛,常常也可以用檀香。
在古方里头,治疗胃脘寒痛,饮食不入,就直接用干姜煎汤,送服檀香粉。
大家想想,为什么要用檀香打的粉呢?
有两方面愿意,一方面是凡香类药,你能打粉冲服,一般比煎汤效果好,因为煎汤后香气大出,都跑掉了,药力大减。
而你也知道一般用香类药,病人多伴随着气机瘀塞,用它芳香行气的作用,用散剂更妙。
中医认为散者散也,散剂更容易散气,即使你入煎剂,也应该后下。
同时还有第二方面考虑,檀香跟降香、沉香,都是比较贵重的药材,从节约成本来看,散剂少量,却能起到汤剂大量所难达到的效果,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药材,也能够节省药物资源。
这个汤方是用干姜煮汤送服檀香末,治疗胃寒痛,这么简验便廉的小方子,它的道理何在呢?
不外乎是寒者热之,结者散之。
胃寒的你用干姜热之,胃气胀气滞疼痛的,你用檀香散之。
因为檀香为调肺脾,利胸膈理气要药。
从中间的胃,我们再讲到上面的心胸,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阳气不足的,都容易胸痹心痛,容易得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稍微饭吃饱一点,就胸闷短气,甚至心中绞痛,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心胃相连,心胃同病。人的心跟胃是火跟土的关系。当心脏火力不足,就像天空中阳光阳气不够,那大地的土壤就会不够温暖,就不能充分化生万物。
所以为何秋冬阳光少,万物就肃杀,春夏阳光足比较温暖,万物就生发。
《黄帝内经》把这种现象称为,阳生阴长,阳杀隐藏。
我们要把这阴阳的道理,用到人体脏腑里,你心脏阳气足,五脏阳气都足,胃蠕动也快也好,容易消纳水谷,心脏阳气一不足,胃蠕动功能就减缓,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胃的动力也要借助心脏的波动,跟心脏的阳气。
所以冠心病的人,大都伴随有胃肠蠕动功能减退,心脏的人有一个通忌,不能吃生冷,不能吃难消化的,更不能吃饱。
你稍微吃饱胀一点的东西,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其实就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老胃病一定要懂得治心,心脏病一定要懂得保养胃肠。
因为胃肠有一分积滞,心脏就有一分负担。
胃肠有一分轻松,心脏就有一分通肠。
所以七分饱不单是在养脾胃,更是在保养心脏五脏,就像你不把汽车超载了,不单是在保护你的发动机,更是在保护你的轮子轴承或车厢。
人难免饮食不解伤了身体,如果不小心饮食过度,导致心胃胀满怎么办?
这方面的病人很多,因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或者请来客人,或者出去应酬,或者碰到喜庆的事要开大餐,基本上没有哪个能节制好自己嘴巴,都是大吃一顿再说,所以大部分人都吃伤了身体。
甚至农村有些老百姓,他知道中午要赴宴,于是早上特别不怎么吃东西,目的是留空肚子好饱餐一顿,这种贪得无厌的习惯,完全是不把自己身体健康当回事。
所以说,贪心是要不得的,贪吃是会吃坏。
大家不要笑,笑别人就是笑自己,因为贪吃是人的通性,因为通性才吃出很多病来。
难怪《黄帝内经》刚开始就要反复强调,饮食有节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而孙思邈更是看到这一点,他说万病横生,年命横夭,皆由饮食之患。
所以为何很多老年人做大寿,却吃到胸闷住院,甚至民间流传,老年人千万不要随便做大寿,一做大寿就等于折自己福寿。
其实你如果懂些医理,就知道这是暴饮暴食的结果,是做大寿过程中,热热闹闹,心里过于激动导致的。
老年人只要心平气和,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再加上又懂得节制饮食,七分饱,那么你又何惧喜庆的日子呢?
就是很多孝顺的儿女,他不明白这点,反而孝顺过度,让长辈们吃撑吃坏了,这叫无知的爱等于伤害。
我们前面跟大家讲到,一个老寿星的养生真言,人家问老寿星何以年老动作不衰?
老寿星笑笑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好吃不多吃这句话。
大家看为什么过年后,医院新增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偏多,因为一个大过年,老人没有不激动,饮食没有不过度的,本来老年人血管就比较硬,弹性不够,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你一个激动,再加上一个饱食。
激动就能够把血管撑开,压力增大,饱食就会把肠管撑开,令消化道压力增大,两方面压力一大,堵得严严实实,血压就往上飙,人就头晕耳鸣,眼花短气,严重的立马中风倒地,医院急救,有心脏病的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赛。
所以大家逢年过节,不要光顾着喜乐洋洋。
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学中医永远要有这种阴阳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处在喜乐面,要想到忧患,居安要懂得思危,不仅看到过个喜庆的节日,也要看到有个结等着你去过,你要懂得节制欲望,不然这个节就很不好过。
不要说老年人,就连青壮年人也很多节后综合症,过节后把自己肠胃吃得一塌糊涂,花了好几周才把身体调整过来,想想这节日过得真不划算,过出一身病来,还不如多听听老祖宗的话,食饮有节,七分饱胜调脾剂。
这样你就能真正地防微杜渐,既过一个喜乐节,也过一个健康平安节。
现在很多人家里贴对联时,都贴上平安二字值千金,其实健康无价,又何止值千金呢?
其实经历过大风大浪,大波大折,大起大落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平安二字的分量,真正能珍惜过一种平常的生活,但往往现在很多人,对联上写着平安,而真正生活起居上面,却一点也没有养生常识,做得一点也不让人心平气安。
平安只是一个美好的结果,你要看到平安的原因,就是要截肢欲望,种好因才能得好果,你不注意饮食养生,怎么能够得到平安健康的身体呢?
你如果不懂得这些养生道理,你又如何真正地孝顺父母,把平安真正送到父母心上去呢?
我们看到很多家里孩子,在过年节时,拼命搞大鱼大肉送给父母吃,一整桌菜,没有一两个青菜,如果是健康的明眼人,就能够看出这不是在孝顺父母啊,是在折腾父母。
只有少荤多素才是真正需要的。
现在很多人饮食是为欲望而食,而不是为健康而食。
他们以为搞个千把块钱的龙虾就是孝顺父母,没有健康的常识,把父母吃出痛风高血脂来,原来自己就是始作俑者。
讲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见,如果碰上了心胃疼痛,食饮堵塞肠道,瘀血阻滞脉管,怎么办呢?
有一个古方,出自《医学金针》,叫做丹参饮,就有丹参、檀香、砂仁三味药组成,专门治疗心腹诸痛,属于半虚半实的。
大家如果有前面养生方面的只是,就知道这个处方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丹参能够补血活血通脉治心,砂仁能够行气化湿降胃治胃肠,而檀香却能沟通心胃之气,是沟通胸腹气机的桥梁。
心脉得通,气机得顺,肠腑得降,那么一些饱食食积引起的心慌心闷心腹痛之感就消除。
大家看这养生常识重不重要,你知道这疾病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会心腹痛,你就知道如何去设计处方,更知道怎么读懂古方活用古方。
所以《药性赋》上说,檀香能够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道理就全在这里。
我们碰到一些老胃病,经常吃伤胃肠,暴饮暴食,引起胃部刺痛,甚至引起心慌的,但见病人唇紫暗,舌下有瘀曲的脉络,这都是久病必有瘀,久病入络的表现。
我们就可以选用合方治疑难,有个病人四十多岁,胃脘部刺痛还胸闷,这是胸胃同病,用丹参饮加上金铃子散跟失笑散。
到后面我们会讲到元胡,金铃子散由元胡配金铃子即川楝子,是专门治疗气滞疼痛的效方。
失笑散由蒲黄配五灵脂,是专门治疗瘀血疼痛的效方。
这样周身之气滞得疏散,血瘀得化解,疼痛自除。
-----------------------------
你可以学一下疏泄肝胆气机三招。
拍腋窝。
敲胆经。
按太冲。
口苦、咽干,乳房还有些增生,大都是肝胆气机郁滞,所以要参参:
第一我不敢老是生闷气,这气憋在胸中,就像气球一样,要少跟人较劲赌气。因为气机堵塞日久后,就会形成各种淋巴结,梅核气,咽喉息肉,还有乳腺增生。
它们看似病变在不同部位,其实肝气郁结这条病机是相同的。
不要怕藤上的西瓜,要断其藤。
-----------------------------
膝为筋之府。
有个病人过度用眼后,症状跟你一样,他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相信过度用眼会引起膝盖痛,中医来解释很简单,就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膝为筋之府。
眼睛消耗太多肝血,膝盖骨的精油就会被抽上去用。
所以给他用上养筋汤,再教他跪膝,赤脚走路,引气血下行,很快就好转了。
-----------------------------
土虚木摇,阴伤风动
所以滋水涵木,培土固木,稍微佐以平肝风,是治疗一般头摇风动的大思路。
身上长了多余的疖肿,一般是脾主肌肉功能出了问题,所以大思路上要升脾降胃,然后因人而异。
这三个合方组在一起才七味药,就把他胃部刺痛感消除掉了。
在商业领域里有强强联合做大经营的现象,而在医学领域里,只要方向目标一致,也可以强强连合,通过合并处方来治疗疑难。
这就是以后我们要讲的合方思想,一般我们讲中药,是要经过五个阶段,这些阶段都是有次第的,一步一个台阶,就像由小学读到初中一样。
第一个台阶是单味中药,你要把每味中药当成像做毕业论文那样来研究来拓展思维,把这味中药的触手发挥到最远处最淋漓尽致,就像我们现在讲《药性赋》。
第二步是中医对药学,就是药对,像这元胡配川楝子,蒲黄配五灵脂,木香配砂仁,荆芥配防风,麻黄配桂枝,全蝎配蜈蚣,这些都是黄金组合,就像打虎亲兄弟,上场父子兵一样,他们能够共同配合,加强药效,能够善用药对,往往就可以很快地把方子的加减理顺。
所以到第二步我们可以讲药对学,大家可以参考《施今墨对药》。
第三步是讲药阵,由三味或者四味药组成的一个小方阵,也能够协同作战,提高疗效。比如安神三药,枣仁、合欢皮、夜交藤,通脉三药葛根、丹参、川芎,解郁三药香附、郁金、玫瑰花,养脾三药山药、芡实、炒薏仁。
当你把这三药搞得炉火纯青时,你开起处方来,有时随便因脉势,病人的病症特点,联合组成几个药阵,就把病机脉势照顾到了。
第四步是方剂学,即汤头。
一个方子开始,有君臣佐使,有主从先后,有方向方法,就像一个公司单位一样,已经开始有生命力了,所以必须用理法来统这汤头。
第五步就是讲合方,就像我们今天讲这但丹参饮合金铃子散跟失笑散,治疗心胃瘀滞疼痛一样,它们三个小方子,同时加强气机流通,使大气一转,疼痛乃散。
当然还有柴胡平胃散,升肝降胃,桂枝四物汤,强心养血,四逆四君子汤疏肝健脾,这些都是非常常用的合方。
因为你碰到很多疑难杂症,并不是单个汤方能包揽得了的,所以《黄帝内经》说,要杂合而治,各得其宜。
很多老中医到后来,都是善用合方的高手,所以以后我们会在讲案例里头点到,这时大家要多留一份心,虽然我们现在是在讲单味药,其实在讲课过程中,我们经常把药对学药陈学,方剂学,合方学,这些精深的药物只是都融进去讲了,所以才长篇大论,都是想让大家提前多些了解。
好檀香这味药,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鹿角。
6、鹿角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檀香这味药,檀香跟沉香、降香一样,是贵重的理气药。
产于印度,我国的海南也有,这种生产于热带地区大森林里头的木柴,常年接受雨湿的洗礼,具备有强大的芳香化湿之力,真是有其地域必有其药气啊!
我们前面说的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湿热容易熏蒸的地方,也会产生很多这类芳香化湿之品,这是大自然中的阴阳之道。
天生一弊病,如湿热必有一物以克制之,如芳香行气化湿之品的药材。
所以你在什么地方行医,就要找出当地的特殊环境,然后找特殊药物对治之,这个在中医里头叫三因制宜,即:
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因天制宜。
现在很多中医爱好者,以为中医的精华仅仅是辨证论治,以人为本,那只是最基本的中医,如果你再往前走,那中医更要因地制宜,因天制宜,即因时制宜。
地域环境差异,会有不同病,东西南北高山低谷,都会有不同的疾病趋向,四时节气变化,空气污染重的地方,跟大自然空气清新的山村又是不同的。
所以为何在城市我们用宣降肺气的思路很多,在山里头用驱逐寒湿的药物偏重,在沿海地区则用芳化淡渗湿浊的药物偏多,在人们住高楼很少接地气的,就要多用健脾和胃的药。
你如果懂得天时地利,再结合具体的病人,那你治起病来,往往有意外的收获跟惊喜。
所以为什么有些病人在沿海湿气脚病重的,一到内陆去,地方干爽,不药而愈,这提示我们要在病人身体制造一股土气,这样内地土厚,则可以渗湿,同时要把身体的风气提拔起来。
风也能够胜湿,风能令水干,能够把下注的水湿宣通开来,不留着为病。
所以大家学檀香,要学到广东湿热地带的用药特点,出了凉茶清热,跟更要懂得用芳香之品来化湿,不然只是清热不化湿,随后湿浊腐败瘀又会产生热。
所以大家看为何中医有个治疗大便粘腻通而不畅的香连丸,非常好用,就有木香跟黄连两味药组成。
如果你能够了解湿热的地域性,你就知道这汤方设计出来是多么地高明,大家想想,湿热大都是在岭南沿海地带,偏下的,所以人体湿热大都从肠道膀胱那里开始。
中医治湿热必然要像化学分析一样,把它分解开来,各个击破。
我们前面讲黄连,就知道它能从咽喉一直消毒解毒到肛门,降热之功殊胜,而且又能够厚肠胃。
而木香这类芳香之品,行气化湿健脾,所以湿阻气机,肠道粘滞不畅,解木香行气之力,皆可畅达之。
当然你也可以用些檀香,檀香乃理气要药,更是难得。但不管你用什么香,你都要把握住着病人是湿重,舌苔白腻,脘腹痞塞,还是热毒重,口苦,眼红,舌尖红。
如果是湿重,我们木香、檀香、藿香、砂仁、蔻仁,这些行气芳香之品一一都可以上。
如果是热重,黄连、黄芩、大黄、龙胆草、苦参,这些都可以上。
所以中医你能够学到这点,把湿热分析开来,再去用药,测其轻重,各个击破,那治病就变得不复杂了。
中医的道就在这里,不传之秘也在这里,难怪古人说,中医之秘全在于加减变化剂量拿捏,你如果传方传药不传剂量,不传加减变通,那等于没传。
所以大家学檀香就要学到芳香行气化湿这方面,学黄连就要学到清热解毒燥湿排浊这方面。
这样每个药物都可以代表一种理法,这样你越学就越有趣,越学也越轻松。
真正的学习是应该由万物学到三的层面,再学到一,最后执简驭繁。
你就可以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药王识药越多越好。
相反你如果由一到三,再学到万,最后收不回来,那就越学越乱,越理不顺。
这样一个方子都不能够变通使用。
讲檀香时,我们顺便跟大家讲一个单用檀香治顽固胸腹痛的案例,大家知道火神派的创始人郑钦安,知道他善用姜桂附,但很少人知道他更善于用芳香行气的药。
有个中年病人,经常在外面抬轿子,冒风淋雨,贪凉阴冷,饿时三餐不续,饱食暴饮暴食。
这样日久胸脘疼痛,腹中胀满,呃逆嗳气。
但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无力医治,这一老病一拖就是好几年,实在痛得没办法,就去找郑钦安,问他能否开一个不用花什么钱的方子,又能治好病的?
郑钦安诊完病后笑笑说,有一招不费分文,却可愈病。
现在街头正有一家富人在做家具,在做家具过程中会有很多家具的木屑,你去讨要一把木屑,每次用一钱左右,再加上五片生姜送服,十天后你再来找我看看。
这病人半信半疑,原本准备花点小钱来治病,想不到这个医生居然弄个不花钱的招法,但想到人家也是名医,就遵循去做。
十天后病人兴高采烈,不是来看病,而是来道谢,说,多年痼疾霍然而愈,并问这是为何?
郑钦安笑笑说,原来富翁是用檀香木打造家具,檀香能够疗心气胃痛,芳香善走,乃理气要药,凡沉寒冷气在胸腹,檀香无不善通之。
再加生姜来煎汤送服,取生姜一方面发散风寒,另一方面降逆止呕,这样寒从外散,肠腑中逆气得以温降。
这样辛开降浊,就像盘古开天辟地一样,清升浊降,切中病机,不费分文,把多年顽疾治愈。
难怪古人说,竹头木屑,皆利兵家。
这句话可以放在中医里头来说,竹头木屑,皆利医家。
大家都知道,很多檀香的药品来源,就是在制造檀香家具时,留下的碎木柴,这些边角废料,看似于家具无用,但于人却有大用,真是天生材物必有用啊!
而竹头更是大药,竹茹就是竹子里取出来的,能够降逆止呕,治疗热呕胆胃不降。
中医就像一个领导,各种人才都要收罗尽用,难怪韩愈讲他的人才观时说,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兼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之良者也。
借助良医不弃药材,俩表示一个领导者应该重视用好每个人,就连竹头木屑都有它的大作用,何况一个人。
但很多人不好用,就像很多药一样,一方面你就要懂得切中病机,另一方面跟更要懂得炮制药材,就像教育人才。
如同做锄头的柄是最好的木材,你如果不把它削得跟锄头相合,那也做不成锄头柄。
温阳的附子,燥湿的半夏,华顽痰的天南星,如果不通过适当地炮制,它们的烈性就容易引起人不舒服。
就像烈马如果不驯服,不装上一个缰绳,就不能成为千里宝驹。
一旦你能够用活这味药,折服这个人,训练好这匹马,那么它们在你手中就能发挥到让别人看到惊奇的效果。
所以你们看似是在学习一味一味药,而我们却是在跟每位兄弟促膝长谈,相互交流。你们看似在用每一味药,而我们则是在把每一味药训练成像自己手足一样。
这样需要它时,它自动就会过来,所以大家学药,要把药物当成自己的朋友手足,跟它们谈心,才能真正把药物最微妙之处发挥出来。
好下面我们来看鹿角。
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前面我们讲到鹿茸,知道鹿茸跟鹿角只是不同时期的产物,鹿茸是还没有完全骨化的嫩鹿角带茸毛,而鹿角已经是骨化了的雄鹿之角,切片后称之为鹿角片。
偏重于强筋健骨补腰肾,鹿茸则偏重于壮阳升发,益精血,鹿角可以做鹿茸的代用品,但效力更弱,价格相对便宜些。
在《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鹿茸气体全而未发泄,有一团精血阳气,所以直接壮人元阳,益人阴血更胜一筹。
鹿角已经长成高大得像珊瑚那样的角,阳气精血已经透发至顶,善于托疮毒,消散痈肿。
所以气血不足的各种恶疮积血,身体长不出新鲜气血来推掉陈着的,就用鹿角帮忙身体气血往外一定,把疮毒托散出来。
大家明白这个药性取象,就知道《名医别录》上说鹿角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的道理,同样利用它这股往上往外顶的气。
鹿角还可以治疗恶性留积在少腹中,腰脊背上,所以《名医别录》中说,鹿角除少腹血痛,腰脊痛,折伤恶血。
我们现在要从上往下来理顺鹿角是如何把瘀积顶出体外的,通过这种作用趋势来治疗哪些疾病。
第一顽固头痛,有个好病人长期头部疼痛,遇风冷加重,郁怒时也头部拘急疼痛,总是不解。
双关脉郁,寸部不足。
根据中医郁者达之,不足者升提之的道理。
给他用逍遥散加鹿角,逍遥散总解诸郁,鹿角把阳气往头上一顶,使风寒散出体外,病人服完头痛大减,烦闷顿消。
这里就用到鹿角来引药至巅顶,以头角来通头角,古人认为巅顶之上,乃诸阳汇聚之所。
鹿因为乃至阳之物,其督脉阳气直冲巅顶,化为余角。所以直接用这种顶冲气血之力,来帮下陷脉势提起,使脑部气血得到供足,那风冷自然就散出。
所以屡用逍遥散难以治愈头痛,加一味鹿角,就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第二妇人乳痈乳腺炎,有个鹿角的单方,就是用鹿角直接锉下来的粉,每次到5克,以黄酒冲服,治疗妇人乳腺炎,颇有效果。
李时珍说,鹿角生用则偏于行血散热,消肿辟邪,熟用则偏于补益肝肾,强筋活血,如果熬成膏霜来用,更重于滋补精血。
所以用鹿角直接生用磨粉,可以治疗疮肿,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内服可以疗疮肿,外用涂抹也可以治冻疮,都取它消肿透邪,散热活血的功用。
在中医药文摘汇编里头提到,乳房肿痛,乳汁不下,或者乳汁减少,气血不足,不能够把乳汁托出来,推陈出新,这时直接用鹿角霜三钱,水煎剩下小半杯,再用黄酒四两温服之。
肿痛的乳房,不通的乳汁就会如同泉涌般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鹿角霜,是鹿角熬胶后剩下的残渣,功用必鹿角稍微差一点,但更平和,而且价格更实惠。
即使它是残存的鹿角,一方面能滋养阴血,另一方面还具备有顺其性,把气血往外顶的作用。
大家看两只雄鹿在一起斗,是不是以角相互顶撞呢?
这是一股阳气透发之象,对于妇人乳肿乳汁不肯出来,中医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气血不足,没得乳汁,另一方面虽然有乳汁,但瘀在那里,顶不出来,就像泉水一样,你要泉水能流出来,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泉水,第二沟渠要通畅,你不能把沟渠堵塞了,那泉水照样流不出来。
所以这两个条件一旦具备,泉水常年都非常流畅,而鹿角霜一方面由于是熬胶剩下的残渣,它具备有鹿角胶滋补之性,又同时具有鹿角往外透顶之势,杂家上用黄酒来助药力,就可以把乳房里的管道经脉打通,让乳汁涌出来。
所以不管是不通,还是不荣,这一味鹿角霜,都同时照顾到,而且药性平和,易于服用。
用鹿角时,大家要注意三点。
一阴虚阳亢者,忌服。
二无瘀滞者,忌服。
三胃火牙痛者,忌服。
大家只要稍微想一下鹿角的个性,就知道为何这三方面要避开。
它是一团阳气往上往外顶,连头顶的风冷可以顶出,乳房的痈肿堵塞可以顶出,一派阳刚之力,所以你属于阴虚火旺,体内物瘀滞,或者胃火亢盛,都要慎用此药。
第三治疗肾虚腰痛,命门火冷。
在《肘后方》中记载,肾虚腰痛,严重的像是被针扎锥刺一样,连转动都不能,《黄帝内经》上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府将坏矣。
人体的腰应该像门轴一样常能够动摇,就不会被湿浊所腐败侵蚀,一旦不能动摇了,中医认为是阳主动功能减退,所以各种瘀血痰湿才停留在上面,结果阳气越虚就越不能动。
就好像我们刚住进山里头来,这些老屋已经有数十年没人住了,老屋的门枢你去转摇都转不动了,甚至门枢背后都出现了被蛀虫蛀过的痕迹。
虽然会所户枢不蠹,但你如果屋子久没人住,户枢照样会被虫蛀。
虽然说人体膝关节要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肩关节,颈关节最灵活,但你如果长期久坐不动,不去转摇运动,这些最灵活的关节,到最后也会变得死板僵硬,屈伸不利,一派风寒湿蒙蔽上去,就像久不住人的门户,连关都很费劲,堵满了瘀积。
久不锻炼的腰脚,瘀血痰浊都沉淀在那里,代谢产物排不出去,慢慢地就废用了。
有句话叫用进废退,你不用它,在新的房子很快就报废了,你一辆最好的宝马多年没用,那就形同废铁。
古人因此就看到了阳主动的重要,你之所以会有瘀血痰饮这些阴性物质沉积久不去,是因为阳主动的功能没发挥出来。
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说白了就是一派阴成形的瘀滞堵在那里,不管是痰饮还是瘀血,都要靠阳化气的功能提气,把它们清走掉。
所以我们住进来一个月后,这门每天开开关关,很快就非常滑利,像新的一样,哪种难以动摇开合的涩滞之象全没了。
所以提高们的阳动之性很重要,这样们就不容易报废,故提高腰的阳动之性,也很重要,这样腰就不会僵直板硬,不会僵硬难动,屈伸不利。
那么如何提高腰的阳动之性呢?
《肘后方》中就直接用鹿角,碎成粉屑三两,在锅里炒黄,然后研成细粉,每次用温酒送服一钱左右,每日三次,那么肾虚腰痛,不能动摇之象,那种锥刺针扎之感都会一一消失。
这就是鹿角乃天下阳兽的至阳汇聚之处,能够直接补人腰椎督阳,令阳主动功能加强,那么腰部周围的败精死血就留不住了。
所以为何我们经常要跟病人说,每天保持一个小时的慢性持久耐力运动,不仅胃口开,而且睡眠好,这才是真正给你身体充电的最好方式,你不能老是在用身体,而不注意给身体充充电啊!
废弃门户都会被虫蛀,转摇不能,何况废气的关节,不爱运动,那更加转摇不动了。
你不能够只靠鹿角来帮你腰部阳气鼓动,你更要靠自己的运动,靠天靠地靠外物都不是最好的,靠自己能动才是最彻底的。
所以碰到一些顽固腰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的,我们在用肾着汤的同时,还可以叫病人以酒冲服鹿角粉,这样回复更快。
为何《药性赋》上说,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真正能固密精髓的靠什么?
靠阳气啊!
因为《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阳主的是固密,就像阳气虚,百邪就会入体,阳气一足,固表金钟罩就会自动修复,百邪不侵。
阳气虚的人,一个杯子都抓不住掉在地上,你抓一样东西能够把它固摄住,靠的就是阳气,同时你要把你的精华固摄在腰部,靠的也是这股阳气。
故《杨氏产乳》中提到,妇人腰痛,鹿角屑炒黄,研粉,用酒送服,每次一小勺,每天服数次,便愈。
这个古方可以说是《药性赋》“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好这节课我们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来讲米醋。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推荐阅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栀子玄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升麻腻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0(金箔茵陈)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1(瞿麦芒硝)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2(石膏前胡)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滑石天门冬)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4(麦门冬竹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5(大黄黄连)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6(淫羊藿白茅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7(石韦熟地)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8(生地赤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9(白芍牵牛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0(贯众金铃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1(萱草根侧柏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2(香附地肤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山豆根白鲜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4(旋覆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5(荆芥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6(天花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7(地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8(昆布)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9(淡竹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0(牡丹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知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牡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贝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桔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黄芩)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槐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常山葶苈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寒性药总结回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荜拔)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0(生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1(五味子海狗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2(川芎续断)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麻黄韭菜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4(川乌天雄)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5(川椒干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7(白术菖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8(丁香高良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9(肉苁蓉石硫磺)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0(胡椒薤白)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1(吴茱萸灵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2(荜澄茄莪术)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砂仁附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4(白豆蔻乳香)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5(红豆蔻干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6(鹿茸虎骨)
药性赋选讲的书籍版本:
中医普及学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