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
丁香Dingxiang
CARYOPHYLLIFLOS
别名
洋丁香、丁子、公丁、公丁香、丁子香、大花、如字香、雄丁香、瘦香娇。
来源
丁香药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中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海拔-2,米。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我国海南、广东等省有栽培。国外主产于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岸国家。以桑给巴尔岛产最大,质量佳。
丁香花蕾
丁香干燥花蕾
丁香花
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丁香的花蕾及果实既可作为香料,也可药用,是中药中常用的温里药,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花蕾入药,药名为“丁香”或“公丁香”;果实入药,药名为“母丁香”或“鸡舌香”。
“丁香”或“公丁香”
“母丁香”或“鸡舌香”
观赏丁香:来源于木犀科丁香属,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气袭人,故名“丁香”。丁香属植物有30多种,其中我国有24种,另有许多变种、杂种及品种,有9种以上颜色,最常见的是紫丁香(SyringaoblataL.)及其变种白丁香(SyringaoblataL.var.albaRehder)。
观赏丁香一般不药用,枝条入药,清肺祛痰,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
1.用于呃逆,呕吐等症
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
2.用于脘腹疼痛
丁香温中散寒,又能止痛,可用治脘腹疼痛,可与肉桂、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用于肾阳不足、阳萎、脚弱及寒湿带下等症
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外用有温通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常与肉桂等分,研末同用。但也要注意的是,丁香辛温香燥,易伤阴助火,故热证及阴虚火旺者慎服,且不可与郁金同用。
药理作用: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其水提物、醚提物均有镇痛抗炎作用;丁香酚有抗惊厥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好的杀螨作用;另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腹泻、利胆和抗缺氧等作用。
药物趣谈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
现代应用
丁香由于具有特殊而温和的芳香气味,是很受欢迎的一种食品调味料。丁香一般制成干燥花蕾、丁香粉和丁香油等。丁香经日晒或烘干,以去除水分,然后用玻璃瓶或瓷器瓶密封即得干燥花蕾。利用粉碎机对干燥花蕾进行粉碎过6o目筛即得丁香粉。丁香的花蕾、果实、茎叶均可提制丁香油。经水蒸气蒸馏而得,出油率为15%-20%。丁香花蕾油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有浓郁的丁香花香气。
丁香在食品加工上,主要用于肉类、糕点、腌制食品、妙菜、蜜饯、饮料的加工制作以及配制其他一些调味品。丁香在轻工业、制药行业中应用广泛,从丁香花提取芳香油除了可用作香精香料添加到食品中,也可用于化妆品、牙膏和香皂中。
此外,桃金娘科植物常绿乔木丁香树的干燥花叶,暴马丁香亦可作为中药药材,其叶可制茶,药理作用为养胃抗菌,健胃驱风,温中壮阳,下气降逆。
下期再会
稿件提供/药学院
文字/周银丽李莎莎
排版/巩明月
审核/王立娟
药学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