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秀健康养生1705期走近中医看

功能性痛经

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明显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或腰骶部酸痛不适,严重时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症,影响工作及生活者,称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系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常见于初潮后6个月至1年内或排卵周期建立不久时,亦称为“功能性痛经”;后者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致的痛经。根据功能性痛经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

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功能性痛经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情志所伤、或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引起,并与素体因素、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一定关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运行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前后特别的生理环境变化有关。因为胞宫平时藏精气而不泻,血海由空虚到盈满,变化缓慢,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致影响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由盈满到溢泻,以通为用。若冲任胞宫阻滞,则不通则痛;经气下泻必耗气耗血,冲任胞宫失养则不荣而痛。功能性痛经的发生,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其变化在气血,表现在经期、经前、经后。临床分类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和湿热下注等。故功能性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分为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湿热壅阻证、气血两虚证、阳虚内寒证和肝肾亏虚证。

(一)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痛处固定拒按,经量少,行经不畅,经血紫暗,夹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净后疼痛消失,常伴有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脉弦涩。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g,当归12g,红花10g,赤芍药12g,延胡索10g,五灵脂12g,枳壳10g,牡丹皮12g,台乌药10g,益母草12g,柴胡10g,香附10g。

温宫驱寒套

理容露1号泻太冲、行间、膈俞

疏肝理气养护套+宁心安神御足包

滋阴清火能量素

(二)寒湿凝滞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较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凉,身体困重,胸闷食少,恶心呕吐,舌质暗,舌苔白腻,脉沉紧。

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g,川芎10g,苍术12g,小茴香10g,赤芍药12g,延胡索10g,茯苓12g,干姜3g,蒲黄12g,制没药10g,五灵脂12g,肉桂30g,甘草5g。

理容露4号搓命门、八髎

温肾补阳御足包+安宫调理御足包

强肾健体养护套+疏肝理气养护套

九阳能量素

(三)湿热壅阻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色深红,经质黏稠,甚或有凝块,腰骶胀痛,平素带下色黄质稠,口渴不欲多饮,小便浑浊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清热利湿,调经止痛。

清热调经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12g,黄柏10g,红藤15g,牡丹皮12g,延胡索10g,苍术12g,泽泻10g,败酱草15g,益母草12g,薏苡仁15g,桃仁10g,甘草5g。

1.理容露2号、3号泻中极、八髎、阴陵泉、三阳络

2.滋阴清火能量素

3.头疗

(四)气血两虚证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浅淡,质地稀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八珍益母汤加减:黄芪15g,当归12g,熟地黄15g,白芍药12g,川芎10g,茯苓12g,砂仁5g,淫羊藿12g,延胡索10g,党参12g,白术10g,台乌药10g,甘草5g。

1、闭经调理御足包+脾胃养护御足包

2、理容露1号补合谷、三阴交、脾俞

3、强肾健体养护套+健脾养胃养护套

4、盆腔升温抗衰套+温宫驱寒套

5、气血双补+头疗

欢迎







































北京治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xs/1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