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
.08
《商洛写作学会》第28期重点推出五篇佳作:陈敏小说《飞鼠》、李琳散文《我喜欢》、朱金华诗歌《勇敢的心》、段奇清《指尖上的舒畅》,以及司正博书画艺术作品欣赏。篇篇具可读性,相信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心灵体验。小说品读
飞鼠
陈敏
春天,每日一大早,陈双喜都会将扶贫办赠送给他的20只羊吆到山坡上去放。这正是陈双喜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不远处的鹰嘴崖上云遮雾绕,崖边群山起伏,高山之下的山川上,花儿遍野,鸟儿啾啾,让他不由自主地扯着嗓子,吼几声秦腔来。
陈双喜就在这时发现了一只飞鼠,一只受伤的飞鼠。飞鼠扑棱着翅膀,飞到他脚下。陈双喜将它带回家,用山上的草药为它疗伤并当成宠物装进笼子里养了起来。
笼子里的飞鼠渐渐恢复了活力,一天天欢实起来,这让陈双喜欢心,看它一眼,突然觉得日子充满了动力,生活的热情也增添了不少。
年过半百且患有哮喘病的陈双喜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80多岁的老母亲双目失明,妻子先天性残疾,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他被生活的重担压着,始终没有抬起过头。
这天黄昏,他到外面收取飞鼠笼,突然发现小小的笼子外面爬着好几只野生飞鼠,睁着明亮亮的大眼,拖着长长的尾巴,闪着光泽的皮毛,毛茸茸一片,借着黄昏的光线细细数来,竟然有8只。陈双喜轻轻将笼子打开,让他万没料到的是,这些飞鼠竟然一个接一个的钻进了笼子。陈双喜惊诧不已。
从小,他就知道飞鼠的价值,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身体,而在于它的粪便。中医上,飞鼠的粪便被称为“五灵脂”,能活血化瘀、杀虫解毒、明目除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只要将收集来的粪便晾干,药贩子就会上门来收,一斤几十块钱呢。
然而,多年来,陈双喜却忌讳“五灵脂”几个字眼,它仿佛就是刻在他心头上的一个疤,他刻意不去碰它。
鹰嘴崖充满了险恶与神秘,许多狐妖鬼魅的传说都与此有关,也与“五灵脂”有关,明晃晃的崖顶洞里,栖息着数不尽的飞鼠,为维持生计,当地人总是铤而走险,攀上悬崖陶五灵脂,却往往是九死一生。鹰嘴崖是生地,也是死口。
十二岁那年,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他爹爬上山崖,陶一窝五灵脂,不幸失足,硬是从悬崖上跌落下来,送了性命,母亲的眼睛就是那时哭瞎的。然而,这一次,飞鼠的意外闯入无形中改变了陈双喜对于往事的态度。他仿佛从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陈双喜给飞鼠搭了个棚子,将飞鼠放进去,像养宠物一样,将它们全部养了起来。飞鼠以松柏叶为食,最喜食松柏树籽,陈双喜天天一大早就去山上采摘新鲜的松柏叶。
野生飞鼠昼伏夜出,飞行速度极快,想要刻意捕捉一只两只并不是件容易事,需要蹲守好几天才能捉到一只,不过,说来也有点奇怪,陈双喜每次在梅子沟的山林里蹿进蹿出的时候,多少都会有所收获,有的飞鼠好像有意朝他来的,自觉自愿地被他捉住,他每天都能捉到一只两只,有时能捉住好几只。
陈双喜的飞鼠笼里每天都会增添新成员,尽管这些淘气的小家伙时常将他的手臂咬得血迹斑斑。
飞鼠的到来让陈双喜的腰杆挺得越来越直了,一些骂他不务正业,整天围着几只“毛老鼠”转的村民也闭了嘴吧,开始模仿起他来。他们也跟着他去山沟沟,学着他的样子捉飞鼠。这样,“跟着老陈捉飞鼠!”就成了当地的一句流行语。
陈双喜为他的飞鼠盖起了平米的新棚舍,他的养殖规模已达到多只,是整个国家为数不多的专靠野生飞鼠起家并脱贫的养殖专业户。
我慕名找到陈双喜的时候,他刚刚从山上采摘回了一大背篓松柏叶。他侃侃而谈,说起了他的童年。
那年,开学季,父亲为给他买一个新书包,天不亮就起床,一个人悄悄爬上悬崖,陶五灵脂屎,不慎踩空坠亡,家人在找到他的时,他的手心里还紧紧地抓着一把五灵脂屎。
“或许是父亲在天有灵吧!在我们无法摆脱贫困的当儿,派些小精灵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圆了我们多年来的脱贫梦。谁知道呢?”陈双喜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自信的脸上洋溢着希望,胜过他周围的一切风景。
作者简介
陈敏,女,中国作协会员。出版小说集《诗祭》《你的家园之梦》等十余部。有作品被翻译成俄文、英文;有作品被选入外国教材和各类考题.。曾获“首届全国小小说大赛金奖一等奖“;“冰心图书奖“;“小小说金麻雀奖“等众多奖项。
散文佳作
我喜欢
李琳
我喜欢梦,喜欢梦里奇异的享受。我总是梦见自己能飞,能跃过山丘和小河。我梦见棕色的骏马,发亮的有鬃毛在风中飞扬。我梦见荷花海,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炫耀着模糊的香红。最难忘记那次梦见在一座紫色的山峦前看日出--它原来必定不是紫色的,只是翠岚映着初升的红日,遂在梦中幻出那样奇特的山景。在现实生活里,我同样喜欢山。
我喜欢看一块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梯田。那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好像一张多绒的毯子,总是激发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
我喜欢绽开在人们脸颊上的笑容。当迷雾散开的早晨我走在路上,相熟的人笑着说:"早!"我就忽然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心里暖洋洋的。在斑马线等红灯的时候,我喜欢看见穿着宽大校服扎马尾的学生。我喜欢她们美好宽阔又明净的额头,以及活泼清澈的眼神。我喜欢读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人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我喜欢朋友,喜欢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去拜访他们,尤其喜欢在雨中去叩湿湿的大门。当她连跑带跳地来迎接我,雨云后的阳光就似乎忽然炽燃起来。我也喜欢晚上窝在沙发上等他回家,我总能分辨出他的足音,如果有一个脚步声,一出楼层的电梯就开始跺脚把楼道的灯喊亮,那就准是他回来了!我喜欢他把钥匙放进门锁的声音,我喜欢听他一进门就大声喊我的名字。我喜欢松散而闲适的生活,我不喜欢精密地分配时间,但现实却在不停地重复朝九晚五。我喜欢许多不实用的东西,我喜欢旧东西,喜欢翻旧相片。我喜欢美丽的小装饰品,像耳环、项链和胸针。我喜欢充足的沉思时间。我喜欢晚饭后坐在客厅里的时分。
我喜欢活着,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的喜欢!作者简介
李琳,年生于陕西省商南县,现任职于商南县委办公室。心中有诗意,脚下有远方,对文字,初心不改,情怀永在。
诗歌鉴赏
勇敢的心朱金华沿陡峭攀爬
仔细着每一个脚步
用心丈量
接近峰巅的距离
曾经的恐惧
迟疑前行的步履
那张写满坚毅的脸
晃动了坚定与豪迈
度过极限
一切恢复平静
继续向前
无暇品读山间红晕
一泻而下的泉
荡涤尘埃
聆听松涛声声
看竹影摇曳
满眼苍翠
沉静那颗浮躁的心
历经孤独煎熬
痛苦折磨
洞开一扇成功的门
习惯了艰辛跋涉
永不停歇
矗立山之巅
以我为峰
跳动着
一颗勇敢的心
原载《陕西工人报》年11月19日作者简介
朱金华,陕西商南人。从事金融业,兼职编辑。出版散文集《梦开始的地方》《石尚斋散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商洛市写作学会会长、诗歌学会副会长。
祖国在我心中
指尖上的“舒畅”段奇清
世界很大,浩阔漫邈。世界很小,就在指尖上。10岁那年,四奶奶家的小儿子、我叫做小叔的要结婚了,得请亲朋好友来喝喜酒。四奶奶家有一亲戚在武汉,我给写了信。离我们村近20里的邻县洪湖黄家场,她还有一亲戚,大人们都忙着农活,四奶奶便要我去一趟。我说:“我不认识路啊。”四奶奶说:“口就是路。”因那时粮食匮乏,早上我只喝了一碗稀粥。走了一会儿就没有劲了,又得常常问路,走得很慢很慢。到了黄家场,中午时分已过,亲戚吃过午饭又下地忙活儿去了。我只得在村子找到了一位在家的老奶奶,让她帮忙捎个信,便空着肚子走上回程的路。因为饿得有气无力,走走停停,快回到家时,天已黑透了。心中害怕,路边有一口塘,腿一软,就滚到塘里了。那是冬天,塘中水已干,我只是滚了一身湿泥。落后的通信像一根困扰人的绳索,让人磕磕绊绊,灰头土脸。20多年后,四奶奶家的孙子也到了办喜事的时候。这次,我主动揽下了她家请客人的事。已60多岁的四奶奶说,“你是一个吃公家饭的人,哪里有时间帮我四处跑路?”我说,“四奶奶尽管放心,坐在家里我把这事儿就给办了。”四奶奶说,“你这是‘款’神话吧,过去,只书里说‘顺风耳’‘千里眼’什么的,办事才不出门。”我说,“如今的‘神器’比那些还要管用。”由于恢复高考,这时我通过考试跳出“农门”已多时,是政府部门的一位公务员了。几年前装的固定电话虽说还保留着,可已很少用到它了。因为除了买有彩色功能手机,我还置了电脑。电脑上已建了包括家族许多亲朋友好友在内的QQ群,不到半个小时,在QQ群中的人全都“请”到了。那些因各种原因暂时没有买电脑,不能参加QQ群的亲戚朋友,他们家都有电话,我就用手机打电话请他们。年,四奶奶已80多岁了。家宽人健康,由于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日子过得舒坦,老人除了背稍微有些驼,耳不聋,眼不花。一天,我接听了一个电话,竟然是四奶奶打来的。老人说:“清儿,你的大侄子考上大学了,我想办酒席谢老师的恩,也要请来亲朋,聚一聚,热闹一番。不收彩礼的。”老人说的是她的重孙子。我高兴地说,“四奶奶放心,我一定将您的意思转达到。”按完电话,我不禁感叹:美好的岁月真是拥有一双神奇的手,能点化人,让耄耋老人也能融入时代的春风中,不仅在生活方式上能与时俱进,在精神上也能焕然一新。此时,除了如四奶奶这些年纪太大的人用的仍是单色屏,或彩色屏的功能手机外,别的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而且从2G到3G再到4G。QQ也显得有些落伍了,因为人们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