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是颇有名气的一种动物,民间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如:“要想好、别学寒号鸟”,“寒号鸟是懒汉,不垒窝,不筑巢,寒风起,身无毛,凄凉叫,活活冻死”。总之,寒号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生性懒惰的动物。并认为它饿了也不去找食,待饿得无法的时候,就吃自己的屎,如此反复多次,它的粪便就成为五灵脂——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镇痉作用的著名中药原料。这些民间传说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却是不科学的。“寒号鸟”实际上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啮齿目鼯鼠科,叫橙足鼯鼠。由于它前后肢间生有飞膜,可以借之滑翔,因而古人将之认为是鸟类,连著名的《本草纲目》也把它列在“禽类篇”。橙足鼯鼠生活于山野,昼伏夜出,滑翔时四肢伸张,在空中飘荡,两侧飞膜外缘呈波状起伏,向后方传动,蓬松的长尾在后面起着舵的作用。实际上,它并不象人们传说的那样“吃自己的粪便”。相反,它很爱清洁,食物被污染后就不吃了,更何况是自己的粪便了。甚至它的“厕所”与“居室”也是分开的。橙足鼯鼠的主要食物是松柏树的树叶,由于寒冷季节它吃的松柏科针叶较多,粪便中含有较多的胶结物质——树脂,因而粪便呈脂状。复齿鼯鼠
复齿鼯鼠(学名:Trogopterusxanthipes)也叫橙足鼯鼠、黄足鼯鼠、寒号鸟、寒号虫、寒搭拉虫,是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在高大乔木树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筑巢,为森林动物。
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河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青海等地。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复齿鼯鼠
齿鼯鼠体型较大,成体长-毫米,尾圆,其长大于体长,耳基部有长而软的显著毛丛。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呈黑色。颈背部黄色比背部明显,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飞膜色与腹面同,唯边缘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尾背面色与体背部相近,但较浅,尾端黑色,尾腹面除尾基的毛稍为浅黄外,其余毛梢皆呈黑色,形成一纵纹直至尾端。眼眶四周成黑圈。
牙齿第四上前臼齿比第一上臼齿大,从侧面观时,遮住了第三上前臼齿。下颌唯一的前臼齿与上颌第二前臼齿一样发达。门齿狭窄。由于它的臼齿齿冠珐琅质型式甚为复杂,故名复齿鼯鼠。
复齿鼯鼠常在陡峭山崖的岩洞或石隙内营巢,洞口一般离地高30m以上。洞间距近者为1-2m,远者可达10余米。洞内有巢窝,以苔草类枝叶构成,通常一巢一鼠。排粪在距洞口10-15m处,粪便集中在一处。夜行性,善攀爬,能滑翔m以上。以栎树叶、松籽、山杏、山核桃、石黄莲等果实为食。粪可入药,为此河北、山西民间饲养较多。
夜间活动,以清晨和黄昏时活动频繁。白天隐匿巢内睡觉,头部向外,尾负于背,遮向头部,或将尾垫于腹下,呈蜷卧姿式。活动时爬攀与滑翔交替,由高处向低处滑翔数百米。
复齿鼯鼠巢窝以苔草类为材料,略呈圆形,外径30~50厘米,大多有开口。洞口光滑,有出入洞时的爬痕。一般雄兽的巢口向洞口,雌兽的巢口开在侧面。通常每巢只有1个个体。夜行性,傍晚出巢,从洞口滑翔至树上觅食。滑翔最远可达多米。月夜特别活跃,拂晓前返回洞巢。攀爬能力很强。植食性,以山杏、山桃、山核桃、石黄莲等植物果实为食,也吃植物的枝叶。吃食时用前足抱食物,后足站立不动。
以栎树叶、松籽、山杏、山核桃、石黄莲等果实为食。
这货拉的屎就是名贵中药材五灵脂
五灵脂复齿鼯鼠(寒号鸟)、飞鼠或其它近缘动物的粪便。“灵脂”与“凝脂”二字谐音。李时珍释其名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鼯鼠形似大蝙蝠。头宽,眼大而圆,背部毛呈灰黄褐色,腹部毛色较浅,前后肢之间有皮膜相连其生活在长有松柏的峭壁石洞或石缝中。窝的形状如鸟巢。鼯鼠白天躲匿在窝内睡觉,清晨或夜间出来活动,善攀援,能滑翔。不少采药人在采五灵脂或其它药材时,绳索常被鼯鼠咬断而丧命,所以,采药人多把绳索染成红色来迷吓它们。鼯鼠之所以叫做“寒号鸟”,乃其夏日羽毛丰盛,到了冬天羽毛掉光,尽夜鸣叫,故称为寒号鸟;人们说它夏天羽毛绚烂时就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到了冬天就叫“得过且过”。五灵脂性味甘温,无毒,入肝经,具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是妇科要药。
《开宝本草》
五灵脂始载于《开宝本草》,云:“出北地。此是寒号虫粪也。”《嘉祐本草》曰:“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本草图经》曰:“今淮河东州郡有之。云是寒号虫粪,色黑如铁,采无时。”《纲目》谓:“五台诸山甚多。其状如小鸡,四足有肉翅。夏月毛采五色,自鸣若曰:风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鸟雏,忍寒而号曰:得过且过。其深恒集一处,气甚臊恶,粒大如豆。采之有如糊者,有粘块如糖者。”从以上所述古人对五灵脂原动物形态的描述来看,完全与鼯鼠类动物吻合,特别是“四足,有肉翅(即前后肢间的皮膜),不能远飞”等特征,更证明为鼯鼠无疑。从药物性状记述:“其屎恒集一处,其气臊恶,粒大如豆,采之有如糊者,有粘块如糖者。”同现代所用的五灵脂亦完全相符。所说粒大如豆即现谓之“灵脂米”,加糊、粘块如糖者,也即现谓之“糖灵脂”。再从产地看:古之河东州郡,五台诸山,均系现今河北、山西一带。这正是现今五灵脂之主要产地。根据古代文献记述及我国鼯鼠类动物之地理分布,在山西一带,为复齿鼯鼠和小鼯鼠,而主要是复齿鼯鼠,因此可知,古人所用的五灵脂原动物与现代一致。
复齿鼯鼠
涨姿势了,原来寒号鸟是哺乳动物,拉的粑粑还是名贵中药,没想到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