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44期
海上名医何承志经典验案效方(九)
案25、周××,男,38岁,干部。
初诊:年6月22日。
主诉:右胁胀痛年余,随情绪波动或劳累而改变。患者一年前感右上腹不舒,经江苏省兴化、医院B超、CT等检查为肝右前叶上缘血管瘤,经用保肝及维生素类治疗,症状无改善,。病者今从外地慕名前来何老处就诊,刻下自觉胁胀,睡眠欠安,今日B超“肝右前叶上缘4.2×4.1cm血管瘤”,脉来双弦苔薄舌质红,肝郁气滞,血瘀肝脉,另予疏肝理气,化痰通络,参以柔养。
当归15g丹参15g红花10g黄芩10g茯苓15g柴胡10g延胡索10g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木香10g炙鳖甲10g青皮20g黄芪20g威灵仙10g桃仁10g
二诊:年7月25日。据书信所述7月16医院B超随访“肝右前叶上缘3.1×3.6C血管瘤”,肝区仍有隐痛,回信处理。
丹参15g炙黄芪30g白术10g白芍10g柴胡10g延胡索10g茯苓15g郁金10g莪术10g三棱10g五灵脂10g当归15g红花10g鹿角片10g石见穿10g炙鳖甲10g
年4月3日随访。血管瘤消失,无自觉不舒。
按:肝内血管瘤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归于“胁痛”、“积聚”范畴,《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邪在肝则两胁痛”。此病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不除,渐积而成,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参以柔养之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青皮、木香、香附理气化瘀;红花、桃仁、丹参、五灵脂、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鳖甲、牡蛎软坚,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全方合用,使疏导不耗其气,祛瘀而不伤阴血,使其络脉气血畅通,故胁痛可愈,其积渐消而肝内血管瘤缩小到消失。
效方
1.三奇汤
药物组成:人参3g天冬15g熟地20g女贞子15g丹参15g仙灵脾15g阿胶10g鹿角霜10g黄精20g羊蹄根10g黄芪20g
功能:补肾益精,调和阴阳。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人参另冲服或单独炖服。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在祖国医学属“虚劳”、“血证”的范畴。“气之源头在于脾,血之源头在于肾”为人体生成之终始,五脏六腑之根本。阴为造血的物质基础,阳为血液生化的动力,阴阳充足,脾气充沛,肾精不竭,精血旺盛,互为融贯而代谢无穷。若脾营肾精生化之机受损,导致血生障碍则出现一系列虚损症状。何老根据“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理论,创立新方“三奇汤”,立意通过调和脾肾之阴阳来纠正脏腑气血虚损。三奇指人体精、气、神而言,此三者是人体维持生命的根本。天、地、人三才损一不可。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补血滋阴,“天”冬滋阴生津,以天冬、熟地、人参三味补气滋阴养血,并以黄芪补气升阳健脾,藉补气之力还可生血。以女贞子补肾滋阴,以仙灵脾补肾助阳,二味合用补肾之阴阳。丹参活血祛瘀,“一味丹参,功用四物,能补血活血”。阿胶补血止血,鹿角霜温补肝肾,黄精补脾润肺,本草纲目谓“补诸虚……填精髓”。羊蹄根凉血止血,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及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作用。
2.金胆排石汤
药物组成:虎杖20g金钱草30g猪胆汁(或制胆星)5g龙胆草5g山甲片10。
功能:清热渗湿,疏肝利胆,排石消石。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
按:其病本在肝胆,为湿热阻滞,肝胆疏泄失常,其表现为“痛、胀、痞、满”。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采用清热渗湿,疏肝利胆为其大法。胆为“中清之腑”,又是“奇恒之腑”,只有恢复胆腑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通畅,才有利于肝脏疏泄功能的发挥。方中精选龙胆草为主药,具有泻火除湿之功,辅以金钱草,能促使胆道括约肌松弛,增加胆汁分泌,提高胆汁酸度,有清热渗湿、利胆退黄作用。虎杖能抑制肠道逆行细胞感染,又能活血通络。猪胆汁以促使胆汁呈溶液状态,以纠正胆汁的病理变化。甲片活血通络,善于走窜,通经络达病所,增加疏肝利胆及排石作用。
本文摘编自中医世家网站
整理:易韬
编辑:吴晓丽
声明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