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一篇关于青岛书店的文字,这大约是去年写的,是在第六届单向书店文学奖颁奖之前写的。题目是“半岛书店”,半岛指青岛,但写作“半岛书店”,因“半岛”大约是比“青岛”给人更朴素的感知,且书店的根本在于书和读书。这个文学奖的海报,显示有全国家独立书店为该届文学奖各奖项提名,其中青岛地区的书店,识得有如是书店,这是亚林老师所开。内地有理想国的文学奖,亦有单向书店文学奖。尚不知理想国的文学奖有否书店来为奖项提名。我是年初去青岛,后在青岛待到年,从青岛出版集团《商周刊》离职,回了石家庄。
投注一些精力到书店,给人仿佛有知识的感觉,所以应注意到这饱满背后的种种不饱满,乃至可能的辛苦付出。一家书店的建成与经营,所经历的,起码不仅是外貌的美与舒适那般。青岛之地理,依山傍海,高校较多。青岛有不少书店,书店以外,有咖啡馆。这些之外,有售卖美术作品和古玩的路段,有啤酒屋,日料店,帆船……似乎是与有过作为殖民地历史的其他海滨城市有相似之处。我去得最多的,也许是书店。
《半岛都市报》的刘宜庆老师撰文写道:“年至年,德国、日本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有五家书局,除了本土的成文堂书局,还有德国人经营的天主堂印书局,主要经销宗教类读物,其余三家是日本人开设的嘉户书店、博文堂、文英堂,经营书籍、杂志。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的书店逐渐增至二十几家,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华书局青岛分局、青岛书店、世界书局青岛分局、荒岛书店、商务印书馆青岛分馆等。”“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最有名的书店是荒岛书店。荒岛书店成立于年。荒岛书店旧址位于广西路4号、原东方市场附近。这家书店由宁推之出资、孙乐文主持,带有明显的左翼色彩,为“荒芜的岛上”带来葳蕤的绿色和火炬一般的红色。”(《老街里的书店》)这两段,文字,对近现代青岛书店之肇始进行了具体记述。那些书店,可能每一家都有一部书店史可完成。
我曾在青岛大学读书,彼时曾列出许多青岛的书店名字。但正如我和伙伴们一起做“书店故事”号时所经历的,我们列出过石家庄的许多书店的名字,却无法详细爬梳其书店史,遑论县乡。于青岛,这般情景亦然。且,书店之外,演出场所、咖啡馆、深夜食堂、啤酒屋、野馄饨(摊食)、饭店、里院、茶室等,皆可有其场景记录。场景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可能这样的场景令人无法轻易急躁,别墅的存在让人有安定感,意识到生活的可能又让人有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动力。
顾迎新老师写过一册《青岛近代报刊上的市民文化》,我买来读,一道读了一些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方面的著作与论文,青岛是有其公共空间的,但这样的空间,却不似广场叙事的观感,它比之后者,更具书卷气,亦更有读者间稍作交流的融洽的内里气氛。这样的气氛,即使在疫情之下,应也有着较多的舒展。
我们书店,是一家有名的书店,开在青岛的昌乐路文化市场,北京的豆瓣书店、青岛我们书店、北京参差书店,以及之前石家庄的等闲书店,都有相似处,特价人文社科书多。我初识此书店,是薛老师带我去,上到二楼喝茶,后来识得许多不同领域的老师,特别是两位马老师——马胡子老师和马兔子老师,他们盯店的时间多。更早前,我们书店还有一位大姐常会看店。一家书店,有不同的书,一段时间看这些,一段时间看那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