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是真滴吗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异常病症,各种检验检查手段都应用了,就是未发现异常,于是有时西医就把这些病归入“癔病”。癔病,现在称为分离性障碍或分离转换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此定义摘录自百度)。但这些患者真的就是“癔病”吗?从中医的角度怎么看待这类患者呢?中医药可否治疗这些患者呢?下面从四个病例解答这些问题。

病例一

年冬在哈密时曾遇一特殊患者,今记录如下:患者,女,为科室医生的朋友,自诉心慌腿软,浑身发冷,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一直躺着才会觉得舒服点。每天都有会有好几次不同程度得发作,发作时整个面部鼻子处特别麻木、浑身一阵一阵发凉,必须吃镇定类的药才可睡觉,症状才可以缓解,自觉就像是心脏患者频死的那种感觉,特别怕冷,在家都要拿着暖手宝。在乌鲁木齐各种检查均无异常,查不清病因。后发现心脏瓣膜有些问题,怀疑是此引起,建议行心脏手术。过来找我就诊,追问病史知一月前犯病有感冒史,查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迟,辩为寒邪由表直入少阴致使寒凝血瘀。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使寒邪从里达表。

处方:

麻黄9细辛5制附子10当归30川芎6生白芍15桃仁10红花10蜈蚣2条生龙骨30生牡蛎30白芷9炙甘草6

两付水煎服日一剂

拟来开三剂,安全起见开了两副药,让吃完第二天再来看一次。想不到患者吃完后自诉怕冷的症状消失了,接着面部麻木浑身发冷的感觉也消失了,和以前正常的时候差不多了。患者自己都觉得中药太神奇了。二诊查舌质仍暗,仍有血瘀,故以桃红四物汤加减以善后。

组方思路:

患者一派中寒症状,但还有心慌、发作频死感,而舌质淡暗,最主要脉沉迟,表证脉浮,此脉沉知病在里。《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犯病前患者有感冒病史,知为寒邪由太阳经直入少阴经。故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温少阴经之寒邪出表。舌质暗知其血瘀,故以桃红四物去地黄加蜈蚣活血通络。因心慌难眠故加龙牡以镇心安神,因面部麻木故加入阳明经的白芷以散寒邪。

感悟:

从此患者的诊治过程不得不慨叹:如果辨证准确,经方起效是非常之快呀。此患者的这一派症状,检查基本无器质性病变,西医只能将其归于“癔病”的范畴,只能给一些镇静安神营养神经的药物。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理解则很容易辨别出属于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范畴,而且用药真正是效若桴鼓,连患者都觉得不可思议。

病例二

邢某,78岁,因胃部胀满胃酸食欲差入住某院消化科,予以抗酸等治疗,除了胃酸减少外,其它症状均未缓解。西医治疗上实在没法,考虑为焦虑症,予以抗焦虑药物。服用抗焦虑药物后,患者出现自杀行为,无意识状态下要跳楼,自己不能控制,在家属看护下停抗焦虑药。因其女在门诊看病,带来诊治。面无表情,查口干,剑突下胀满,有反酸,食欲差,舌质淡白暗,苔中心白厚腻,脉滑。辨为:脾阳不足,寒饮阻滞中焦,痞塞不通致浊气不降,长期气滞湿阻导致血瘀。予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

处方:

-8-31处方:清半夏20黄连3黄芩12干姜15人参9炙甘草6代赭石30茯苓30厚朴10麦芽30神曲30煅牡蛎30五灵脂15杏仁10生姜5片大枣3枚

七付水煎服日一剂

七剂服完,诉心下胀满稍缓解,仍诉有胃酸返流、呃逆,食欲仍差,继续予以生姜泻心汤加减,加大半夏用量,加枳实破郁结之气,旋覆花与代赭石相配降肺胃之气。

-9-7处方:清半夏30黄连3黄芩12干姜15人参9炙甘草6枳实9炒白术15代赭石30旋覆花12茯苓20煅牡蛎30海螵蛸15五灵脂15生姜5片大枣3枚

此七剂服完心下胀满、反酸、呃逆等症状已消失,只剩食欲差了,此次就诊面带笑容,再予以保和汤加减以健胃消食。

-9-14处方:陈皮15清半夏15茯苓15炙甘草6生麦芽30神曲30山楂30莱菔子30五灵脂15煅牡蛎30海螵蛸15鸡内金16干姜6生姜5片

七付水煎服日一剂

服后食欲也明显好转。

组方思路:

患者中焦痞满,舌苔白厚腻,舌质暗淡,故为脾阳不足,而致湿滞中焦,胃火不降,故口干,为胃热脾寒,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方清上温下,降逆止呕。久病于中焦之气滞湿停导致血瘀,故舌质暗,人参与五灵脂本为十九畏,但人参益气,五灵脂活血,反能相辅相成。李可等几位名老中医均从临床中证实此两药相配疗效更佳。厚朴则行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杏仁则肃降肺气,以提壶揭盖,煅牡蛎则除胃酸之噪杂。病久病益深,故七剂效微,二诊加大君药剂量,半夏增至30克,并加枳实破气除满,加旋覆花与代赭石相配加强降逆乱之气,加炒白术以加强健脾燥湿作用以治本,加海螵蛸配煅牡蛎加强控制反酸。

感悟:

抓病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开始效微时,返回来再审视自己辩证是否有问题,病机的理解是否有错误,如果辩证无误,就是剂量不够,在二诊果断加大君药剂量,效果凸显。所以中医起效的关键是辩证准确、剂量适当。

病例三

张某某,男,60岁,食管癌术后,患者自诉左侧腹部疼痛剧烈,疼痛呈阵发性,上午重,下午轻,需注射吗啡止痛,脐上动甚,剑突下胀满,呕吐,发作时气上冲胸,烦躁欲死,便秘,不能进食,消瘦,腰酸,口干苦,舌苔白厚,舌质淡红暗,脉弦硬数。行CT等检查无异常,主管医生认为是癔病,嘱家属去精神病院治疗。家属因为这种症状已花费几万元。后主管医生让我调一下试试。其实此证乃中医的奔豚。患者为脾肾阳虚,致使寒湿困脾,脾土不治肾水,厥阴风木郁于寒湿之中,不能升散,欲郁则欲升,肝木左升,肺金右降,肝郁克土则左腹疼痛,使得寒水上犯则出现气上冲胸烦躁欲死。脾不升清,则胃不降浊,故呕吐,不能进食。予以苓桂术甘汤合生姜泻心汤加减。开完药方后,告诉主管医生,患者确实有问题,不是“癔病”,是中医的“奔豚证”,主管医生说:“你只要治好这病,我自己送三面锦旗”。可见此患者使他困扰很久,但却无奈,所以让去精神病院治疗。

处方:

处方:茯苓30桂枝30炒白术20炙甘草6代赭石30半夏30黄芩9黄连3干姜15党参15桃仁10红花10当归30生白芍30厚朴10生姜5片大枣3枚

五付水煎服日一剂

五剂后上冲消失,疼痛减轻,诉腹胀,便秘,再予以生姜泻心汤加代赭石通中焦,厚朴三物汤消大腹胀满,仍用桂枝达肝郁。

处方:清半夏30黄连5黄芩9干姜12党参15炙甘草6代赭石30枳实6厚朴10大黄6茯苓30桂枝15黄芪60当归15炒白术15生姜5片大枣3枚

七付水煎服日一剂

带药回家,服药后症状消失,停药又有不适但较前减轻,家属以第二次方吃七付,后随访未再复犯此证。近日入院复查CT及抽血检查均无异常。

组方思路:

此证根源是脾阳不足,水湿停滞中焦,故予以苓桂术甘汤健脾运湿,以生姜泻心汤除痞通滞,以桂枝舒达肝木,降其上逆,白芍当归柔肝养肝,使木不克土,则腹痛自减。气滞湿阻久病必瘀,故舌质暗,予以桃仁红花等活血行瘀。加代赭石助半夏降胃逆,厚朴行气燥湿以除胀满。五剂奔豚止。后则以生姜泻心汤与厚朴三物汤加减通利中下二焦。

感悟:

奔豚证临床少见,此患者属于寒水之气的上冲,症状之重,非常人所能想得到。就诊是疼痛剧烈,欲倒地上。因其症状较重故第一方用药剂量亦重,否则病重药轻,反倒急惹寒气更加上冲。因此中医讲剂量乃“不传之秘”,恐非如是,乃是无法传,具体病人具体对待。剂量得考虑四时、地域、患者胖瘦强弱、疾病的轻重与久暂等,所以最后还得自己用药过程中慢慢体会。

病例四

此患者为门诊老年病人,未详细记录,因烦躁、失眠、易怒就诊,服用抗焦虑药等无效。医生让送精神病院住院。经人介绍来门诊诊治,辨为肾阳不足,虚火扰心,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舌苔与脉相已忘)。予以引火汤加磁石龙骨牡蛎加减,七剂后一切症状均消失,后在门诊服用引火汤一月余善后以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因舌苔脉象及一些症状已记不太清,故不进一步分析。

总结:

从这四例患者的诊治看出,我们应该相信患者主诉,不要将仪器检查不出来的都归人癔病或焦虑,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局限,以物质形态为基础。虽然现代医学加上了社会、心理等因素,但治疗这类疾病时,最后还是着眼于有形的神经递质。但是临床上很多病症是无形的,如果真到了仪器检查出来的时候那就晚了。这就是中医的治未病的一个方面。情志的变化肯定与脏器功能失调有关,反过来情志变化再加重脏器间功能失调。所以现在治疗情志方面西医通过增加或抑制神经递质,大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平衡是一个很复杂的网络,现在我们能搞清楚的也许只是一小部分,纠正一个点只会治好这里,而那里又出了问题。而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志通过五行归纳与脏腑相应,通过调节脏腑间的阴阳平衡来纠正情志的改变,这才是治本。而且无论外感还是内科杂病均可引起情志和行为的异常,所以严密的辨证是关键。因此最后还得着重强调“辨证为中医的灵魂”,只有辨证准确,才会有准确的施治,这样才会有准确的疗效。辨证切不可丢!!

文|郭宏强

图|来自网络

THEEND

郭宏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公立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ds/1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