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被宫廷剧骗了这么多年......
“时下流行的《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清宫剧中太医把脉就知病症开药方的诊断方式是错误的!”医院中医科周荣主任笑侃电视剧中不严谨的同时也告知小记者正确的诊病方式一定要经过“望、闻、问、切”四个步骤才能把握病人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
10月14日上午,德阳日报社小记者团30余名医院中医馆,亲身体验中医文化,感受中医望、闻、问、切诊断过程,认知中草药。
扬国粹·学中医
小记者在路上
从扁鹊、华佗到孙思邈、李时珍,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 医院中医科周荣主任深入浅出地讲解起中医的源远流长,小记者们很快将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过的知识回忆起来。
“沿阶草,是我们日常在公园或者小区绿化带常见的植物,其实它的根茎就是一味中药——麦冬,有补气,生津润肺的作用!”周老师带着大家在中医馆院子的绿化带找到这种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植物时,小记者们个个眼神发光,赶紧用笔记下它的形状和功效。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迅速提升起孩子们对中医的兴趣。
“找到手腕上高骨,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感受脉博,根据其动态变化分析身体状况。”周老师手把手让小记者们依次切脉并对比现场病人与周老师的脉象。
“大枣、枸杞、白果……”它们既可食用也可入药,磁石、滑石、贝壳、就连老鼠屎也有药用名称“五灵脂”,中药房里,老师为小记者一一展示各种常见的中药材,多味中草药分别装在不同的抽屉,观察、触摸,孩子们对中草药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药房里,医院最新引进的“自动发药机”。捡药的整个过程由电脑控制,电脑识别处方后,自动发药机将会根据处方进行自动称量分配。“哇!好先进!”孩子们体验到新科技为传统医药带来的巨大变化!
“怎么用这些药来治病?”“什么是处方?”“周老师的脉搏跳得更有力!为什么呢?”……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老师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这只是孩子们对中医最初的认知,但那颗兴趣的种子已深根发芽!
现场情况,请看视频!小记者有什么感受?一起来看!
关于切脉:医生叔叔教我把手放在离手掌约一寸的地方,要同时用三个手指头按下去,我顿时感觉到一条河流在涌动。这就是“脉动”啊!我第一次从“脉搏”上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医生叔叔问我:“你一只手把这个阿姨的脉,另一只手把我的脉,看看是相同还是不同。”我摸了摸,叔叔的脉跳明显比阿姨的脉跳重一些,快一些,果然是“重男轻女”啊!
关于中草药:中医的药房有许多的柜子,简直是个“百宝箱”。药房阿姨说,我们可以抽出药柜抓一点出来,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再放回去。话音刚落,我们几个小记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心仪的“神秘”柜子。我打开一个写有“丁香”的柜子,丁香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美,倒是像一块块棕色的木头。我放在鼻子下嗅了嗅,这气味,跟薰衣草挺像,但气味要淡一些。我关上柜子,寻找着下一个目标。“乳香”是什么样子呢?那味道是否与牛奶相似呢?我刚打开,正想抓一把闻,却被它丑得吓人的外表吓退了。我又打开装有“僵蚕”的柜子。啊!还真是见到了蚕尸,这也是药吗?有点恶心,我赶紧关上了柜子。正当我“挑挑选选”时,一个名字吸引了我――“茱萸”。我猛然想起,不就是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吗?我一下子打开了柜子,茱萸的样子像酒红色的枸杞。闻了闻,好闻!这味道,酸酸甜甜的,像我喝的果茶。
关于中医:我暗自思索:这“中医”的“中”字不仅仅代表了中国的“中”,还代表着儒家“中庸”的道理。中药“大毒六分,中毒七分,小毒八分,无毒九分”,不追求快速治疗,不急于彻底根除,以“调和”为手段,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不欠不满,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吗?中医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医,是因为它“发而皆中节”。它并没有过于强的、百分之百的药效,却像艺术中的黄金分割点0.一样强大、一样神奇。有时候,柔和的平衡的力量比强硬更强大!
德阳日报小记者
市一小五(七)班
胡熙宸
兰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