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今天我们开始继续介绍这些比较被我们所属熟悉的道医集大成者,昨天我们说到董奉、华陀、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等著名道医,今天我们继续简单介绍一下王怀隐、马志、崔嘉彦、刘完素、傅青主、赵宜真、周履靖、刘一明等名医高道。
王怀隐
王怀隐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精于经络、腧穴以及刺灸、治法等方面,亦"采摭前经,研复至理",有所发挥提高。怀隐等人"搜隐微,求妙删繁,探赜要,诠括简编",撰成《太平圣惠方》一书,书中强调医生治疗疾病必须辨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务使方随证设,药随方施,并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王氏等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在每门之下先引《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然后汇集方药,体现了理、法、方、药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王氏等重视脏腑疾病,把"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虚实寒热、主证诸方,均作了论述。计有13种肝胆病方,14种心与小肠疾患,18种脾与胃疾患,14种肺与大肠疾患,16种肾与膀胱疾患。如肝脏病,即记有治肝虚补肝诸方,治肝实泻肝诸方,治肝气不足诸方,治肝脏中风诸方,治肝风筋拘挛诸方,治肝壅热头目不利诸方,治肝气逆面青多怒诸方,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诸方和治肝风冷转筋诸方等,然后又根据每一类型中所出现的不同症状,施以不同的治法,有纲有目,条分缕晰。对五脏用药,王氏并加以明确归类,其中肝脏用药有蕤仁等28种,心脏用药有麦门冬等23种,脾脏用药有黄芪等25种,肺脏用药有款冬花等26种,肾脏用药有肉苁蓉等21种,这种归类方法,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王氏等还总结出95种病的通用药,并选用了一些前代罕用或不用的药物。故宋人蔡襄曾说《圣惠方》多"异域瑰奇"之品。他们还非常重视医德和医术的修养,并设专篇阐述。在《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叙为医》中指出:"夫为医者,先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书,该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一是以学者必须傍探典笈,邈审妍媸,服勤以求,探赜无厌。忽恣道听,自持己长,炫耀声称,泛滥名誉,……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其对医术修养之要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传名医王怀隐一日新购进一堆小麦又瘦又瘪,便问伙计:"这些蛀小麦是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这时忽来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说:"我娘子近来常常发怒,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甚至还伤人毁物,请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望闻问切之后,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临行时,又补充道:"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湿透衣衫。"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五日后,那妇人病愈,前来拜谢王怀隐。他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急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张大户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便送来了。"王怀隐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书,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从此,"浮小麦"一药便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马志
马志,履贯欠详。初为道士,谙医理,治病多效。开宝五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患病,当时赵光义只有33岁,百般治疗无效。最后,宋太祖命令太医刘翰和精通医学的道士马志为其诊治。经过精心治疗,赵光义病愈。这件事对宋太祖震动很大,他认为天下战乱,医道不传,应该让医学高深之士编撰一部官方药典,指导天下医生用药治病。于是马志便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翰林医官翟煦及陈照遇等人同校《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此书后来又详加校定;并增补删注,成《开宝重定本草》一卷,另有目录一卷。《开宝本草》所载药物达种,其中旧药种,新增种,多为当时名医常用的有效药物。在新增的种药物中,近百种是从前代诸本草著作中筛选而来的,如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论》,仙茅出自《海药本草》。许多新药皆首见于本书,如乌药、南烛、赤箭(天麻)、延胡素、没药、五灵脂、使君子、白豆蔻、山豆根等。同时,《开宝本草》对时过余年的《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修订。大学者李公式在该书序中说“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这并非溢美之词。《开宝本草》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之前的本草著作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朱笔抄写、《名医别录》的内容用墨笔抄写,年久多易混淆。《开宝本草》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他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开宝本草》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新修本草》新增药,以“今附”表示《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注文。“今按”为《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今注”为《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并为以后的宋代其他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
崔嘉彦
崔嘉彦(-年),字希范,号紫虚、紫虚道人,别人称呼他为崔真人。南康军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人。南宋医学家,道士。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担任知南康军,崔嘉彦在不远的西原山建立道观。他撰写了《紫虚脉诀》(又称《脉诀》、《四言脉诀》、《崔真人脉决》、《东垣脉诀》、《方脉举要》等)、《注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紫虚真人四原论》等著作。陶宗仪在他的著作《辍耕录》写道,“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虚隐君嘉彦,以《难经》於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故用为宗,以统七表八里,而总万病”。这本书一共三千字,按照四字一句写成,押韵叙述,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脉学知识以简明晓畅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学医者习诵、理解和掌握,易于推广,以至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授脉法的重要蓝本,反复为其它脉学著作所借鉴。该书对脉学理论的总结,对中医脉学理论传承光大起了很大的作用。《四库全书》、《遯庐医学丛书》等书库都收录了这本脉学书,现代《中医诊断学》都或多或少要评点他的这本经典脉学著作。
刘完素
刘完素(约~年),字守真,河间人,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刘完素生于洋边村(今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年),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今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刘守村)世称刘河间。他刘完素自幼聪颖好学,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内经》,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他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局方》燥热之剂。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地)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而且)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也)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他也极不满意于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他家门前车水马龙,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发热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来的。让他扎上几针,服了几付他开的药以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有时他还送医送药给贫困的病人。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他在难产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妇人竟然苏醒了,再针她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竟然顺利地产下。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刘完素名声很大,传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为了拢络人心,请他到朝中为官,几次都被拒绝了。朝廷无奈,便赐给了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
傅青主
傅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博通经史,明亡后,他着朱色衣,居土穴中,字号朱衣道人。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推崇老庄之学,尤重庄学。后加入道教,自称为老庄之徒,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传统。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傅山自谓:"癸巳之冬,自汾洲移寓土堂,行李只有《南华经》,时时在目。"[1]他曾以颜体小楷书写《庄子》一书中的《逍遥游》、《人间世》、《外物》、《则阳》等篇。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记载,傅山,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冘。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一下,甲申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媿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於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曰:“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咸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卒,诗亦附焉。眉,字寿髦。每日出樵,置书担上,休则把读。山常卖药四方,与眉共挽一车,暮抵逆旅,篝灯课经,力学,继父志。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山喜苦酒,自称老糵禅,眉乃称小糵禅。
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是有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气节,毫不愧对“志士仁人”的评价。
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明亡以后专攻颜鲁公,再后直取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他曾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傅山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他后期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评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他力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以自然天倪为尚,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精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
赵宜真
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主要活动于元末。江西安福人,号原阳子。著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仙传外科秘方》、《道法会元》等多种著述,其弟子刘渊然曾"领天下道教事"并在《明史》中有传,又因高足邵以正领衔主编《正统道藏》而名垂青史。有关这两名高道,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因为他们身兼道教全真派、清微派、净明派诸派之传。赵宜真几乎经历道教当时各大派别的传承:他起初师事清微派曾贵宽;复师事吉州泰宇观道士张天全,得立长春北派丹决之传;并拜江南全真道士、内丹名家金野庵弟子李玄一为师,修白玉蟾南宗之学。还令当时濒临灭绝的道派之一"净明道"再次复兴。被奉为"净明道"第四代掌教。元末,又携弟子游吴蜀、武当,访龙虎山,受到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敬重,山中道士多礼赵宜真为师。后传下其师祖西山熊道辉"南传"清微法脉,名为清微正派,刘渊然为其高徒,又传邵以正等。清微正派由赵宜真弟子分别传至各地,传至现代清微法脉据考证天津和云南均有其法脉,清微正派由其法脉第七代门下弟子李得晟传入天津。赵宜真最后定居于江西于都紫阳观。飞升后,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追赠"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
赵宜真得北派内丹之传,在他的《原阳子法语》中,主张论心性,内丹为主。他的丹法大略与北派全真一致,以"自炼法身"为内丹基础,强调"无为"为采炼诀要,"忘"字为本,以"粉碎虚空"为最高境界。所谓"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囊据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伦伍。"在外丹方面,赵宜真也并不排斥。他认为内、外二丹虽然功用不同,但造道则一,修炼方法基本相同。赵宜真还特别注重从日常待人接物中修炼心性,主张以日记为自我反省、自我修炼的方法,他的《原阳子法语.日记题辞》就提倡并实践以日记为入道炼性之门。他认为每日鞭策自己改过迁善,如此真积力久,"一旦豁然",便可"心与理融、天人合理"。(有学者认为,此日记方式,"大约与净明道有关"--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由于曾经师事清微派曾贵宽,赵宜真也擅长清微雷法,他的雷法理论与清微派同调,重内炼为本,与"天""心"结合,而轻仪式上的繁文缛节。如他的《道法会元.祈祷说》中有:“清微祈祷本无祭坛……所谓天地大天地。人身小人身,我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我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故清微祈祷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登坛作用之繁理也。”赵宜真还强调修道应该"福慧相须,不可偏废",认为修道者应该"自利利他,则彼此相济"。他还刊有《仙传外科集验方》,表现出医药济世,普度众生之风。
周履靖
周履靖(-),明隆庆、万历间道士,医家,字逸之,号梅墟,别号梅巅道人。嘉禾(治今浙江嘉兴)人。通本草及炮制,著有《茹草编》四卷(年)、《续易牙遗意》一卷(年)。又精养生、气功,编撰《夷门广牍》一书,其中“尊生”类有《金笥玄玄》一卷、《益龄单》一卷、《赤凤髓》三卷、《唐宋卫生歌》等。性慷慨,与文嘉(一五零一至一五八三)、王世贞(一五二六至一五九零)。茅顺、屠纬真、王穉登诸人游。尤工书,大小篆、隶、楷、行、草无不妙。善山水,兼精人物。著夷门广牍、梅颠稿选、画评会海。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天形道貌(人物画谱)、淇园肖影(竹谱)、罗浮幻质(梅谱)、九畹遗容(兰谱)、春谷嘤翔(一名嘤翔饮啄,翎毛谱)均截中国版画史图录。石刻有兰亭修禊图、阿罗汉像、十八学士像、唐宋元明白描人物、梅颠、螺冠子像等多种。通本草及炮制,著有《茹草编》四卷(年)、《续易牙遗意》一卷(年)。又精养生、气功,编撰《夷门广牍》一书,其中"尊生"类有《金笥玄玄》一卷、《益龄单》一卷、《赤凤髓》三卷、《唐宋卫生歌》等。《明代画谱解题》,《嘉兴县志》。周履靖有着许多的“号”,梅颠是他最常用的号了。透过他众多的字号,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行为意趣。如梅颠道人,为梅而颠的道中之人;螺冠子,游海上获大螺用以为冠而得来的号;鸳湖钓徒,嘉兴南湖的钓鱼之人;物外散樵,超然物外的闲散樵夫;罗浮外史,自诩为在罗浮山之外的修道之人;茹草翁、茹草生,嗜茶好茶的性情中人等等。对于“梅颠”的字号,周履靖在自己所撰的“梅颠道人传”说,梅颠,就是在梅树林里发颠的老人也,性格极其喜欢梅花,种了几百颗梅树,环绕在自己的乡间房屋周围,平时也不怎么除草扫地,野草都长到了路上,房屋就像是托在茂盛的草木之中,放声高歌,像是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几个月都不出去,粗茶淡饭而已。有时心意与美景产生共鸣,则摘花嗅香,扫开梅树下的平石,舞文弄墨在其间。得意时则高声狂叫,惊诧自己写的字与王献之、王羲之父子俩的书法相似。每每吟咏诗歌,基本上均是效法汉初大诗人韦孟,于平淡之中蕴含深意,平仄对仗有时就不那么计较了。平生也没有什么宝贝的东西,只有一只白鹤,常带着它在梅林里散步,晴天静夜,白鹤嘹亮的长鸣,令我心旷神怡,待我炼成仙丹,便可以折下梅枝,驾此白鹤升仙而去。人们都嘲笑我是疯癫的老人。而我是为梅而颠的,应当称为“梅颠”,不要只说我颠而遗漏了我的嗜好。除此之外他对茶道也略有喜好曾著书《茶德颂》,善吟咏。与嘉靖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明代文学家与戏曲家屠隆(-)、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文征明之子文嘉(-)等人均为好友。他所编著的书籍多达七十余种,在中国古代著述如此丰厚之人,还真点不出几个。他所涉猎的研究领域十分的广阔,只因中国古代研究戏曲的不多,因而他被尊为中国戏曲的祖师爷之一。
刘一明
刘一明(公元--),清代著名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也是继王常月后的乾隆嘉庆年间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所著《会心内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身患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肃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喜遇真人赐方,沉疴尽除。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在榆中(今属甘肃)遇龛谷老人授以内丹秘诀,遂师之。此后,为求参证,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旧平阳县,为古之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始被解释云云。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他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悟真直指》《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以发挥内丹之道。后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又撰有医书《沙胀眼科》行世。其内丹学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针序》以中正之道为"贯通三教之理",谓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撰《周易阐真》《孔易阐真》,以易学论金丹,以金丹释儒门易学。其《修真辨难》称:"大学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学,其中有大露天机处,特人不自识耳。至于赞易十传,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故其内丹理论中,颇多融合儒释、特别是理学思想的言论。刘一明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循序渐进。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的注疏有独到之处,对火候的分别尤称细微,但其说较伍柳一派为隐晦。刘一明于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后,安放于兴隆山灵塔中,唐琏写了一幅小楷《恩师刘老夫子赞并塔铭》以示纪念,他以道家的语言,盛赞刘一明一生对道教理论的阐扬与实践,"同华岳""并衡岳","道气常存于宇宙,慈云普覆于大千"。刘一明"幼时习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几乎殒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他的《会心内集》说,当他十七岁时,身得重病,百药无效,次年赴甘省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幸喜真人赐方,得以除病。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于榆中遇吾师龛谷老人。劈破旁门,口授心印,从前狐疑,冰消瓦散。此后,为求参证,他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再遇仙留丈人于汉上,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到此一棒打为粉碎矣。"
刘一明深研《易》学,兼通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内丹家。他认为"《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其内丹学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浓厚。主张"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其《指南针序》有"在儒谓之中庸,在释为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强调绝情舍爱,忍辱守垢。在《修真九要》中论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积德修行、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为此他作《通关文》,在其中的色欲关、荣贵关、财科关穷困关等问题上,大都引进佛教思想加以解说。在"积德修行"的问题上,他又表现出儒道融合的思想。他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先命后性,循序渐进。在《修真辨难》中,他把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刘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阐微》、《孔易阐真》《阴符经注》《道德经会要》《修真九要》等等,民国初年汇刻成册,称为《道书十二种》。刘一明是清代著名内丹家,精研易理与丹道,著有《周易阐真》、《参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针》等多种著作。他在醉心于丹道的同时,"犹不忘情于医道",还著有《眼科启蒙》、《经验杂方》、《经验奇方》、《杂疫症治》等医书。刘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制丹药,以医药济人。《会心集》卷下就载有一则《眼药方》,并云:"若知自己痛与痒,急求明师问端详。先积法财买药料,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迟速合度数,进退止足定柔刚。灵药成就随手效,立竿见影不荒唐。"《道书十二种》为清乾嘉时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所撰之道教丛书。有清嘉庆二十四年()常郡护国庵刊本;民国二年()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四年()上海集成书局石印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据常郡护国庵本,并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补缺,于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针》,收书十二种,后收书增加,但仍沿袭此名。现共收书十七种。刘一明所作之书,除《道德经会要》《心经解蕴》《金丹口诀》《栖云笔记》,及医书《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汇集在此丛书内。《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按照"删繁为简,集乱为整,可录者录之,不可录者去之"的原则整理而成,堪称眼病论治的佳作;《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录方》是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刘一明内外丹并重,善于利用外丹技术、设备来制备医用丹药,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医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传统制药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刘一明还将医家区分为神医与人医两种类型:医有神医,有人医。神医者,先天之学,转生杀,夺造化,和阴阳,调五行。后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内保真身,采大药三品,除历劫病根,神明默运,推己及人。所谓有用中无用,无功里施功。如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抱朴子、华佗、孙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贤,皆有实学,先治已而后治人。所以药到病除,邪气退而正气复,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医者,后天之学,全在五脏上用功夫,草术上用心思。虽明的三关九候、七表八里,仅可医的应生之人,医不得应死之人;医得后起病,医不得根本之病;复得后天之气,复不得先天之气;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无形之病。如促景、叔和、河间、时珍其人者。以上数人,俱皆虚学,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为人医也。尔近日医道,不知神医之道乎?抑人医之道乎?果是神医之道,则治己治人,无伤于彼,有益于我。人我共济,遂心运用,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刘一明从道教内丹术的角度将医家区分为神医和人医,认为神医乃先天之学,能培养先天元气,既能治己又能治人,无伤于彼,有益于我;而人医则是后天之学,只有五脏上用功夫,以草木药去邪除疾,不能治己专治他人。这是一种典型的道教医学观,反映了清代道教内丹术与传统医学融通的特色。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