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们在采摘野果、采集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开始对接触到的植物药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一些中药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可能已经在先民中广为流传和使用。《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多达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物达种。这些中药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中药称谓虽属神奇,但考究其名的来历,都有它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中药命名的主要方法有多种,有以药物生长和采收时间、产地、人名、形态、颜色、气味、入药部分、特性功用、民间传说故事、外来药物、因避俗雅化而命名等。下面具体介绍各种命名方法的原则及其代表药物。
上期我们谈到中药以时间命名、以产地命名、以人名命名、以形态命名、以颜色命名等命名,这期我们接着说:
以气味命名按气命名者,如木香原名蜜香,《本草纲目》云:“因其香气如蜜也。”而臭梧桐、鱼腥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得名。
据味命名者,有酸味的酸枣仁,苦味的苦参,甜味的甘草,辣味的细辛,咸味的咸秋石等,皆以味而得名。又有五味子,《新修本草》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据气、味命名者,如豨签草,《本草纲目》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麝香、沉香、茴香、藿香及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
中药“金牛胆”,形似牛胆,色金黄,味甚苦,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
以入药部位命名
植物以根入药的有葛根、山豆根(根及根茎)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大血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等;以皮入药的有陈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花入药的有菊花、玫瑰花、旋覆花等;以种子入药的有马钱子、葶苈子、白芥子等;以矿石入药的如朱砂、赭石、滑石等;以动物某部位入药的有蝉蜕、地龙、鳖甲、龟板、鹿茸等。
以特性功用而命名
按特性命名者,如凤仙花子,又名急性子,因其结荚成熟后,稍加触碰,即果荚迸裂,褐色细子蹦出,状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又如羊踯躅,是有毒的麻醉止痛药,《本草经集注》释云:“羊误食其集,踯躅而死。”
按功用命名者,如骨碎补,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如益母草,清代张秉成《本草便读》云:“益母草消疥化水,是其所长。以产妇必有癖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其他如寻骨风祛风邪,伸筋草舒筋络,决明子明眼目,合欢安神志,防风御风寒,皆以功用得名。
按特性、功用命名者,莫如王不留行。此药通经下乳之力特强,李时珍释曰:“性走而不住,虽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但王不留行还有敛、守之性,《本草经》言其有“止心烦、鼻衄”之功,《名医别录》称其有“主金创、止血”之效。可见其兼有活血、止血的双向性功能。故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云:“命名之义亦奇,吾身有王,所以主吾身之气血及主气血之留行者。气血之留,王不留,则留者行矣;气血之行,王不行,则行者留矣。顾血出不止与难产无乳者,两可用此,其义自见。”如此,药名含义当为“王不留”、“王不行”,分别针对经闭、乳少、难产与鼻衄、金创出血,则药之双向“主治功力,其可迎刃而解”。此说较为确切地诠释了寓于药名中的特性及双向治疗作用,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认识的进步。
以民间传说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经文人学者加工后,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医药学家又将其引入医药著作,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相传与大禹有关。《本草纲目》卷十引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禹余粮,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余粮者,本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传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又如蛇衔,《本草纲目》卷十六引刘敬叔《异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一蛇衔一草着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也。”从中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
以外来药物而命名 不少外域传入中国的药物,往往冠以外域的标记。从其“胡”“海”“番”“洋”等特别标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外域药物传入的时代及方域。冠以“胡”字的药物,多为两汉、西晋时由丝绸之路传入,如胡豆、胡麻(即今之芝麻)、胡瓜(即今之黄瓜)、胡荽、胡芦巴等。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如海棠、海枣、海风藤、海桐皮等。冠以“番”字的药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鳖、番泻叶等;冠以“舶”字,如舶硫黄、舶乳香等。冠以“洋”字的药物,多为清代从海外引入,如洋参、洋姜、洋葱、洋芋等。更有一些药物直接冠以国名,如石榴,是安石榴的简称。西晋·张华《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得安石国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是古波斯的属国,又作“安息”,常用的芳香开窍药安息香,亦从彼国传来。再如活血良药红花,原名番红花,番同“蕃”,音播。《本草纲目》卷十五“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西番即吐蕃,是公元7~9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其他如波斯白石蜜、倭硫黄、高丽参、花旗参等,皆标有外来的印记。
因避俗而命名
古代讳饰文化对药物命名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少药物因避俗语秽词而雅化其名。中药多为天然物品,取材范围甚广,一些日常废秽之物亦常取之入药。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曾说:“牛嫂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然而此类药名若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故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雅化其名。如鸽粪,因其屎皆向左盘曲,而称作左盘龙;人乳,因道经称久服可以成仙,故名为仙人酒、蟠桃酒;人粪,经加工后是救治温病高热神昏的要药,便据其色、依其形,而美其名曰金汁。其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鼯鼠屎唤五灵脂,鸡蛋膜谓凤凰衣,人尿曰轮回酒、还元汤等,还有人中黄、人中白皆属此类。
另外,有些中药的别名也很耐人寻味。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国老,故又称“国老”;大黄泻下作用猛烈,功大力专,好似勇猛无敌的将军,故也称“将军”。
中药之名简,而其意赅,不仅与中药之形色气味相关,更与古人所处的地域、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环境、民俗、中医药地位等因素密不可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取象比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安徽朋汤义)
至信中医门诊部有国医大师、广东省名中医等专家教授出诊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提供常见病、疑难病、慢性病、多发病和亚健康的诊疗与防治。
欢迎前来咨询!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