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middot本草汇解

化痰止咳平喘类

化痰药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湿地、农田、溪边、林下。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名医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药性论》: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

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味咸,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开宝本草》: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疗痿黄,悦泽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本草图经》: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本草衍义》: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

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壹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已。

《药类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经痰厥头痛,非此药不能除也。

《药性赋》:味苦、辛,生寒熟温,有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仍头头疼,非此莫能治。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轻,阳中阴也。生微寒,熟温,有毒。入足阳明经、太阴经、少阳经。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心》云: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去滑令尽。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开胃健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

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止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

《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

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属土。仲景用于小柴胡汤,取其补阳明也。岂非燥脾土之功,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

又诸血证禁服。仲景伤寒渴者去之,半夏燥津液故也。又妊妇姜炒用之。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音声。

洁古云: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主治秘诀》云:性凉,味辛、苦,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湿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气三也,消肿散结四也。

渴则忌之。又云: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然多用则泻脾胃。

《本草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温而味辛性温。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

所渭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洁古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云:二陈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聊摄成氏: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局方》有半硫丸治卷入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

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以。

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津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本草经疏》:半夏得土金之气,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洁古谓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好古谓其辛厚苦轻,阳中阴也。入足太阴、阳明、少阳,亦入手少阴经。

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表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下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

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故堕胎也。

简误:半夏,辛温性燥而有毒,虽能祛分水实脾,开寒湿痰,气郁结痰,而其所大忌者,乃在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诸病。故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

故凡一切吐血、衄血、咯血、齿衄、舌上出血、金疮、产后失血过多、尿血、便血,肾水真阴不足发渴、中暑发渴,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内热烦躁出汗诸证,皆所当禁者也。

然三禁之外,应忌者尚多,兹更详列于后:凡咳嗽由于阴虚火空上炎,烁肺喉痒因而发嗽,内热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所致,而不由于寒湿,病本乎肺而不本乎脾。

呕吐由于火冲胃热,而不由于寒湿痰壅。饮食不化由于脾阴不足,而不由于因湿脾慢。呕、哕、眩、悸,谷不得下,由于胃气虚弱;见食厌恶,而不由于寒湿邪所干。

霍乱腹胀由于脾虚邪热客中焦,而不由于寒湿饮食停滞。咽痛由于阴虚,肾水不足则水涸而阳无所附,故火空上炎而发咽痛,而不由于伤寒少阴病邪热不解。

气喘由于气虚,而不由于风寒气郁。头痛由于血虚,而不由于痰厥。小儿吐痰由于伤热,而不由于脾胃。不寐由于心络血少,而不由于病后胆虚。

自汗由于表虚腠理不固,而不由于湿热内客自胜。如上诸证,法所同禁。

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

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

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估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犯之过多,则非药可救,吉凶贸理,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本草蒙筌》: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有毒。反乌头,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忌羊肉、羊血、海藻、饴糖。

使宜射干柴胡,经入足胆脾胃。久藏入药,同橘皮谓二陈。片则力峻,曲则力柔。总主诸痰,验证佐助。火痰黑,老痰胶,加芩、连、栝蒌、海粉;寒痰清,湿痰白,入姜、附、苍术、陈皮。

风痰卒中昏迷,皂角、天南星和;痰核延生肿突,竹沥、白芥子搀。劫痰厥头疼,止痰饮胁痛。散逆气,除呕恶,开结气,发音声。脾泻兼驱,心汁且敛。

盖脾恶湿,半夏专能燥湿胜水故尔。孕妇忌用,恐堕胎元。如不得已用之,复加姜汁炒过。消渴及诸血证尤禁莫加,因燥反助火邪,真阴愈被熬害,津枯血耗,危殆日侵,不得不预防也。

生半夏消痈肿,成颗者摩水,敷蝎子螯人,涂上即愈。妇人产后晕绝,为丸塞两鼻中,能顷刻回苏。此扁鹊捷法。

谟按:《内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丹溪又云:有痰曰嗽,无痰曰咳,因嗽而动脾之湿也。

半夏惟入脾以泻痰之标,不能入肾以泻痰之本。然咳无形,嗽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之剂也。又小柴胡汤中加之,以治伤寒寒热。

半助柴胡以主恶寒,半助黄芩而能去热,及往来寒热皆用之,有各半之意,故因而名曰半夏云。《本经》别以守田目之者,盖缘夏半前后,人多耘莳在田,斯又指名而生意也。

《本草乘雅》:月令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之时矣。以纯干决尽,至后而一阴见,故主阴阳开阖之半,关键之枢,如半欲开,半欲阖,半欲开阖者,莫不从令,训释主治,先人详悉题药矣。

从半欲开处居多,如伤寒寒热头眩;少阳之枢半欲开也,咽喉肿痛;少阴之枢半欲开也,心下坚胸满咳逆;身形之半欲开也,肠鸣亦身形之半欲开半欲阖也;下气及汗出,此则身形之中欲阖,外欲阖也。

《药性解》:味辛平,性生寒熟温,有毒,入肺、脾、胃三经。下气止呕吐,开郁散表邪,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

射干、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忌羊血、羊肉、饴糖、海藻。

按: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中其毒者,口噤发吐。烦渴及血症勿用,惟气症发渴者不禁。

《药鉴》:气微寒,味辛苦,而辛厚于苦,气味俱轻,有小毒,阳中之阴也,降也。入足阴明太阴少阳三经之药也。主治湿痰,不能治热痰。医概用之,误矣。盖脾胃之所喜者,燥也,所恶者,湿也。

半夏性燥而去湿。故脾胃得之而健也。火痰黑,老痰胶,须加芩、连、瓜蒌、海粉。寒痰清,湿痰白,要入姜、附、苍术、陈皮。风痰卒中昏迷,加皂荚、天南星。痰核延生肿突,入竹沥、白芥子。凡诸血证妊妇,及少阳伤寒而渴,并诸渴症,皆不可用。半夏惟其性燥,损血耗气,而燥津液也。

治饮冷伤肺而嗽,除痰厥头疼而愈。夫曰止呕,为足阳明药也。夫曰消痰,为足太阴药也。小柴胡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以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药也。

小柴胡用之,虽能去寒,亦助黄芩以去湿热,是又为足阳明药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故名半夏。经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有痰涎白嗽,无痰涎曰咳。

痰者,因嗽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本者,肾也。

嗽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就燥也。脾主湿主痰,脾淫于湿,则因而失运化之职,诸液浸淫,统血不荣,凡诸津液悬敛,皆凝滞壅遏,随气上升,而成咳唾之痰,日久郁注而成诸病之痰。故半夏性热味辛,所以燥湿也。

辛益金,金克木,以救脾土。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版,反乌头、乌喙。

《景岳全书》:味大辛微苦,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毒。其质滑润,其性燥湿降痰,入脾胃胆经。

生嚼戟喉,制用生姜。下肺气,开胃健脾,消痰饮痞满,止咳嗽上气,心痛胁痛,除呕吐反胃,霍乱转筋,头腹胀,不眠气结,痰核肿突,去痰厥头痛,散风闭喉喑,治脾湿泄泻,遗精带浊,消痈疽肿毒,杀蜈蚣蜂虿虫毒。性能堕胎,孕妇虽忌,然胃不和而呕吐不止,加姜汁微炒,但用无妨。

若消渴烦热,及阴虚血证,最忌勿加。李时珍曰: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味辛而性温也。滑则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

丹溪曰: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成聊摄云: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润肾燥。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

世俗皆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

《本草备要》:燥湿痰,润肾燥,宣通阴阳。

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去湿。补肝辛散。润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音声,利水道。

燥去湿,故利水;辛通气,能化液,故润燥。牛丹溪谓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球暴卒。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也。

五绝谓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也。治咳逆头眩,火炎痰升则眩。痰厥头痛,眉棱骨痛,风热与痰。咽痛,成无已曰:半夏辛散,行水气而润肾燥。

又《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润滑也。俗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用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非禁剂也。

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扑打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重竭其津液,医这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用治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半夏、硫黄等分,生姜糊丸,名半硫丸。胸胀,仲景小陷胸汤用之。伤寒寒热。故小柴胡汤用之。

痰疟不眠。《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灵枢》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

又有喘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属肝胀,宜清肝;右不得眠属肺胀,宜清肺。反胃吐食。痰膈。散痞除瘿,瘿多属痰。消肿止汗。胜湿。孕妇忌之,王好古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

本经为唾,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肺为涕,入脾为痰。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治本者,治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脾湿而润肾燥之剂也。

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柴胡汤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芩,主寒热往来,是又为足少阳也。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按有声无痰曰咳,盖伤于肺气;

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风、因寒、因湿、因虚劳、因食积,宜分证论治。大法治嗽,当以治痰为先,而治痰又以顺气为主,宜以半夏、南星燥其湿,枳壳、橘红利其气,肺虚加温敛之味,肺热加凉泻之剂。

赵继宗曰:二陈治痰,世医执之,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寒湿食诸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有三禁:血家、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间有用之者。

俗以半夏专为除痰,而半夏之功用,不复见知于世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肠皆用半夏,岂为除痰乎?火结为痰,气顺则火降而痰消。性胃生姜,用之以制有毒,得姜而功愈彰。

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肉、海藻、饴糖,恶皂角。反乌头。合陈皮、茯苓、甘草名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寒痰佐以干姜、芥子;

热痰佐以黄芩、瓜蒌;湿痰佐以苍术、茯苓;风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实、白术,更看痰之所在,加导引药。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

《本经逢原》:半夏为足少阳本药,兼入足阳明太阴,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胡小柴胡汤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也。

《本经》治伤寒寒热,非取其辛温散结之力欤?治心下坚胸胀,非取其攻坚消痞之力欤?治咳逆头眩,非取其涤痰散邪之力欤?治咽喉肿痛,非取其分解阴火之力欤?治肠鸣下气止汗,非取其利水开痰之力欤?

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半夏性燥,能去湿豁痰健脾,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利水。脾无留湿,则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世俗皆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

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按《灵枢》云,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阴虚则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通其阴阳,其卧立至。半夏得瓜蒌实、黄连,名小陷胸汤,治伤寒小结胸

。得鸡子清、苦酒,名苦酒汤,治少阴咽痛生疮,语声不出。得生姜名小半夏汤,治支饮作呕。得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治呕吐反胃。

得麻黄、蜜丸,名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忪。得茯苓、甘草,以醋煮半夏,共为末,姜汁面糊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此皆得半夏之妙用。

惟阴虚羸瘦,骨蒸汗泄,火郁头痛,热伤咳嗽,及消渴肺痿,咳逆失血,肢体羸瘦,禁用。以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竭其津,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

《本草崇原》:《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

《脉解篇》云: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半夏生当夏半,白色味辛,禀阳明燥金之气化。主治伤寒寒热者,辛以散之也。

阳明胃络上通于心,胃络不通于心,则心下坚。胸者,肺之部,阳明金气合于肺。金气不和于肺,则胸胀咳逆。

半夏色白属金,主宣达阳明之气,故皆治之。金能制风,故治头眩,以及咽喉肿痛。燥能胜湿,故治肠鸣之下气而止汗也。

《本草求真》:[批]主散肠胃湿痰。

半夏专入脾、胃、胆,兼入心。书言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补肝润肾数语,业已道其主治大要矣。

第不详悉注明,犹未有解。盖半夏味辛,辛则液化而便利,故云能润肾燥也。成无己曰:半夏辛散行水而润肾燥。

盖燥去湿则水利,辛化液则燥润,《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润滑也。俗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脾苦湿,必得味辛气温以为之燥。半夏辛温,能于脾中涤痰除垢,痰去而脾自健,故云能以健脾也。

王好古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在肾为唾,在肝为泪、在心为汗、在肺为涕、在脾为痰,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

咳无形,痰有声,无形则润,有声则燥,所以为流脾湿而润肾燥之剂也。胃为痰气壅塞,则胃不和之极,半夏既能温脾以除痰,又合生姜暖胃以除呕,若合柴、芩以治少阳寒热往来,则胃更见和谐,故云能以和胃也。王好古曰: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

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柴胡汤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芩主寒热往来,是又为足少阳药也。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按有声无痰曰咳,盖伤于肺气;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

有声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风、因寒、因湿、因虚劳、因食积,宜分症论治。大法治嗽当以治痰为先,而治痰又以顺气为主,宜以半夏燥其湿,枳壳、橘红利其气,肺虚加温敛之药,肺热加凉泻之剂。

他如气逆能下,痰除而气自下。郁结能开,痰除而郁与结亦开。

暴死,以末吹鼻能救。如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之类。不眠,以半夏汤通其阴阳得卧。

《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灵枢》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

又有咳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属肝胀,右不得眠属肺胀,宜清肺。胸胀,合瓜蒌、枳实、大黄名小陷胸汤以除。少阴咽痛生疮,语声不出,合鸡子、苦酒名苦酒汤以服。

仲景用此以治少阴咽痛。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而为开窍利湿之药。

合陈皮、茯苓、甘草名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寒积佐以干姜、芥子;积热佐以黄芩、栝蒌;湿痰佐以苍术、茯苓;风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实、白术,更看痰之所在加导引药,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但阴虚火盛,热结胎滑痰涌等症,则非所宜,不可不慎。

赵继宗曰:二陈治痰,世医执之,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湿食诸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半夏有二禁,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间有用者。

《得配本草》:射干、柴胡为之使。畏生姜、干姜、秦皮、龟甲、雄黄。恶皂荚。反乌头。忌海藻、羊肉、羊血、饴糖。

辛,温。有毒。入足太阴、阳明、少阳经气分。利窍和胃,而通阴阳,为除湿化痰开郁止呕之圣药。发声音,救暴卒,治不眠,疗带浊,除瘿瘤,消痞结,治惊悸,止疟疾。

配秫米,和营卫;湿去故也。配猪苓、牡蛎,治梦遗;配白蔹,治金刃入骨。入苦寒药,能散火;辛以散之。

入气分药,和中气;湿气去,中气和。入阴分药,散郁热;辛以散之。佐滋阴药,能开燥。湿热下行,则脏腑润。佐竹茹,治惊悸;

痰聚经络则心惊。佐蒌仁,治邪热结胸;佐芩、连,治火痰;老痰;佐姜、附,治寒痰、湿痰。

研末吹鼻,治五绝,并治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名盘肠产。频嗅鼻中则上也。肺病咳嗽,痨瘵吐痰,阴虚血少,痰因火动,孕妇、配生姜则无害。汗家、渴家、血家,并禁用。

《本草经解》:半夏气平,秉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平味辛,阳也。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心下脾肺之区,太阴经行之地也。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湿痰在太阴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湿,所以主之也。胸者肺之部也,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

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气不下降,气逆而头晕眩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

咽喉太阴经行之地,火结则肿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肠鸣者,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辛平燥湿,故主肠鸣下气者,半夏入肺,肺平则气下也。

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

《神农本草经读》:半夏气平,秉天秋金之燥气,而入手太阴;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阳明。辛则能开诸结,平则能降诸逆也。

伤寒寒热心下坚者,邪结于半表半里之间,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开也。咽喉肿痛,头眩上气者,邪逆于巅顶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

肠鸣者,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湿也。

又云止汗者,另著有辛中带之功也。仲景于小柴胡汤用之,以治寒热;泻心汤用之,以治胸满肠鸣;少阴咽痛亦用之;

《金匮》头眩亦用之,且呕者,必加此味,大得其开结降逆之旨,用药悉遵《本经》,所以为医中之圣。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

余每年收干半夏数十斤,洗去粗皮,以生姜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净,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换,摅起蒸熟晒干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

盖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黄,祛痰恰非专长,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寒热之在肺胃间者。心下坚,下气,辛能开肺降逆。喉咽肿痛,头眩,开降上焦之火。胸胀,咳逆,肠鸣,气降则通和,故能愈诸疾。止汗。涩敛肺气。

半夏色白而味辛,故能为肺经燥湿之药。

肺属金,喜敛而不喜散,盖敛则肺叶垂而气顺,散则肺叶张而气逆。半夏之辛,与姜桂之辛迥别,入喉则闭不能言,涂金疮则血不复出,辛中带涩,故能疏而又能敛也。

又辛之敛与酸之敛不同,酸则一主于敛,辛则敛之中有发散之意,尤与肺投合也。

《本经疏证》: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能不使人身邪气自阳入阴。

使正气自阳入阴,则内经所谓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也;

不使邪气自阳入阴,则伤寒论所谓若能食,不呕,为三阴不受邪,半夏则止呕专剂也。伤寒寒热阳证也;伤寒寒热而心下坚,则阳去入阴证矣。

咳逆里证也;胸胀而咳逆,则表里参半证矣。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咽喉为群阴之交,阴为阳搏则肿痛,肠鸣者阳已降而不得入,气逆者阳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阳加于阴,阴不与阳和。

凡此诸证,不必痿琐求治,但使阴不拒阳,阳能入阴,阴阳既通,缘可立已,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

阴能入阴,阴和而饮不停矣。不容殚述之功,赘此数言,孰曰尚有遗义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壮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之剂也。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越婢加半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治胸胀咳逆之剂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头眩之剂也。苦酒汤、半夏散及汤,治咽喉肿痛之剂也。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治肠鸣之剂也。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半夏汤,下气之剂也。

本经主治,惟止汗一语,仲景无专方,余则悉相印。

或问半夏,伤寒寒热,非心下坚者不用;咳逆,非胸胀者不用;以及咽肿肠鸣,无不可属之下气。今以葛根加半夏,黄芩加半夏生姜等汤系之,岂治呕即所谓下气欤?曰他物下气,未必不止呕,如本经橘柚吴茱萸之类是也;

他物下气,未必尽止呕,如本经旋覆花杏核仁之类是也。半夏下气,未必尽因止呕,如心下坚胸胀咽肿肠鸣是也。

半夏止呕,又未必不尽因下气,如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白术散竹叶汤是也。

盖非气逆则不呕,故千金方妇人虚损篇,远志汤,若其人心胸气逆者加半夏,淡竹茹汤气逆者加半夏,竹叶汤气逆者加半夏,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可见呕缘气逆,气逆由水与气相激,则半夏允为的对之剂矣。

曰然则本经著他物之功,凡曰上气者,与此盖有别矣。其所以别者安在?曰考本经菖蒲五味子牡桂射干芫花杏核仁皆著其功曰:主上气,然未有不连及咳逆者,是知凡主上气之物,缘能使逆气自上焦而降。

半夏等主下气,则仅能使气不自中焦逆,为其别矣。虽然,金匮要略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论证则曰上气,论治则曰下气,又可见诸气凑于肺者谓之上气。

气自中焦上逆,虽不必至肺,即谓之上气,亦无不可。特半夏主中焦气逆,不治诸气奔迫于肺也。且本经于杏核仁既曰主咳逆上气,又曰下气,则又可见上气下气终不可混。

上气下气终不可混,则半夏下气之功,断在中而不在上,又何可混耶?问小青龙汤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渴者去半夏,岂烦而不呕口渴者,尽无用半夏者乎?曰是不然。盖证必有因,因水与气相轧而成者,皆不得有渴,及不呕而烦。

若其因有不同,则温经汤所主妇人下利,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举一病三者胥犯之矣。

何者?其病之因缘瘀血在少腹故也。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是气有余,血壅而濡,是血有余,气有余便是火,血有余亦生火。

特气分之火能消水耗阴,能消水耗阴者,见证在正面,不能消水耗阴者,见证只在侧面,故不曰身热心烦,而曰手掌烦热,不曰口渴引饮,而曰唇口干燥,则又何害其中宫水停气搏,可用半夏哉?

若夫气分之病,呕与渴本相背驰,故曰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又曰支饮者,小半夏汤主之,半夏之治呕,其反覆推明也如此。

至呕渴并见之候,如猪苓汤之咳呕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均不用半夏,其严又如此。即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一节,虽不言及半夏,而不用半夏之旨,已隐然阴寓于其中,尽半夏为治呕专剂。

今者呕病中兼患痈脓,痈者脉必数,脉数者口必渴,则知其呕缘火气犯胃,非复气与饮搏矣。扩而充之,则非特呕而渴者不用半夏,虽谓之万病见渴则均不与半夏相宜可矣。

青龙柴胡陷胸承气建中半夏方名,缘有大小之称,将以寒凉为大耶?律之青龙则可,易而之他,则不可通矣。将以温热为大耶?律之建中则可,易而之他,又不可通矣。

柴胡之大,不以能和,半夏之大,反以能和,陷胸之大,取以当病之急,承气之大,最忌用之不审。又他当用大者,不可先试以小,而承气独以是垂法;他既用小者,不可更继以大,而柴胡偏以是建功。

既无一定之例可援,又无对待之义可审,是六方者,将无偶粘以大小之名,竟无丝粟意义于其间耶?是盖不然。夫青龙,与云致雨者也;陷胸,摧坚搜伏者也;

承气,以阴配阳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则当大任者为大,当小任者为小。

惟柴胡与半夏,则以药命名,以药命名,则柴胡主疏,主疏则疏之大者为大,疏之小者为小;半夏主和,主和则和之大者为大,和之小者为小。

虽然,诸呕谷不得下,未得为小,胃反呕吐未必为大,而用大小半夏汤,将毋倒置耶?是又不然,盖呕而谷不得下,病在胃,胃反呕吐,病亦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呕,是胃逆有火,可见胃犹有权,至于朝食吐暮,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几于无权矣。

故小半夏汤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汤则将转硗瘠为膏腴,用人参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须使轻扬泛滥,不欲其性急下趋,化半夏之辛燥为宛转滋之剂。

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大半夏汤是活润不毛而肥饶之,使生气得钟。于此见半夏之和有大有小,可润可燥,不拘拘然局于化饮定中,又可见小半夏汤所谓驷马驾转车就熟路,王良造父为之先后者也。

大半夏所谓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者也。

同以姜夏二味成方,或为小半夏汤,或为半夏干姜散,或为生姜半夏汤,此姜夏之殊性可测识,姜夏之功能可循按也。

夫姜夏同以味辛为用,姜之性主于横散,夏之性主于降逆。呕也哕也喘也,莫非上逆之病,特呕者有声有物,干呕与哕,皆有声无物。有物者为实,无物者为虚,干呕与哕,又有虚实之殊。

盖干呕者气动而不宁,哕者气定而相搏,是干呕者虚中之虚,哕则虚中之实矣。观小半夏汤主诸呕谷不得下,主支饮不渴,主黄疸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因除热为哕;半夏干姜散,主干呕吐逆吐涎沫;

生姜半夏汤,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一则气逆而实,一则气逆而虚,实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姜,虚者佐以守而不走之干姜。

又夏之性烈于姜之性,然姜适足以制之烈,故实者倍于姜,虚则夏姜相等,此小半夏汤与半夏干姜散,非特意义不同,抑且制剂迥别,实则多与而叠与焉,虚则仅服方寸匕,又用浆水煎之,以和其性,固难并日语矣。

若夫生姜半夏汤证,全在病人意中,而不见诸形象,迷闷之极,谅不能以降逆一途冀其发越。

故倍生姜捣治取汗,先煎半夏而后内之,使姜之气锐,夏之气醇,散力迅疾,降力优柔,其与小半夏汤用意正相胡越,尤断断不能相提并论矣。凡以半夏下气者,须识此裁成辅相之宜,乃不贻胶柱鼓瑟之诮。

半夏之用,惟心下满及呕吐为最多,然心下满而烦者不用,呕吐而渴者不用,前既言之详矣。其治咽喉,犹有在少阴喉痛外者乎,其亦有宜用不宜用者乎?

夫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但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此少阴证也。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汤,此则非少阴证也。

炙脔言其形,水鸡言其声,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言其痛楚之状,不利言其有所阻碍。于此可见半夏所治之喉痛,必有痰有气阻于其间,呼吸食饮有所格阂,非如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徒治喉痛者可比矣。

非特其治咽喉有宜忌也,即其治眩治肠鸣亦莫不各有宜忌,如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颠眩者,五苓散,于此即可见眩因于水,乃为半夏所宜,然水在膈间,则用,水在脐下,则不用,此眩之宜忌矣。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有肠鸣,皆兼下利,则知肠鸣而不下利者,非半夏所宜矣。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伤寒固与杂证不同,表已解者,亦与杂证不异,妊娠又与杂证不同,然有病者亦何能大异于无妊之病,是故四方者,其中皆有小半夏汤在,乃所治之病迥不相侔,何耶?夫小半夏汤,治中宫气水相忤,欲逆于上之剂也。

水胜于气,则加茯苓,气虚水逆,则加人参,气水并盛,结而阻阂胃脘,则加厚朴紫苏茯苓,原理密相贯,半夏之功用,并未异于常也。

若夫伤寒表解里未和,其气既不上冲,又不下泄,徒胀满于胸中,不日晡潮热,不绕脐痛,不口燥咽干,不汗出,不小便自利,则不得为阳明而用承气;不手足自温,不脉缓,不时痛时止,则不得为太阴而用理中,然徒胀满,则于太阴为近,阳明为远。

盖气无约束则胀,水无约束则满,既胀且满,又何能不上逆为呕,下泄为利耶?加理中之半于小半夏汤中,使半夏生姜,斡旋中宫,俾勿上逆,使人参甘草,填补中宫,俾勿下泄,然又恐其补胜于和也。

故于承气中择厚朴之除满者,与补相对待焉,不得为补剂,亦不得为泄剂,又不得为汗剂,实为和中之剂,其著力处全在小半夏汤,半夏之用,明变化极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同为邪气自外至内,而结胸言热入,痞不言下早,可见病发于阴者之非热,始终不可下矣。

始终不可下者,反早下之,则阴邪必自外入内。

阴邪自外入内,其溜于下部者无论已,其窃踞于阳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谁与归?是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皆莫不有半夏,是半夏者,阴邪窃踞阳位之要剂也。

盖凡阴阳相协,乃成生气,故物性之热者,多生于冱寒,其性寒者,多生于暄暖。半夏生于三阳开泰之后,成于一阴才妒后之时,则其钟阴气达初阳可知矣。

能达初阳,则虽阴而不能润,惟钟阴气,故虽燥而仍能入阴,禀此阴阳相间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从阳入阴,治踞于阳位之邪哉?

虽然,痞仍有不用半夏者,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是也。结胸亦有用半夏者,小陷胸汤是也。夫惟有所入,则必有所挟,所入既有阴阳,所挟亦必有阴阳,设所入既为热,所挟又为热,两热相合,其锋必盛,所入既为寒,所挟复为寒,两寒相并,其凛必深。

故治热不嫌大黄芒硝之峻,治寒不厌人参干姜之温。特其所踞之地,不可不究,胸中虽阳位,实饮之所聚,故纵用消黄,仍不能离甘遂葶苈,即用参姜,仍不失兼半夏芩连也。

若夫所入系寒,所挟则热,所入系热,所挟则寒,于是不能不以轻锐无著之寒,泄其所挟之热,以寒温错杂之制,治其所挟之寒,此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之所以主也。

譬之水性,河最横,淮次之,江则宽广安行者也。乃今日者,淮之地见夺于河,其水反入于江,则淮之地既为河所占,则不能不以治河之法治之,淮之当治者,以既入于江,反不必治矣。

半夏之治,是阴邪踞于阳位,阳位之邪,无论其自外而入,自内而合,凡现在所见之证,不属夫阴,则不得概用,于此不可见耶?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半夏之所与,其剽劲乃尔。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胸痛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半夏之所与,又澹宕如是。在剽劲中正赖其驱饮醒中,不得侪卑贼卒伍也;居澹宕中,尤仗其下气和脾,则允为监制剧职矣。

夫物贵因时,用须审势,诸汤所主,头绪虽繁,然撮其要,不过胸痞呕吐上气心痛已耳。胸痞尚濡,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不用半夏;呕吐至食入口即出,宁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不用半夏;上气莫甚于肺痈,喘不得卧,乃葶苈大枣泻肺汤。

不藉有此,心痛最剧,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岂藉加兹。以是而论,则半夏遂可无用乎?殊不知半夏之妙,正在不用处,有以见其用耳。

合乎温燥队中,见烦则不用,见渴则不用,合于清润队中,偏为烦与渴之良剂,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虽不言烦渴,用清甘苦是其多,则岂尽能无,而大半夏汤中,人参白蜜以补以润,决非绝无烦与渴者,审乎此则为刚剂中锋锐,柔剂中断制,其功岂可泯耶?

《本草新编》: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入胆、脾、胃三经。研末,每一两,用入枯矾二钱、姜汁一合,捏饼,楮叶包裹,阴干,又名半夏曲也。

片则力峻,曲则力柔,统治痰涎甚验。无论火痰、寒痰、湿痰、老火之痰。孕妇勿用,恐堕胎元。然有不可不用之时,暂用亦无碍。吐血家亦不可用,恐性愈动火也。片半夏为末,吹鼻中,可救五绝,并产后血晕甚效。

人身原无痰也,饮食入胃,化精而不化痰。惟肾中真火虚,则火沸为痰,亦肾之真水虚,则水泛为痰矣。火沸为痰与水泛为痰,虽原于肾,而痰乃留于脾也。

半夏既治痰,岂难消化,况痰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断其将入脾中之痰也。盖肾中之痰也,必须肾气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

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阴之中,然而阳多于阴,止可浅入脾阴,而不能深入肾阴也。况半夏泻阴而不补阴,而肾又可补而不可泻,半夏欲入于肾,而肾所以不受也。

半夏既不能入肾之内,又何以化肾中之痰哉。可见痰在脾为标,痰在肾为本,以脾之痰出于肾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见标本之异哉。

肾气丸治痰,是择其本也。水不上泛为痰,何必更消其痰;火不上沸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肾气丸而痰已绝。用半夏以治标,恐及动其祛痰也。

半夏燥气之药,再耗肾中之气,气一耗,则火动水燥,不生精而生普,势所必至,不特无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标也。

或疑半夏性燥,故便于治湿痰也,不识用何药以制其燥,并可以治热痰乎?夫燥湿之性各殊,虽制之得宜,止可去其大过,而不能移其性也。

然而未制其燥,与已制其燥,自然少异。铎有制法,并传于此。用半夏一斤、生姜片四两,先煮数沸,取起晒干。用桑叶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一碗,将半夏泡透,又晒干。

复用盐一两、滚水一碗,又泡透,切片用之,则燥性去其六,湿之性得其四。寒热之痰,与水火泛沸之痰,俱可少用,以为权宜之计矣。然又止可暂用,而不可据之为久治也。

或疑制半夏,以治燥热之痰妙矣,恐反不宜于寒湿之痰,奈何?此则无容虑也。半夏性燥,治寒湿之痰正宜,制过燥,而无伤气之忧与损肺之失,可用之而无恐也。

或疑半夏治湿痰,而不可治燥痰;治寒痰,而不可治热痰,俱闻命矣。痰之中更有吐黑痰者,其故何也?吾观其人则甚健,谓是火而口不渴,谓是虚而肾不亏,又可以半夏治之乎?

此乃邪结于肾之中,非痰塞于肺之窍也。此症本起于久旷之夫,思女色而不可得,又不敢御外色以泄精,于是邪入于肾中,精即化痰,而若吐有如墨之黑者矣。

宜用于降火之药,佐之白芥子以消痰,而更用于荆芥之类,以散其火于血分之中。否则,必有失血之患,温疟之苦矣。

数剂之后,身心畏寒,然后用于加味逍遥散,大用于半夏,以清于其表里之邪,则寒热乃除去,而黑痰又乃以渐愈矣也。此等之病症,尝实亲试也,而往往有效验也,故敢论之于书也。

《本草分经》:半夏辛,温,体滑性燥。和胃健脾,兼行胆经。发表开郁,下气止呕,除湿痰,利二便,能行水气以润肾燥,和胃气而通阴阳。

治一切脾湿之症,血症、渴家、汗家慎用。肺燥者不可误服,须制用,亦有造曲者。

《本草思辨录》:半夏味辛气平,辛则开结,平则降逆,为治呕吐胸满之要药。呕吐胸满者,少阳证也,故小柴胡汤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胀、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开结降逆之功。

要其所以结与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饮,乘阳微以为患,半夏体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用半夏者,率以二陈汤能润大便,半硫丸能治虚秘冷秘,谓润而非燥,究亦何尝不燥也,遇津亏无湿之人投之,立贻祸殃。

惟仲圣取其长而弃其短,胃反为脾伤不磨,非有滞浊,乃佐之以人参,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尽失,而胃中之谷气以行。又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温经汤三证,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

乃其所伍者,为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阿胶、丹皮之属,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开降之能,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也。

小青龙汤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汤曰渴者去半夏,此可为半夏非不燥之明征。然半夏之燥,燥而滑者也,能开结能降逆,与燥而涩者不同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

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

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

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矾制这者也。

1.半夏有镇咳、祛痰作用。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有人认为,半夏所含挥发性生物碱有抑制中枢和末梢神经的作用,镇咳可能与其抑制咳嗽中枢有关。

2.半夏有抗矽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炮制过程中加入的明矾。

3.半夏有镇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

其镇吐作用极可能与呕吐中枢的抑制有关。而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高温处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

4.半夏对唾液腺分泌有抑制作用。

5.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6.半夏有抗生育与致畸作用。

7.半夏对胰蛋白水解有抑制作用。

8.半夏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9.半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半夏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酸度,能抑制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能促进家兔胆汁的分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

显著增强肠道的输送能力,在体外还能松弛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所致的肠管平滑肌收缩。

10.半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

11.半夏有催眠、抗惊厥作用。

12.半夏有抗肿瘤作用。

13.半夏对免疫系统有激活作用。

14.半夏有降眼压、利尿、促细胞分裂作用,还有凝集红细胞作用。

中医小书童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薄荷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

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

淡豆豉浮萍木贼石膏

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

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芩

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

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

青黛贯众鱼腥草败酱草

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

鸦胆子蚤休半边莲土茯苓

熊胆漏芦山慈菇白鲜皮

绿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白薇

地骨皮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大黄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巴豆独活威灵仙

乌头乌梢蛇雷公藤木瓜

蚕砂秦艽防己桑枝

豨莶草海桐皮丝瓜络五加皮

桑寄生狗脊藿香佩兰苍术

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草果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

冬瓜皮泽漆车前子滑石

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

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

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

赤小豆附子干姜肉桂

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丁香

花椒荜茇青皮枳实木香

沉香檀香香附川楝子

乌药荔枝核佛手香橼

玫瑰花薤白青木香大腹皮

柿蒂九香虫山楂神曲

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大蓟小蓟地榆槐花

侧柏叶白茅根三七茜草

蒲黄花蕊石降香白及

棕榈炭血余炭藕节刺猬皮

炮姜艾叶灶心土川芎

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

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

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

鸡血藤王不留行蟅虫

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

刘寄奴莪术三棱

▽▽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hia.com/wzrs/5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