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用药的四种结合
一、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即动药和静药有机地配伍应用。所谓“动”,系指药物性能多走而不守,如行气、活血、通下、利水、辛温助阳等药皆属之。所谓“静”,是指药物性能偏于呆滞,如益气养阴健脾药物。动和静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相反又相成。犹如气功锻炼,无论是动功或静功,有一个基本要求:既动中求静或静中求动,达到动静结合。较好的处方也应体现这一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很多处方都体现了动静结合。例如大黄?虫丸、小青龙汤等,就是动静结合的代表方。大黄?虫丸以大黄、?虫、水蛭、桃仁等大队的动药和地黄、芍药、甘草等静药配伍,体现了活血逐瘀为主、养阴扶正为辅的动静结合;小青龙汤以麻、桂、辛、姜等动药同五味子、芍药、甘草等静药配伍,是以解表散寒化饮为主,酸甘化阴为辅的动静相合。在近代一些有效的方剂中,也多能体现这一点。一般来讲,虚证患者处方应以静药为主,动药为辅,体现静中求动,只有静中求动才能补而不滞;实证患者处方应以动药为主,静药为辅,体现动中求静,只有动中求静,才能泻而无伤。当然,新病邪实属于“急下存阴”者又当别论。至于虚实夹杂之证,依据病情的标本缓急,动药和静药的具体应用,又当因人因证而施。(一)静中求动以生脉散加石斛(或元参)、丹参、甘草及小量枳壳、厚朴组成基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患者,证见舌红少苔(或根中薄黄苔)、舌体胖,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等症。低热不退者加银柴胡;舌红无苔者加乌梅;兼大便溏者加怀山药、薏苡仁;大便秘者加小量大黄;咳嗽久不解者加百部、紫菀、桔梗、薄荷;感染发热者加鱼腥草、板蓝根。临床应用颇能应手。(二)动中求静或动静并用适用于邪实正未大虚者。例如肝病或肾病腹水患者,如果是第一或第二次出现腹水,邪实正未大伤,用药治疗每以五苓散加大腹子、大腹皮、炒莱菔子、佛手、麦芽、丹参、赤药、党参、甘草等组成基本方。腹水明显、小便极少者,二苓、泽泻用大量,或更加冬瓜皮、木通、茅根之属,甚者加用二丑。待小便增多,腹水消除大半后,再减少动药之量酌增静药以扶正。近些年来,治疗肝、肾病腹水患者多例,每依上方加减取效。二、升降结合升降结合,即上升药与下降药有机地配伍应用。常用升清药如升麻、柴胡、葛根、桔梗、荷叶等;常用降逆药如赭石、半夏、苏子、大黄、沉香、柿蒂等。《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脏腑气机的升降。张锡纯氏引述黄坤载一段话:“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61页,年版)。因此,在治法上的降逆升清,应成为调整体内气机升降紊乱的主要手段。气虚下陷者,治宜益气升清;冲胃气逆者,治宜降逆纳冲,这仅是就病机较为单纯者而言。若久病虚实错杂、气机紊乱于中者,在治法上又宜升降并用。(一)降胃寓升临证用于肾虚气火上逆、经久不愈之较顽固性牙疼,每仿东垣清胃散化裁。药用:熟地(或生熟地并用,宜大量)、丹皮、生石膏、大黄、升麻、细辛、白芷、青皮、甘草等组成基本方。本方重用地黄益肾养阴纳冲,是为主药;辅以石膏、大黄清热降逆泄浊,升麻、白芷、细辛升阳散郁止疼;佐丹皮、青皮凉血清热疏肝;使甘草和中。肾气复、肝气平,郁火清,冲胃之气火不再上逆,而牙疼可止。(二)升清寓降临床常用于久病体虚气机升降紊乱之慢性胃病患者。胃气宜降,慢性胃炎患者胃气多失于和降,治宜降逆和胃;胃下垂患者多气虚下陷,治宜益气升清。若久病虚实夹杂、气机紊乱于中者,升降又宜并用。曾治患者李××,女,44岁,教师。因患胃下垂、十二指肠炎、贫血原因待查等多种疾病,久治不效,邀余诊治。胃下垂至盆腔、髂骨下5~6厘米,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立方毫米,血色素9克%;尿常规:蛋白(+),白细胞(+)。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多囊肾。证见面色萎黄少华,精神萎靡,胃痛、小腹部重坠,短气,不思饮食(日进流食约50克),嗝逆,嗳气,泛酸、夜不能寐,大便秘结,常5~6日一行,舌暗紫,尖边有瘀点瘀斑,苔根中薄黄腻,脉细微弦;左寸关稍旺。辨证为久病气阴两伤,中气下陷,湿瘀交阻于中。治宜益气升清、化瘀泄浊,方以补中益气汤(减白术,以枳实易陈皮)合丹参饮更加大黄(小量)、黄连、柿蒂等。守方治疗一月(随证略有加减)。症状大部消失,饮食增多。两月后恢复了工作。三、敛散结合敛散结合,是收敛药与疏散药结合应用,亦称敛疏兼施法。常用收敛药如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白芍、乌梅、赤石脂、罂粟壳等;常用疏散药物,包括疏肝理气药及某些疏风解表药。气耗散者,治宜敛而固之,气结于内者,治宜疏而散之,这是指病情较为单纯者而言。有些患者病情复杂,既有气阴耗伤治宜扶正收敛的一面,又有气机郁结治宜疏散的一面,因此敛和散又常配合应用。(一)疏散寓敛临床常用于以下病证:①用于虚人外感后病情缠绵久不愈者。患者有恶寒鼻塞,周身不适等外证,用一般解表药不效,若脉见弦大重取无力,舌红润舌体较胖者,治宜在解表方药中,适当加入收敛扶正之品,每能收到好的效果。临证常以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更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敛之(徐灵胎、张锡纯等谓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治验良多②用于咳嗽久不解者。每于相应的辨证处方中加入小量炙麻黄(或薄荷)合五味子(必要时更少加罂粟壳),一散一敛,以适应肺气之开合。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意即指此。(二)敛中寓散例如久病腹泻患者,每多见有脾肾两虚、肝气郁滞等临床表现,如大便稀溏日2~3次,腹部重坠或满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治法常以益脾肾收敛固下为主,佐理气疏散之品。偏寒湿者,每以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化裁,温敛之中寓疏;脾阴不足证兼湿热者,每以缪氏资生丸加乌梅,养阴健脾、敛中寓散,此皆有敛散结合之意。四、表里结合这里所说的表里结合,并非指表里双解,而是指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例如对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的治疗中,在应用养血舒肝健脾益肾等治法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表散药,借以达到和调表里,提高疗效之目的。(一)用于血虚肝郁之胁背疼痛选用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元胡、柴胡、桂枝、秦艽、甘草等组成基本方。舌质暗紫血瘀证明显者,加桃仁或乳香、没药;气虚者加党参;苔腻者加藿香,薏苡仁之属。于大队里药中加入桂枝、秦艽等。乃借风药以畅达肝气,调畅表里气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二)用于慢性肾炎患者有些慢性肾炎病人,尿中蛋白常久不消除,若肾功能尚好,又无外感等临床表现者,每在补益脾肾祛湿活血的基础上酌加风药,借以提高疗效。如选用黄精(或地黄)、山药、芡实、五味子(或萸肉)、白术、茯苓、泽泻、石苇、丹参、白芍、蝉衣、防风(或少加羌活)等组成基本方。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肾阳不足者加仙灵脾、巴戟天;阴虚阳亢者加龙骨、牡蛎;血瘀明显者加当归、红花;食欲不振者加佛手、焦三仙。于大队里药中加用一些疏风药,一则除湿,二则取其有预防外感、增强免疫机能之效用。全国名老中医大师张炳厚对临证用药配伍思路研究中医临床离不开方剂配伍,方剂配伍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剂量的药物配伍而成。一般分为君、臣、佐、使四部分。药物的功用各有长短,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扬其长而避其短,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更加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方剂配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是中医学术继承工作中的难点。张老临证中不仅辨证精准,其遣方用药也十分讲究,配伍严谨,加减有理有据,因此常常效如桴鼓,现撮要介绍如下。
1.病机同中又有异,类方变化有玄机
张老认为,许多内科杂病存在其基本病机,如胸痹的病机多为心脉不通,咳嗽的病机多为肺失宣降,失眠的病机多为心神失养。基本病机是疾病的共性,但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存在多种促成因素,以胸痹而言,气血亏虚、阳虚寒凝、肝气郁滞、痰热内扰、瘀血阻滞等等都可引起心脉不通;以失眠而言,肝热内扰、阴血亏虚、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等都可引起心神失养。因此张老对此类疾病多采用基础方加减配伍组成类方,其中基础方针对疾病的共性,加减药物针对疾病的个性,以失眠为例,针对心神失养这一共性,以安神汤(炒酸枣仁、川芎、党参、龙齿)为基础方养心安神,根据病机的个性配伍相应药物组成类方,如肝热配伍龙胆草、柴胡、黄芩、生地、甘草,组成舒肝泻热安神汤类方;痰热配伍黄连温胆汤加味,组成化痰清热安神汤类方。又以胸痹为例,针对心脉不通这一主要病机,以疼痛三两三(当归、川芎、鸡血藤、三七)为基础方活血通脉止痛,如肝气郁滞配伍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组成行气活血三两三类方;气血亏虚配伍黄芪、党参、甘草,组成益气活血三两三类方;气阴两虚配合黄芪、党参、玄参、丹参、延胡索组成益气养阴三两三;痰热内扰配伍瓜蒌、半夏、黄连、黄芩、竹茹,组成清化逐瘀三两三。再如肾炎的辨治,张老崇肾虚为本,治疗有补肾八法,而以地龟汤为基本方(熟地、龟板、黄芪、当归、泽泻)滋补肾之阴精气血,若病后体虚待复则加山茱萸、生地组成缓补地龟汤类方;若病后虚损较甚,则加人参、鹿角胶组成峻补地龟汤类方;若肾虚又夹下焦湿热,则加黄柏、知母组成清补地龟汤类方;若肾虚不固、精微泄漏,则加沙苑子、莲须、莲肉、金樱子、芡实组成涩补地龟汤类方。张老类方的灵活应用,守法而不拘于法,尊方而不泥于方,思路清晰,切合病机,容易掌握,很有临床实用价值。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张老认为,许多疾病发病部位特别广泛,可发生于某一脏腑,也可发生于不同经络,或发生于里,或发生于表,欲治某处之病,必须使药力达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正如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张老常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张老临证时非常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以下列举部分张老临床常用的引经药:
脏腑引经药
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
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
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张老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3.引经不限单味药,以方引使还增效
一般来说,引经药常为一两味单味药,单味药虽可引经报使,但其本身的协同治疗作用并不强,某些复方虽然药味多,但性味归经类似,因此可以将整方作引,这样不仅具有引经作用,同时还有较强的治疗作用,从而一举两得。以川芎茶调散为例,本方通常用于外感头痛,张老则打破传统观念,将川芎茶调散广泛应用于内伤头痛。张老认为,川芎茶调散中的药物,除甘草外,皆为祛风升浮药,因此可将此方作为引经方,根据不同病机组成类方治疗各种内伤头痛,不仅使药达病所,而且大大加强了头痛的治疗效果。张老以此思路创制了独特的茶调散系列,如清热茶调散、祛风胜湿茶调散、益气茶调散、补血茶调散、滋肾茶调散等,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以方为引是张老独特的学术观点,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创新与突破,为我们临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4.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
在大队的补药中,加上一两味归经上符合正常气机运动顺气之品,称为“顺其性即为补”,这样不但无碍于补,反而加强其补之功。如在大队行气药中,加入一两味补正之品,不仅防止理气药辛香损正之弊,又可加强行气药的作用,称为“补其正即为顺”。这一配伍思路是张老长期钻研脏腑气机运动、药物升降出入理论中悟出的,并在归脾汤、四磨汤等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得到启发。以归脾汤为例,本方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剂,但方中却伍用理气之木香,其用意即为顺其性即为补,可使本方补而不腻。张老在应用补益剂时多以此思路配伍,如病在肺者,伍厚朴降气行气除满;病在胃肠者,伍木香行气消胀;病在肝者,伍柴胡疏肝理气。以四磨汤为例,本方为行气宽胸剂,方中以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以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以槟榔行气化滞以除满,三药皆为行气理气之品,有耗损正气之弊,故伍以人参益气扶正,使郁结之气散而正气不伤,此即补其正即为顺。张老治疗胸痹的芪桂通阳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清胆利湿汤等方剂均有补其正即为顺的配伍思路。
5.活用药对,相得益彰
药对又称“兄弟药”,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药对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关系,它或使药效增强,或使毒性减低,或两者兼而有之。灵活合理的使用药对,可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张老在临证中常常配伍药对,以下介绍其一些常用的药对:
麻黄-附子:麻黄散寒邪,舒经络,走表;附子逐寒湿,止痹痛,走里,两药同为温药,合用可温阳散寒、通经止痛,张老多用于寒湿痹痛,若合并水肿、寒咳者更佳。
石膏-寒水石:石膏与寒水石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两药相须配对,有清泄实火的功效。由于其退热效果明显,张老在治疗温热病中仍常常用到该药对。
羌活-独活:羌活走气分,气轻性烈,发散力强,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独活走血分,较厚性缓,能通行气血,下至腿足。两药合药,相须相助,张老常用于全身痹痛,或外感病中见头痛项强、全身酸痛者。
蜈蚣-全蝎:全蝎熄风力强,蜈蚣搜风力胜,二药相须配对,有良好的熄风痛络止痛之效。张老多在头痛、关节痛、三叉神经痛伍用,尤其是疼痛时间久而且程度重者。
白及-乌贼骨:白及苦甘性凉,乌贼骨味咸性温,二者均可收敛止血,可协同止血,是张老治疗尿血时的常用药对,对合并有反酸、消化道溃疡者更宜。
生蒲黄-五灵脂:生蒲黄、五灵脂合用有较强的活血散瘀止痛功效,二者伍用名曰失笑散,张老多于诸痛中痛如针刺、刀割样时伍用。
青皮-陈皮:两者均可理气止痛,青皮沉降下行,偏行肝胆之气,陈皮辛散上浮,偏理脾肺之气,两者相配,可调理肝脾气滞所致的胁肋胀痛、胃脘胀痛等症。
覆盆子-菟丝子:两者配对使用,即可补肾养肝明目,又可固摄精微,多用于治疗肾炎蛋白尿。
草决明-石决明:两者合用即可平肝清火,又能养肝明目,张老多用于肝火上炎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或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视物昏花之症,若兼大便秘结者更宜。
土大黄-土茯苓:张老认为,两者相须为用,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多用于肾衰属浊毒内蕴者,长期使用可促进毒素排出,延缓肾衰进展。
6.案例分析
王某,男,58岁,-9-10初诊。反复双下肢浮肿10年,发现肾功能异常1月。症见: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腰痛,足跟痛,手足心热,尿泡沫多,偶有尿痛、尿灼热,盗汗,多梦,纳食尚可,大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服用倍他乐克控制。查体:血压/70mmHg,颜面无浮肿,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浮肿。辅助检查:泌尿系彩超示双肾结构模糊,双肾小囊肿。肾功能:肌酐umol/L,尿酸umol/L,钾5.64mmol/L。尿常规:蛋白++,隐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2.24g。血红蛋白g/L。辨证属脾肾亏虚,下焦湿热,拟滋肾健脾、清热利湿法,处方:大熟地30g,当归10g,龟板(先煎)30g,泽泻30g,黄芪20g,黄柏10g,石韦50g,土茯苓40g,土大黄30g,云茯苓40g,益智仁20g,川萆解15g,覆盆子30g,菟丝子15g,炒白术20g,淮山药20g,炙甘草20g。方解:针对肾阴虚之主证,以地龟汤为基本方滋阴补肾,针对脾虚湿热之主证,加黄柏、石韦、白术、云茯苓、山药以健脾清热利湿消肿,合为清补地龟汤类方。针对尿毒素升高之兼证,使用药对土茯苓-土大黄与川萆解以清热排毒,针对蛋白尿之兼证使用药对覆盆子-菟丝子与益智仁以固涩精微,使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上方药,层次分明,面面俱到。随访中谨守病机与主方,根据每次随访时的症状变化进行适当加减,调治两月后水肿明显减轻,腰痛足跟痛基本消失,尿痛尿热缓解,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至1.2g,复查血肌酐为umol/L。
张老临证,从不墨守成规,总是随机应变,但变中又藏玄机,若不仔细揣摩,总觉变幻莫测,所幸张老常在闲暇之余悉心指点,迷惑不解之处常有豁然开朗之得。张老虽已年近八旬,却有惊人的记忆力,临证时总是于详细辨证后将方药娓娓道来,并且复而不漏,令人佩服。今后将继续苦心钻研挖掘张老的学术思想,不断总结并指导自我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
张炳厚现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较长时间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十余位著名中医专家学艺。从医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医院大内科主任兼肾病科主任。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全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炳厚教授之所以医术高明,在于他酷爱中医事业和对医术的刻苦钻研。他熟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博览医籍,纵各家所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揣摩出一整套自己独特的辨证治疗规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