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伴面部痤疮案

中医刘茜檬导读:

之前我们分享了夏桂成老先生关于月经病的治疗。《月经周期怎么调?》(点击可进入该文)我们讲到了夏桂成月经病调周法,那么具体怎么调呢?我挑选了一个妇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夏老的案例分享,供大家参考,括号部分为刘医生加上去的。

月经量少伴面部痤疮案

周某,女,36岁,已婚,工人。

初诊年7月9日

主诉:月经量少伴面部痤疮6年余。

现病史:患者6年前产后始月经量减少,色红,夹血块(阴血虚+瘀血),伴面生痤疮,且渐加重,大便干结,3~4日一解,曾在皮肤科门诊就诊,效不显。

刻下:经周第26天(经前期),面部痤疮明显(可能有痰瘀),心烦易怒(心肝火旺),口干欲饮,腰酸不适(肾虚),大便干结,舌红,中有裂纹,脉细弦(阴虚+肝郁化火)。月经史:初潮15岁,经期3天,周期30天,量中等;生育史:25岁结婚,1-0-2-1,未上环。

中医诊断:月经量少(肾虚夹瘀,心肝火旺)。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证属肾阴偏虚,心肝火旺,夹有瘀血湿浊。现值经前期,从调周治疗,拟经前方,滋阴助阳,清肝化瘀。(经期注意养阳)

方取右归饮合钩藤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山药10g,干地黄10g,丹皮10g,茯苓10g,川断10g,紫石英(先煎)10g,钩藤(后下)12g,黄连5g,合欢皮10g,白蒺藜10g,怀牛膝10g,泽兰叶各10g。7剂,日1剂,每日两次。

二诊

此次月经于7月14日来潮,量较前略增,色红,夹血块,伴小腹痛,腰酸,今日经行第3天,量少将净,舌红,苔薄,脉细弦。

从经后治疗,归芍地黄汤合越鞠二陈汤加减。(经后注意养阴)

丹参10g,赤白芍各10g,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川断10g,怀牛膝10g,制苍术10g,广陈皮6g,广郁金10,地黄10g。7剂。

三诊

药后就诊,月经周期第13天,白带量一般,无明显拉丝带,腹不痛,腰略酸,面部痤疮减轻,纳谷尚可,大便稀溏,舌红,苔薄,脉细弦。(经间期注意阴阳转化。活血化瘀,滋阴助阳)

丹参10g,赤白芍各10g,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川断10g,菟丝子10g,炒荆芥6g,怀牛膝10g,广木香9g,生山楂10g。7剂。

四诊

患者面部痤疮好转,未有新生痤疮,8月12日经潮,量一般,色红,无血块伴小腹隐痛,腰不酸,纳谷尚可,二便自调。

从经期调气和血以治,五味调经散加减。(经期调和气血,注意活血化瘀)

制苍术10g,制香附10g,丹参10g,赤芍10g,生山楂10g,泽兰10g,

益母草15g,五灵脂(包煎)10g,茯苓10g,丹皮10g,川断10g,广木香9g,六一散(包煎)10g,7剂。

如此按调周治疗,患者3个月后面部痤疮消失,月经量也增多。

分析:

女子面部生痤疮,伴有月经量减少,且经前加重,说明本病是女性内在月经周期节律失常形诸于外的表现。

就患者的月经分析,量减少色紫黑,夹有血块,为有瘀滞。

从全身症状分析,面生座疮,心烦易怒,腰酸隐隐,口干欲饮,大便干结等。为肾虚偏阴,心肝郁火,夹有湿热。其瘀滞亦为心肝气郁所致,而湿热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有关。

患者面生痤疮而经前尤甚,与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有关,经前期阳长至重,心肝郁火在这一时期,被阳热所激发则特别旺,再挟有湿热,通过阳明胃气上泛至面部,而至面部痤疮加重。随着行经期排出经血,阳热气火随经血下泻后,面部痤疮好转,如次循环。

所以面部者大多与阳明经脉有关,而且湿热上泛,亦易侵犯阳明经络,之所以呈周期性发作加剧者,说明本病与妇科有关,与妇女的月经周期演变有关。因此治疗此病仅按局部治疗少效,而按照月经周期演变的阶段特点,进行调周序贯治疗,同时合用清热利湿法,方可获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zf/4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