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苗疆走廊”主要指明代以后开辟的从湖南经贵州至云南的一条陆路通道。这条路由湖南省的洪江和新晃进入,东西横跨贵州省中部的镇远、施秉、黄平、凯里、福泉、贵定、龙里、贵阳、清镇、安顺、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进入云南省富源县(大致与今天的湘黔滇铁路线所经地区重合)。常德至昆明间的里程全长约公里。如以辰州(沅陵)为该驿道之起点计算的话,其总长度约里,即公里长。其中,湖南省路段约有公里,贵州路段约公里,云南省约有公里。沿线经过33个县市,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万人口和20多个民族/族群分布其间。
古驿道图
“古苗疆走廊”沿线及周边地域存在着多样的文化积淀,多元民族文化特征明显,族群的文化交融与互动是主流。“古苗疆走廊”的提出,一方面以历史视野,把“碎片式”贵州文化置于一个整体的空间去观察、研究和持续性关照,有助于跨“民族.族群”的地域整体性研究,构建贵州地方文化的“主体性”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古苗疆走廊”把孤立的贵州“文化碎片”以大历史视野,纳入一个整体空间,去观察贵州多族群互动、交往的活态生活历史和经济往来,从对贵州自我文化认同的“他者”,走向主体性认同,对构建贵州学术的中国价值及贵州学的当代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建省年之际,年年初开始,由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州大学和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等发起的“重走古苗疆走廊”文化活动近日开始系列调研,重走古苗疆走廊文化调研、讲堂活动,在沿途县市联合当地宣传部门、人大、政协、文化局等部门,由学会会长杨志强为当地干部群众主讲《“古苗疆走廊”与文化建设》,并针对“古苗疆走廊”境内的古驿道、古遗址和部分古村落进行考察和调研。
一.“古苗疆走廊”东线行走
1.施秉县“古苗疆走廊”与文化建设讲座及调研活动。
1)年3月11日-20日,由来自政府、媒体和学界的人士组成的以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杨志强教授为代表的“古苗疆走廊”调研团队,与贵州大学“古苗疆走廊”考察组一行17位教授,访问走廊东线的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地。调研组发现,在走廊经过沿线各地,仍然保持部分古驿道遗迹,但近年随着经济的开发,破坏严重,有的地方已基本消失。
年4月5日,杨志强教授通过参加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的“古苗疆走廊”研讨会后,组织贵州大学16位专家学者到施秉县进行专题调研,并组织县有关部门熟悉民族文化的同志在县政协五楼会议室参加“古苗疆走廊”研讨会,就如何搞好“古苗疆走廊”项目开发,各位专家学者和县相关部门的领导在会上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和主张,对“古苗疆走廊”经过的线路遗址如何保护、挖掘和恢复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县委、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到王府酒楼会见了贵州大学调研组一行,并到施秉县县城附近的望城坡、西门坡考察“苗疆走廊”的部分路线遗址。
年11月21日,施秉县民宗局、县苗学会联合邀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杨志强教授在县委党校,以“古苗疆走廊”之潮为专题,对来自参加讲座的县政协、宣传部、党校、文联、县志办、民宗局、旅游产业发展办、文体广电局、苗学会负责人及当地知名文化土学者参加进行面授。会上,杨志强教授以“古苗疆走廊”之潮为专题进行讲解,主要围绕西南地域、民族研究与文化发展新视域展开了讲述,着重对“古苗疆走廊”地域之道、“古苗疆走廊”名称的由来、“古苗疆走廊”与贵州建省之关系、“古苗疆走廊”之特点、“古苗疆走廊”研究意义等内容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解说。
板桥村较完整保留了13公里古驿道遗址,是古苗疆走廊陆路部分至贵阳的最近路段。喜家桥位于氵舞阳河源头,桥用当地五彩石修建而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学会在施秉县进行重走古苗疆走廊调研活动。
今年3月5日至7日,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小梅带队,学会联合贵州日报重走施秉县境内古苗疆走廊古道、驿道和村落,重走牌坊街、屯上村、龙塘苗寨、螺丝桥、华严洞、诸葛洞等地,以文字、图片、视屏等形式,采集到大量历史资料、文化故事。
2.镇远县古苗疆走廊和文化建设座谈会及调研活动
今年4月8日至9日,调研团队来到镇远,在县委宣传部、县人大的积极配合下,杨志强会长受邀主讲“古苗疆走廊”、贵州文化的主体性认同和文化建设”的讲座,全县各个单位干部40多人前来听讲座。杨志强教授就“古苗疆走廊”课题进行专题演讲。旨在广泛传播“古苗疆走廊”之于贵州地域文化整体性、贵州文化主体性认同的深远意义,建立本地对于“古苗疆走廊”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会后,对尚还存留清溪关口村等地的古苗疆走廊遗址进行走访和考察。
镇远清溪古驿道遗址
考察团队部分人员在镇远清溪重走古苗疆走廊,合影留恋。
3.黄平县古苗疆走廊讲座和调研活动
今年4月10日,杨志强教授在黄平讲座现场,围绕“古苗疆走廊之潮--西南地域、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域”主题,杨志强为当地政府人员、文化学者介绍古苗疆走廊的名字由来、文化内涵、学术价值、与贵州建省的关系、古苗疆走廊的特点和现状。
贵州大学教授杨志强、贵州日报记者一行先后到黄平县上塘乡白岩村、板桥村观看“古苗疆走廊”的历史痕迹。“古苗疆走廊”在黄平县境内保存得比较完整,古道上一颗颗鹅暖石及大理石铺出来的路面清晰可见,古桥、古道、古井、古树,勾勒出“古苗疆走廊”在黄平的轮廓。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道,至今还在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发挥作用。在上塘乡白岩村,一些居民家保留着从那时遗留的完整四合院、鹅卵石地面及大理石墙壁等。
白岩古寨被称为“石板上的村寨”,因当地人都说不清楚村寨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寨。
黄平上塘白岩古寨古渡口
四.古苗疆走廊玉屏段调研
6月25日至26日,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小梅,协同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记者兰岚、摄影师李玮到玉屏县萧笛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姚茂禄的口述史,到玉屏馆驿进行实地踏访,采集文献、图片资料,了解到大量处于玉屏自治县古苗疆走廊上的遗存,特别是古城墙都在城市改造中拆除,馆驿是玉屏县城仅存的古城门、城洞,遗迹可见明代屯军痕迹和旧地的繁华。
二.海龙囤遗址考古项目获重大成果
1.海龙囤考古进社区讲座举行
“现代人的一次次出行,不外乎是想获得两种体验:温故熟悉,抑或邂逅陌生。而在历史的遗迹里穿行,你可以同时收获两种体验:既熟悉又陌生。是历史使我们成为了我们,是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我们常常错以为自己身在异邦。我们今天的旅行地是一处年前的土司古堡:海龙囤。我是你们的导游李飞。”
4月11日晚,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海龙囤考古队领队李飞研究员应“自然之道”的邀请,在贵阳幸福家园社区所进行的一场题为《旅行、猎奇与考古——土司古堡海龙囤的前世今生》的义讲。在近3个小时的讲演中,听者随着他的声音和画面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行。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仍不愿离去,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考古者进入社区和大众面对面交流,在贵州尚无前例,这是公众考古的一次有益尝试。
2.海龙囤遗址考古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海龙囤位于遵义老城西北约40里的龙岩山巅,又称龙岩囤,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其行政区划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囤村双龙组。遗址三面环溪,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地势十分险要,《明史·李化龙传》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囤北白沙水、囤南腰带岩在囤之东南交汇后绵延东南流,过遵义城区而称湘江,最终注入乌江。
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17世纪为杨氏所据,世守其土达年,至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传27代30世,即30人先后出任播州统领。根据现有文献,海龙囤始建于杨氏第15世杨文主播时的宋宝祐五年(),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的平播之役。
公元13世纪,逐渐强大的蒙古在先后灭西夏、金后,与南宋开始了正面冲突,其所采取的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斡腹”之谋,使川、黔、渝一线成首冲之地,战事频仍。宋宝祐五年(),已得大理的蒙军向东挺进,播州告急,理宗遣吕文德入播协助防务。吕与杨文相会后,商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杨文神道碑》)。“龙岩新城”,即后之龙岩囤,即海龙囤。因此,海龙囤是在抗蒙背景下由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共同兴建的防御工事,代表着国家意志,是一种国家行为。
但是,海龙囤自始至终也未成为抗蒙的前沿阵地,却在明末成为地方势力与中央王朝对抗的大本营。万历二十八年(1),由于杨应龙的种种不端,明廷发动了史称“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24万大军八路并发,应龙节节败退,最后上囤死守。四月十八日,明军聚于囤下形成合围,更番迭攻,苦战50余日,方在六月初六日破囤。海龙囤在战火中化为废墟,但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保持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
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月9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遵义海龙囤遗址全票当选,成为我省继盘县大洞(年)、赫章可乐(年)、威宁中水(年)之后,再次获此殊荣的重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举行的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当年重大考古发现的一项活动,已连续举办23届,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年度的评选竞争异常激烈,先从余项合法考古项目中遴选出43个候选项目进入初评,初评评委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全国70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代表组成,排名前25的项目入围终评。终评会4月7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最终由21位评委评议投票,排名靠前的十个项目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龙囤遗址是终评环节惟一全票通过的考古发掘项目。
年4月至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安排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遵义市文体广电局、汇川区文体广电局,展开了谋划已久的历时天的主动性发掘,这是海龙囤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活动。
海龙囤考古发掘现场
三.媒体报道
贵州日报报道。4月18日,贵州日报9版文化周刊对重走古苗疆走廊活动进行图片报道;
2.贵州都市报报道。5月、6月,贵州都市报生活周刊以题为《行走古苗疆》、《施秉——古驿道上的记忆》为题,整版摄影报道重走古苗疆走廊活动。
3.7月到8月,“小梅访谈”新媒体